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

【摘要】: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传道授业,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当好组织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不干涉并不是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控制,而是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

(一)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它要求教师口头表达准确、简洁、生动、流畅,书面表达概括、严谨、清晰、简明,体态语言表达优雅、得体、端庄、活泼。

教学包括课前教学计划的制订、课堂管理与教学、课后评价这样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与具体的教学步骤或教学策略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执行教学计划时自始至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该表现出明显的灵活性与预见性,在对知识的解释与演示实验的操作上,应该表现出特有的启发性和熟练性,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上,应该体现出对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把握的独到性和明确性。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方面,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学生的作业中去获取反馈信息,以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和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在理解和巩固知识方面,应该以学生获得知识为中心,从学生具体的行为事件中获得有意义的评价依据。

在理解和实施教学计划的能力上,教师知识的各个成分应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认知分析的过程来源于对教材内容、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学科目的的了解,源自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念等,应能够将这些知识、观念、了解整合起来,应用于教学计划的制订。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和目标应该随着课堂情景而及时地加以调整和修改,这种把教学计划的施行与适应学生的需要联系起来的观念和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

在设计和执行课堂教学策略方面,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关于学生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图式,才能观察到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上的微弱线索。

在解决课堂问题时,教师应能够根据其事件的内在进行反应,而不能只注意一些表面特征。具有课堂管理策略知识的教师,当注意到教学中的有限因素时,就能够迅速地权衡各种课堂信息,在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情境中准确地加工信息并做出决策

在教学评价和反思方面,教师评价的内容应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目标达到的情况,其反思的内容不仅要与实际教学相互作用,而且要与教学计划相互作用。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科学依据。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教学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结果——科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的物理教师会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它的核心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学创造还体现在编制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传道授业,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当好组织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另外,教学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亦即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二)教师要当好促进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人,他们是教学运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这个基本环节也需要一个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学生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组织两次飞跃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积极地旁观,而不直接参与所观察的事件。直接参与就意味着干涉,而积极的旁观应该遵守“不干涉”的原则。不干涉并不是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控制,而是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老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在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理解和鼓励。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上,促进者应更像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者。

当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而是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而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这是因为,只有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实验、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