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究过程上看,提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等各个环节的本身都是一种创新。从探究的方法上看,用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多种办法去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求得多种答案等都是创新。这些问题的后面都是思维的创新。实际上这个环节同样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创新。比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杠杆有省力的作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等等。......
2023-08-01
今年的试卷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因为它把实验探究题和思维展示题都客观化了,都搞成填空题了。这不仅使题目简单化,更是无法看出学生的动手探究、科学思维、创新设计等科学能力。虽然试卷看不出学生的探究能力怎么样,没有证据说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实际情况,但现实情况是,我们这方面的教学推进还有较大的空间。
附:全县三科毕业监测概况分析
全县三科概况表
数据分析:
从“全县概况”表看,结合试卷的难度值和区分度,数据处于正常状态……在将教研员的“裁判”和“教练”身份剥离之后,我县依然能取得这样的绝对成绩,这是全县教师努力的结果,是各位努力的结果。以前是四个评价指标,今年是三个指标。指标的减少其实是观念的变化。素质教育的走向是:指标越来越少。应试教育顽症是,指标越整越多。如果可能的话,我想下一次的指标可能减少到两个,即合格率和优生率。再下一次可能减少到一个,即合格率。那么再下一次呢,你可能会说,再下一次就没有指标了。对,“再下一次”就没有这样的指标了。指标肯定是有的,但一定不是“这样的”指标了。我想,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小学教育会距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近,我们的师生都会有较大的解放,都才有可能成长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很多时候,教育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
建议——
1.谁在教永远是第一位的。讲台上站的是谁,谁在教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素质、素养永远是质量的主宰。逻辑推理,我们的责任就是,如何扎实有效地提高队伍素养和专业能力。如何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让他们想学习想进步想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发展,最终是自己的事情,我们的职责就是把发展变成教师自己的事情。比如教研,如果他本身就不想往前走,不思进取,那么教研就是一张掩人耳目的皮,狐假虎威的皮.无论你内容怎么多元形式怎么多样,结果都还是一张皮,只不过这张皮更具有欺骗性而已。我想对管理者们说一句,人的价值不是别的,在于尽了多大的责任。所以管理者必须不断修炼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你的存在可能就是一种灾难。
2.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建议各位研究一下芬兰教育,研究一下国际PISA测试(阅读,科学,数学),这很能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从2000年开始国际PISA测试每三年一次,中国2018年取得第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队),之前是芬兰一直领先。但国际上一直效仿芬兰教育而对中国教育不感兴趣。原因是芬兰是“放养”(也能取得如此战绩……),而中国是应试。他们认为芬兰找到了一条不像中国的高压式的教育途径,他们说中国居然按照PISA的测试成绩来进行教学改革。尽管这样,芬兰教育还在不断改革,尽管他们的改革导致了PISA测试的下降,但他们依然还在不断给学生自由。他们认为自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土壤。这个中小学基本不考试的国家根本不看重PISA的成绩,他们的目光长远,他们的教育没有功利。而我们的教育从目前的“双减”等政策实践,说明我们的教育前景是美好的。
从科学学科的答题来看,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究依然是我们应该努力的重点。要时刻提醒教师的是,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到不扭曲、不扼杀学生的天性。尊重生命,尊重规律。怎么解放教师,是我们的职责。怎么解放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松树就是松树,柏树就是柏树,香樟就是香樟。我们现在的教育之所以让人焦虑,就是因为总是拿一把尺子量人,用一刀切的评价。但是松树不可能发出香樟的味道,香樟也不可能像柏树那样挺拔,像杨树那样婀娜飘逸。有教育家说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我们教研员也一样,也应该不断解放思想。不仅仅是研究某一个学科,而是用学科去研究教育。教研员的“教”应该是教育思想的意思,以学科为载体去研究教育思想。
3.将“课堂生本”之旗扛得再高一些。课程改革20年了,可以这么说,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以生为本,没有生本就没有课程改革。这一点,在我们科学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生本,就没有科学课,也就没有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什么一定要生本,举个例子,打维生素针剂不能代替吃素菜,因为吃素菜的同时人的消化等机能系统才能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否则,就会退化而最终归于死亡。所以知识必须学生自己学,自己建构和处理,唯有如此,才有成长,才有成长的意义。我们评价一堂课,在实现相同的目标下,越生本的课堂就是越优秀的课堂。相反,越不生本的课堂就是越低劣的课堂。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思想是:人本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当今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也无不是以实现不断自主、不断生本为方向和目标。
