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会社会心理学,实现目标

学会社会心理学,实现目标

【摘要】:特别是伴随着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文化对自我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抛开学术的探讨,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社会心理学用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了这样的现象。

(一)认识自己

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上方有一行文字:“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这句话一直启示着人们不断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我是一个单纯而主动的实体,即灵魂,它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影响了奥古斯丁、阿奎那,以及理性时代的笛卡儿。在心理学的范畴中,詹姆斯作为美国心理学的鼻祖,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尽管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在现代心理学的框架中,自我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伴随着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文化对自我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抛开学术的探讨,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可能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少于对他人或者事件的认识。比如一个母亲能够知道自己的孩子的优点与缺点,但对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则不一定很清楚。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智者,除了他具有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很好的机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的人往往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而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二)认识他人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他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主流的社会心理学家曾经把这一规律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人格心理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从特质认识他人的思路。在当今心理学研究领域,关于人格特质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麦克雷(McCrae)、科斯塔(Costa)和哥德伯格(Goldberg)等提出的“大五”人格(big-five)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这五个维度是:

神经质(neuroticism):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外向性(extraversion):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开放性(openness):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人性(agreeableness):指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争斗。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则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由于这五个维度的首字母刚好能够构成“ocean”这个单词,所以有人称“大五”人格理论是人类人格的“海洋”,适用于所有的文化。

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论是我国学者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bigseven)人格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与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

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

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

才干:指个体决断、坚韧、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人格的七因素理论和五因素理论既有共同的东西,也有中国人独特的内涵。除了从人格特质去理解一个人,社会心理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其他认识人的思路。

(三)认识社会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常常决定着我们个体的行为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时代的人们。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现在人们尽管比20世纪60年代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财富,但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感却比那个时代的人低很多。为什么会如此?社会心理学用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了这样的现象。

学以致用

与穷人为邻你会更开心!

英国《独立报》报道,你是不是曾经想过要搬到一个高档社区,那里的人开着豪华车,经常外出度假?如果有这种想法,你得再想一想,因为最新研究发现,与富人住在一起会引发失望情绪,而且会对邻居产生嫉妒心理,你的心情会比搬家前更糟糕。美国的研究人员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项长达两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人们产生不幸福感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国家经济调查局公布的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富邻居会让那些拮据的居民对自己的住房、收入和休闲等各方面更加失望。参与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尔佐·卢特默说:“我们的幸福与我们邻居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如果你被富有的邻居包围着,你就会感觉不幸福。”搬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预示着你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提升,进入了一个更高档舒服的社区中。可是人们很快就开始拿自己的衣食住行与富邻居比较了,最后会感到比搬家前更不幸福。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巴凯特现象”。巴凯特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系列剧《保住面子》里的家庭主妇,她喜欢观察她的邻居们,看人家又有什么收获,如果别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她就感觉不舒服,而她自己同时在穷邻居面前又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卢特默总结说:如果我们的邻居都是些穷人,我们的欲望也会低;反之,如果邻居们都比我们富有,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标准提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失败感就必然产生。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特征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可能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社会心理学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生活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我们最需要什么。谢尔顿(Kennon M.Sheldon,2001)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响亮,而在于在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autonomy),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competence),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relatedness),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self-esteem),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曾经有一位哲学教授,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追寻这种意义。他用石块、小石子和沙子来比喻人们生活中的不同事件,用一个大的罐子来比喻人生的范畴。对两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生活的意义:一是代表人生的罐子里装进了什么?二是这些东西装入的顺序。假如人生是一座房子,那么这个房子的支柱就是他所称的四块基石(用石块表示):家庭、配偶、孩子和健康。每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关系教养方式、孝道等决定着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夫妻关系也属于家庭关系,但它比家庭的其他内容更核心,如何处理夫妻关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基础。孩子对中国人而言尤其重要,中国的父母经常把大部分的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但过分的压力反而有可能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健康的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是心有余也力不足。除了这四块基石,生活中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用小石子表示)。一个人的工作,他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多少,以及他的社会地位影响,均可以归结到这一方面。拥有这些条件,可能表明你是一个成功人士,但这些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最后,生活中所有琐碎的细腻的事情都可以被看成是有意义生活的填充物(用沙子表示),有这些东西会使生活更圆满,没有它生活也不至于不能维持。另外,这些东西装入罐子的顺序也很重要,只有先放入最重要的,再放入次重要的,最后放入不重要的,整个人生才是充实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被琐碎的事情(比如负性情绪)所充满,那么,再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无法装入了,这样的生活就没有意义。

