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儿童社会化与亚文化

学校:儿童社会化与亚文化

【摘要】: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因此成为儿童接受社会化影响最集中、最丰富的生活环境,成为个体通往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学校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桥梁。学校的亚文化倾向,教师的期待、威信及风格,师生关系的性质等,都可能对学校的社会化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学校不仅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儿童系统传授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制度化机构,更是一个包容了人际交往、角色定位、制度规范等社会现象,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养成社会情感态度、实践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因此成为儿童接受社会化影响最集中、最丰富的生活环境,成为个体通往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学校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桥梁。学校作为正规的儿童社会化场所,其作用是从正面将社会规范(social norms)、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知识、技能传授给新一代人。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就取代了家庭而上升到对其社会化影响的首要地位。学校的亚文化倾向,教师的期待、威信及风格,师生关系的性质等,都可能对学校的社会化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一)学校文化的影响

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外显层)、制度文化(中间层)和精神文化(内隐层)三种形态。

学校物质文化包括对象化的物质形态(如校舍布局、绿化景观、教学设施、娱乐场所、图书馆建设等)以及显现在外的学校主体活动形式(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类竞赛、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良好的学校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校园充满生机、师生心情舒畅,像无声的语言,通过各种情趣、意向、准则等,潜移默化地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打下美好的烙印。

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守则、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的职责范围等,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则是通过直接的制度约束以及体现在制度中的观念意识行为准则等实现的。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指经过长期努力形成的,学校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群体目标、治学态度以及思想意识,表现为学校的人际关系、校风、传统、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习俗等观念形态,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构成和内核所在。学校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整个精神风貌的体现,虽然无形,却实实在在地对儿童的思想认识、学习态度、社会动机等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精神面貌和人格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教学的活动方式,因而构成了学龄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教师威信和教师期望

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一位教师是否具有威信会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把有威信的老师当作认同的对象并加以仿效。因此,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有威信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思想活动,把伦理原则、道德标准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例中受到教育,从而实现他们的社会化。

学校物质文化包括对象化的物质形态(如校舍布局、绿化景观、教学设施、娱乐场所、图书馆建设等)以及显现在外的学校主体活动形式(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类竞赛、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良好的学校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校园充满生机、师生心情舒畅,像无声的语言,通过各种情趣、意向、准则等,潜移默化地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打下美好的烙印。

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守则、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的职责范围等,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则是通过直接的制度约束以及体现在制度中的观念意识行为准则等实现的。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指经过长期努力形成的,学校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群体目标、治学态度以及思想意识,表现为学校的人际关系、校风、传统、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习俗等观念形态,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构成和内核所在。学校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整个精神风貌的体现,虽然无形,却实实在在地对儿童的思想认识、学习态度、社会动机等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精神面貌和人格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教学的活动方式,因而构成了学龄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教师威信和教师期望

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一位教师是否具有威信会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把有威信的老师当作认同的对象并加以仿效。因此,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有威信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思想活动,把伦理原则、道德标准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例中受到教育,从而实现他们的社会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每位教师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期待。教师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成功的期待以及自我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等,1968)发现了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就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这种被称为“期望自动实现”的现象启示人们,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都应该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抱有良好期待和愿望,希望他们成功,按照社会要求行事。这样真诚、良好的愿望会引导儿童更好地社会化。

在罗森塔尔的研究中,有一个结果尤其引人注目,即学生年级越低,“罗森塔尔效应”也越明显。这意味着,学生在其发展早期,更容易受到教师或其他教育者期望的定向影响。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每位教师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期待。教师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成功的期待以及自我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等,1968)发现了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就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这种被称为“期望自动实现”的现象启示人们,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都应该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抱有良好期待和愿望,希望他们成功,按照社会要求行事。这样真诚、良好的愿望会引导儿童更好地社会化。

在罗森塔尔的研究中,有一个结果尤其引人注目,即学生年级越低,“罗森塔尔效应”也越明显。这意味着,学生在其发展早期,更容易受到教师或其他教育者期望的定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