4.“再认识”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有个“预设”问题,与我们的观念和思维逻辑有关:你把教师看作不主动工作的人,制度就会倾向于强制和约束;你把教师看作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制度就会倾向于激励和开发。很多教育管理者习惯于管制,把严管置于激励之上,结果造就了“集体性平庸”。要教师拒绝平庸,首先是要提高制度的底线,赋予它唤醒、激励和开发的因子。有人请教李希贵校长到底怎样才能带好队伍,他诚恳地说:带队伍没什么神秘和复杂的,最要紧的就是真心实意地为老师的成长提供服务。你时时琢磨着帮他们成长,谁还会不努力工作?另外,一定要营造一种协商文化。遇事先跟老师商议。商议一次不行,就商议两次;两次不行,就商议三次;三次还不行,那你就要退回去反思:是不是这个决策有问题。一所学校什么时候山呼万岁、一呼百应,听不到不同意见了,那这所学校离垮台也就不远了。你也许会说,某某学校就是实行的强制性管理,不是发展得好好的吗?那我告诉你,这样的学校的发展是很有限的,或许也就到此为止了。
5.阅读是教育最美好的声音。阅读是师生的重要事情,是所有学科的事情。现在的学生除了应试,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要有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阅读的力量影响人的一生,阅读的水平就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例:有初三的学生考高考语文一个82分一个85分,而高三平均84.5(这两个学生有大量阅读);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考上期语文试卷时老师发成下期语文试卷,结果考了98分,学生想我考本学期的一定会更好,结果只考了93,这说明什么?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偶然因素请病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更加快乐。这样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到初中一年级一共写了100多张假条,换来的是400多部名著的阅读,因此成绩特别突出;李希贵曾经把学校常规的6节语文课改为2节,用来完成教材,其余4节将学生放到阅览室、自修楼……语文成绩在潍坊遥遥领先。
6.几个具体建议。从今年的统计数据所暴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必须及时提出以下几个具体建议。1)用“学习”去引领教师群体。千万次的说教,不如一次身体力行。作为一个教育人,不学习就是失职,就是不道德。我们不能总是要求别人要怎么样……城区小学校长是一个学习的群体,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压力多么巨大,他们都能坚持学习。实事求是地说,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各个片区的校长集体学习的榜样。2)把“教”的人选准。既然谁在教永远是第一位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个“教”的人选准用对,每一个老师适合教什么学科什么学段甚至适合教哪样的班级都必须谨慎对待,切忌随意。每个老师的个性、人格、能力、习惯、态度等都是不同的,每个班级也不是一样的。学校一定不能被“无关”因素干扰,哪个位置上该用什么人就用什么人。实事求是地说,有的学校,今年之所以滑得快,据我调查,根本的原因就是没用对人。在用人方面顾忌太多,最后的损失就无法弥补。3)把“管”的人用对。把合适的校长用在合适的地方,用错了地方的校长注定要成为一个失败的校长。校长失败了是小事,学校失败了是大事。大材(德)小用和小材(德)大用都是失败。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谁在“管”永远是第一位的。我相信大家都认可“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的观点。校长的学识、人品、能力、视野等的不同,就注定我们必须杜绝任用校长的随意性。对校长任用有建议或者决定权的人,在把某人派遣到某校作为一校之长之前,一定要真实地调查研究,减少“考查”的形式主义成分。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学校,校长用得不准甚至用错了,其损失就尤其惨重,无法挽回。4)对常规教研的重视程度急需再上台阶。提质的最终途径是提高课堂质量,在无法改变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提高课堂质量的最佳途径是提升常规教研的质量。常规教研我们一直在抓,但至今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和浮浅化现象。无论是个人的或者是集体的常规教研,其形式都是多元的,内容都是多样的。但无论怎样,我们对课堂的研究应该永不停歇。什么时候停歇,质量就一定在什么时候开始滑坡。所以我们,以及我们的教师,都应该不断地研究课堂,不断地丰富课堂的内涵,使之不断地得到优化,不断地提升“质量”。课堂质量的提升,其实质也就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一个课题:怎样才能使教师对课堂的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数据分析:
从“全县概况”表看,结合试卷的难度值和区分度,数据处于正常状态……在将教研员的“裁判”和“教练”身份剥离之后,我县依然能取得这样的绝对成绩,这是全县教师努力的结果,是各位努力的结果。以前是四个评价指标,今年是三个指标。指标的减少其实是观念的变化。素质教育的走向是:指标越来越少。应试教育顽症是,指标越整越多。如果可能的话,我想下一次的指标可能减少到两个,即合格率和优生率。再下一次可能减少到一个,即合格率。那么再下一次呢,你可能会说,再下一次就没有指标了。对,“再下一次”就没有这样的指标了。指标肯定是有的,但一定不是“这样的”指标了。我想,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小学教育会距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近,我们的师生都会有较大的解放,都才有可能成长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很多时候,教育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
建议——
1.谁在教永远是第一位的。讲台上站的是谁,谁在教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素质、素养永远是质量的主宰。逻辑推理,我们的责任就是,如何扎实有效地提高队伍素养和专业能力。如何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让他们想学习想进步想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发展,最终是自己的事情,我们的职责就是把发展变成教师自己的事情。比如教研,如果他本身就不想往前走,不思进取,那么教研就是一张掩人耳目的皮,狐假虎威的皮.无论你内容怎么多元形式怎么多样,结果都还是一张皮,只不过这张皮更具有欺骗性而已。我想对管理者们说一句,人的价值不是别的,在于尽了多大的责任。所以管理者必须不断修炼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你的存在可能就是一种灾难。