(一)认识自己

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上方有一行文字:“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这句话一直启示着人们不断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我是一个单纯而主动的实体,即灵魂,它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影响了奥古斯丁、阿奎那,以及理性时代的笛卡儿。在心理学的范畴中,詹姆斯作为美国心理学的鼻祖,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尽管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在现代心理学的框架中,自我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伴随着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文化对自我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抛开学术的探讨,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可能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少于对他人或者事件的认识。比如一个母亲能够知道自己的孩子的优点与缺点,但对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则不一定很清楚。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智者,除了他具有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很好的机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的人往往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而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二)认识他人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他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主流的社会心理学家曾经把这一规律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人格心理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从特质认识他人的思路。在当今心理学研究领域,关于人格特质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麦克雷(McCrae)、科斯塔(Costa)和哥德伯格(Goldberg)等提出的“大五”人格(big-five)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这五个维度是:

神经质(neuroticism):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外向性(extraversion):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开放性(openness):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宜人性(agreeableness):指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争斗。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则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由于这五个维度的首字母刚好能够构成“ocean”这个单词,所以有人称“大五”人格理论是人类人格的“海洋”,适用于所有的文化。

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论是我国学者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bigseven)人格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与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

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

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

才干:指个体决断、坚韧、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人格的七因素理论和五因素理论既有共同的东西,也有中国人独特的内涵。除了从人格特质去理解一个人,社会心理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其他认识人的思路。

(三)认识社会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常常决定着我们个体的行为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时代的人们。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现在人们尽管比20世纪60年代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财富,但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感却比那个时代的人低很多。为什么会如此?社会心理学用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了这样的现象。

学以致用

与穷人为邻你会更开心!

英国《独立报》报道,你是不是曾经想过要搬到一个高档社区,那里的人开着豪华车,经常外出度假?如果有这种想法,你得再想一想,因为最新研究发现,与富人住在一起会引发失望情绪,而且会对邻居产生嫉妒心理,你的心情会比搬家前更糟糕。美国的研究人员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项长达两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人们产生不幸福感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国家经济调查局公布的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富邻居会让那些拮据的居民对自己的住房、收入和休闲等各方面更加失望。参与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尔佐·卢特默说:“我们的幸福与我们邻居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如果你被富有的邻居包围着,你就会感觉不幸福。”搬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预示着你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提升,进入了一个更高档舒服的社区中。可是人们很快就开始拿自己的衣食住行与富邻居比较了,最后会感到比搬家前更不幸福。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巴凯特现象”。巴凯特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系列剧《保住面子》里的家庭主妇,她喜欢观察她的邻居们,看人家又有什么收获,如果别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她就感觉不舒服,而她自己同时在穷邻居面前又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卢特默总结说:如果我们的邻居都是些穷人,我们的欲望也会低;反之,如果邻居们都比我们富有,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标准提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失败感就必然产生。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特征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可能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社会心理学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生活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我们最需要什么。谢尔顿(Kennon M.Sheldon,2001)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响亮,而在于在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autonomy),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competence),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relatedness),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self-esteem),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曾经有一位哲学教授,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追寻这种意义。他用石块、小石子和沙子来比喻人们生活中的不同事件,用一个大的罐子来比喻人生的范畴。对两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生活的意义:一是代表人生的罐子里装进了什么?二是这些东西装入的顺序。假如人生是一座房子,那么这个房子的支柱就是他所称的四块基石(用石块表示):家庭、配偶、孩子和健康。每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关系、教养方式、孝道等决定着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夫妻关系也属于家庭关系,但它比家庭的其他内容更核心,如何处理夫妻关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基础。孩子对中国人而言尤其重要,中国的父母经常把大部分的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但过分的压力反而有可能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健康的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是心有余也力不足。除了这四块基石,生活中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用小石子表示)。一个人的工作,他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多少,以及他的社会地位影响,均可以归结到这一方面。拥有这些条件,可能表明你是一个成功人士,但这些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最后,生活中所有琐碎的细腻的事情都可以被看成是有意义生活的填充物(用沙子表示),有这些东西会使生活更圆满,没有它生活也不至于不能维持。另外,这些东西装入罐子的顺序也很重要,只有先放入最重要的,再放入次重要的,最后放入不重要的,整个人生才是充实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被琐碎的事情(比如负性情绪)所充满,那么,再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无法装入了,这样的生活就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