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中的筹资问题及教育消费

中国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中的筹资问题及教育消费

【摘要】:与教育投资紧密相连的问题就是教育投资的筹资或称教育投资的主体问题。教育消费教育消费或教育消费支出是研究者提出的另一个关于个人或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概念。所以,从教育消费概念的内涵、研究内容等方面来看,教育消费和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两个概念之间没有太多的不同,都是对居民个人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指称,只是在关注问题的着重点以及在称谓的语意、语感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投资

“投资”或“投入”在经济学中被认为是为获得回报而购买的一种资产[15],是指购买(和因此生产)资本货物——不会被消耗掉而反倒是被用来在未来生产的物品,通过财产的累积以求在未来得到收益。“教育投资”的概念主要是从投资或投入概念引入的,它也被称为教育资源。西方教育经济学家一般把它定义为购买教育的全部支出,通常是指人力、物力的货币表现[16]。我国学者对此概念的定义也与此类似。范先佐(1999)认为: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17]。靳希斌(2001)认为: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18]。林荣日(2001)将教育投资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到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总和,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综上可见,已有研究对教育投资的定义非常类似。本研究将教育投资定义为:为取得未来多种回报而投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这些人、财、物通常可以用货币数量来表现。

与教育投资紧密相连的问题就是教育投资的筹资或称教育投资的主体问题。由于教育从根本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自身不能产生利润,也就不存在自我投资的可能。因此,在迄今为止的社会条件下,教育投资的最终来源只能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分别来自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收入[19]。这些国民收入形成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三个构成部分,教育投资也基本上由这三大主体承担,即形成了个人的教育投资、企业的教育投资和政府的教育投资[20]。围绕教育投资的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者普遍关注三个核心问题:教育投资是否充足;教育投资的效率如何;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21]

个人家庭教育投资

如前所述,教育投资来源的三大主体中,个人教育投资是其中之一。由于个人对教育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紧密联系,实际上多表现为受教育者个人家庭对教育的支出,这些现象更普遍地存在于所有未成年人的教育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教育中。因此,个人的教育投资支出,一般也称之为个人家庭的教育投资[22]。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与其他教育投资相比,虽然在投入主体、资金来源、投入决策和作用等方面有所差别,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共同的。因此,本研究将个人家庭教育投资定义为:个人家庭为取得教育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而投入教育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货币表现。它既包含了个人家庭自有的资金和资源,也包含从其他途径筹措或借贷的资金和资源。

教育消费

教育消费或教育消费支出是研究者提出的另一个关于个人或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概念。关于教育消费,目前已有研究还没有给出一致的定义。有的认为,教育消费是现代社会人们必须的一种特殊消费活动,是满足人们对教育需要的消费,教育消费的产品——知识、技能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类社会思维的产物,但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23]。有的认为,教育消费是居民消耗教育服务及其产品的费用支出[24]。还有的把教育消费定义为:受教育者本人与家庭为获取知识与技能而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用于教育方面的货币支出与接受教育者本人的智力、体力与努力的付出[25]。此外,在一些研究中,政府和社会的教育支出也被包括在教育消费的内容之中,但这种说法受到其他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教育消费应主要从居民消费的角度来分析,只包括私人教育支出[26]。教育消费的主体是居民,不包括政府、企业等主体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27]。所以,从教育消费概念的内涵、研究内容等方面来看,教育消费和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两个概念之间没有太多的不同,都是对居民个人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指称,只是在关注问题的着重点以及在称谓的语意、语感方面存在差异。教育消费侧重于从居民消费支出的角度(消费支出的一类或特殊的消费项目)来界定,而个人家庭教育投资则含义更全面和宽泛,既包含了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内涵,又进一步关注了教育支出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和成本(即教育投资角度)。也就是说,个人家庭教育投资概念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对私人教育支出行为的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