2.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建议各位研究一下芬兰教育,研究一下国际PISA测试(阅读,科学,数学),这很能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从2000年开始国际PISA测试每三年一次,中国2018年取得第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队),之前是芬兰一直领先。但国际上一直效仿芬兰教育而对中国教育不感兴趣。原因是芬兰是“放养”(也能取得如此战绩……),而中国是应试。他们认为芬兰找到了一条不像中国的高压式的教育途径,他们说中国居然按照PISA的测试成绩来进行教学改革。尽管这样,芬兰教育还在不断改革,尽管他们的改革导致了PISA测试的下降,但他们依然还在不断给学生自由。他们认为自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土壤。这个中小学基本不考试的国家根本不看重PISA的成绩,他们的目光长远,他们的教育没有功利。而我们的教育从目前的“双减”等政策实践,说明我们的教育前景是美好的。
从科学学科的答题来看,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究依然是我们应该努力的重点。要时刻提醒教师的是,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到不扭曲、不扼杀学生的天性。尊重生命,尊重规律。怎么解放教师,是我们的职责。怎么解放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松树就是松树,柏树就是柏树,香樟就是香樟。我们现在的教育之所以让人焦虑,就是因为总是拿一把尺子量人,用一刀切的评价。但是松树不可能发出香樟的味道,香樟也不可能像柏树那样挺拔,像杨树那样婀娜飘逸。有教育家说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我们教研员也一样,也应该不断解放思想。不仅仅是研究某一个学科,而是用学科去研究教育。教研员的“教”应该是教育思想的意思,以学科为载体去研究教育思想。
3.将“课堂生本”之旗扛得再高一些。课程改革20年了,可以这么说,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以生为本,没有生本就没有课程改革。这一点,在我们科学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生本,就没有科学课,也就没有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什么一定要生本,举个例子,打维生素针剂不能代替吃素菜,因为吃素菜的同时人的消化等机能系统才能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否则,就会退化而最终归于死亡。所以知识必须学生自己学,自己建构和处理,唯有如此,才有成长,才有成长的意义。我们评价一堂课,在实现相同的目标下,越生本的课堂就是越优秀的课堂。相反,越不生本的课堂就是越低劣的课堂。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思想是:人本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当今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也无不是以实现不断自主、不断生本为方向和目标。
4.“再认识”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有个“预设”问题,与我们的观念和思维逻辑有关:你把教师看作不主动工作的人,制度就会倾向于强制和约束;你把教师看作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制度就会倾向于激励和开发。很多教育管理者习惯于管制,把严管置于激励之上,结果造就了“集体性平庸”。要教师拒绝平庸,首先是要提高制度的底线,赋予它唤醒、激励和开发的因子。有人请教李希贵校长到底怎样才能带好队伍,他诚恳地说:带队伍没什么神秘和复杂的,最要紧的就是真心实意地为老师的成长提供服务。你时时琢磨着帮他们成长,谁还会不努力工作?另外,一定要营造一种协商文化。遇事先跟老师商议。商议一次不行,就商议两次;两次不行,就商议三次;三次还不行,那你就要退回去反思:是不是这个决策有问题。一所学校什么时候山呼万岁、一呼百应,听不到不同意见了,那这所学校离垮台也就不远了。你也许会说,某某学校就是实行的强制性管理,不是发展得好好的吗?那我告诉你,这样的学校的发展是很有限的,或许也就到此为止了。
5.阅读是教育最美好的声音。阅读是师生的重要事情,是所有学科的事情。现在的学生除了应试,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要有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阅读的力量影响人的一生,阅读的水平就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例:有初三的学生考高考语文一个82分一个85分,而高三平均84.5(这两个学生有大量阅读);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考上期语文试卷时老师发成下期语文试卷,结果考了98分,学生想我考本学期的一定会更好,结果只考了93,这说明什么?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偶然因素请病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更加快乐。这样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到初中一年级一共写了100多张假条,换来的是400多部名著的阅读,因此成绩特别突出;李希贵曾经把学校常规的6节语文课改为2节,用来完成教材,其余4节将学生放到阅览室、自修楼……语文成绩在潍坊遥遥领先。
6.几个具体建议。从今年的统计数据所暴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必须及时提出以下几个具体建议。1)用“学习”去引领教师群体。千万次的说教,不如一次身体力行。作为一个教育人,不学习就是失职,就是不道德。我们不能总是要求别人要怎么样……城区小学校长是一个学习的群体,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压力多么巨大,他们都能坚持学习。实事求是地说,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各个片区的校长集体学习的榜样。2)把“教”的人选准。既然谁在教永远是第一位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个“教”的人选准用对,每一个老师适合教什么学科什么学段甚至适合教哪样的班级都必须谨慎对待,切忌随意。每个老师的个性、人格、能力、习惯、态度等都是不同的,每个班级也不是一样的。学校一定不能被“无关”因素干扰,哪个位置上该用什么人就用什么人。实事求是地说,有的学校,今年之所以滑得快,据我调查,根本的原因就是没用对人。在用人方面顾忌太多,最后的损失就无法弥补。3)把“管”的人用对。把合适的校长用在合适的地方,用错了地方的校长注定要成为一个失败的校长。校长失败了是小事,学校失败了是大事。大材(德)小用和小材(德)大用都是失败。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谁在“管”永远是第一位的。我相信大家都认可“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的观点。校长的学识、人品、能力、视野等的不同,就注定我们必须杜绝任用校长的随意性。对校长任用有建议或者决定权的人,在把某人派遣到某校作为一校之长之前,一定要真实地调查研究,减少“考查”的形式主义成分。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学校,校长用得不准甚至用错了,其损失就尤其惨重,无法挽回。4)对常规教研的重视程度急需再上台阶。提质的最终途径是提高课堂质量,在无法改变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提高课堂质量的最佳途径是提升常规教研的质量。常规教研我们一直在抓,但至今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和浮浅化现象。无论是个人的或者是集体的常规教研,其形式都是多元的,内容都是多样的。但无论怎样,我们对课堂的研究应该永不停歇。什么时候停歇,质量就一定在什么时候开始滑坡。所以我们,以及我们的教师,都应该不断地研究课堂,不断地丰富课堂的内涵,使之不断地得到优化,不断地提升“质量”。课堂质量的提升,其实质也就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一个课题:怎样才能使教师对课堂的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有关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的文章
从探究过程上看,提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等各个环节的本身都是一种创新。从探究的方法上看,用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多种办法去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求得多种答案等都是创新。这些问题的后面都是思维的创新。实际上这个环节同样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创新。比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杠杆有省力的作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等等。......
2023-08-01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建议了。这个教学建议需要吗?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学生主体突出不够,之所以见物不见人,之所以课堂气氛沉闷,之所以学生权利被剥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课堂展示在课改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够。......
2023-08-01
总体来说,道德与法制、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因为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城区学校的“三开”优于农村学校。但也存在质量意识不够、研究不足,甚至无案上课的情况。城区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对非语数学科教师队伍管理,尽力让他们心无旁骛搞好教学。据我多年的研究得知,全盘靠讲的科学课文,好像还没有。三是要建立合理的教研组织。学校最大的隐患就是不公平。......
2023-08-01
1)教学重点的确立问题。2)对“用教材教”的理解问题。探究的实质与形式问题。有不少的课探究的时间很长,但学生的探究并不充分;也有的课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探究更不充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探究的问题越多探究就越不充分,这是一种反比关系。探究中的真实体验问题。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是科学课的生命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追问。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
2023-08-01
因为如果全由学生动手,一是课堂时间紧张,二是于学生来说前者操作简单,意义不大;后者操作偏难,难于“控制”。教师应该以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为教学的“抓点”和“助推器”,将学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将“冲突”用到什么程度,教学就成功到什么程度。这是本课中最大的“冲突”,教师就必须抓住这个冲突,引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研究下去,将探究和学生的认知持续地向前推进。......
2023-08-01
理念可以“分娩”出教学方法,犹如树干可以繁育出茂盛的枝叶一样。教师要学人家的理念,不能光学人家的方法。方法再多也只是量的堆积,难以产生质的变化。有了好的理念就不愁没有方法,就会有质的变化。理念就这样支配了教法,“分娩”出了教法。......
2023-08-01
从九三年开始使用人教版“九义”自然教材以来,我们的自然课一直提倡并实践着让学生自行探究,因为大纲上说得非常清楚,自然课的性质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我们之所以能始终紧紧抓住“科学启蒙教育”不放,是自然大纲把正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想,大纲如此强调课外自然研究活动,其让学生自行探究的良苦用心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说我们的自然课是一直在努力实施并深化着以探究为核心的。......
2023-08-01
再具体一点说,又怎样去理解编者的意图呢?说教学过程不是让你把整个备课教案宣读一遍或把教学过程重要环节和程序陈述一遍,很多老师整个说课中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教案上去了,这就犯了方法上的错误。也就是说,说“是什么”应该是简洁的,说“为什么”应该是透彻的。......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