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学科特点明显,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创新性,知识覆盖面广,突出“探究”的重点,关注情感态度。而“我的想法和做法”“我的创新设想”则侧重于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了。......
2023-08-01
试卷简析——
全卷共五个大题,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问题探究题。所占分值分别是16、15、24、24、21。总体看,1.题型设计合理,分值权重分配恰当。探究题共占45分(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探究题权重之大是一个有力的导向。把以前的简答题类型重新设计成“问题探究题”,这凸显了科学的本质和学科特点。2.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不再“知识和概念”,淡化死记硬背。立足教材,但不拘泥甚至超越教材,有效顺应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即便是填空或者判断题等类型,也不再呆板,注重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可以看出命题者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准确的,是有高度的。3.关于试题的难度与表述方式。表述方式直接关系到试题难度,关系到学生的理解。如果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碍,无疑就变相地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就试题本身而言难度是较为适宜的,但命题者却采用了抽象的表述方式,而且是大量地采用了抽象的表述方式,这就造成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解答起来就束手无策。比如实验探究题中的电磁铁、钩码、弹簧秤等探究的材料,命题者完全没有采取教材的“实物”表达方式,而是采取了中学阶段的抽象图示法,这就使大部分学生连题目也看不懂,就更别说正确答题了。4.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教材是国本教材,命题者应该考虑县本实际情况。哪些内容应该重点考查,哪些内容应该少一些权重,哪些内容应该提升难度,哪些内容应该降低难度,哪些内容应该重点考探究,哪些内容应该重点考基础的东西,甚至哪些内容应该恰当规避,都要心中有数,把控得当。比如问题探究题的第2小题,虽然是课本原图题,但此内容一是难得大,内容较为生僻,二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实验器材。像这样的内容,我们一般应该教学上严格要求,但考试的时候应该有适当规避的思想。
得分情况简析——
小题得分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县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基本正常。但具体分析各小题得分情况,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前三种题型得分率基本正常,只是在少数小题上得分偏低。比如填空题9—12小题,得分率为64.9,任课教师要具体分析得分率偏低的原因,找到自己教学的策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阅卷教师在掌握标准上也要进一步提高水准,做到正确阅卷,科学阅卷,灵活阅卷,不死抠所谓的标准答案。得分率整体偏低集中在两个探究大题上。虽然在阅卷时考虑到试题本身的抽象化问题而将标准适当降低,但得分率依然在正常值之外。问题探究题第2小题仅仅为40.7。除开试卷本身的适合度不够而外,我们也必须反思教学教研问题。这是其一。二是暴露出我们对“探究”依然存在教学肤浅的问题,我们对什么是科学,依然理解不足。我们依然没有死死抓住科学的核心,导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学科本质偏离。三是暴露出我们教学的呆板和深度不够。形式稍微一变,我们的学生就寸步难行,这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的过度机械,要知道,科学本身就是创新,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是不行的。难度稍微一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捉襟见肘。这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探究缺乏应该有深度的表现。因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科学是思想。如果我们的科学教师真正树立了科学是思想不是概念的观念,我们的整个科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观念永远比知识重要,我们理解了科学的本质,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不会把目标注意力完全指向知识概念,课堂的高度就会有变化,方法也会随之变化。比如有这样的一篇科学课文:书上有几幅图,一只可以上发条的玩具狗,按下发条的按钮,这狗就能动。最后一幅图的下面写着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紧接着是一张真狗的图片,还是这个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在这后面,是一张摩托车的图片和同样的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就这样一路问下去。这本书的教学参考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是能量让它动起来的”。能量是个很难捉摸的概念,如果想正确运用它,用能量的概念正确推导出一些东西,是很难的。这超出了本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教科书上的问题提得很好,但答案有缺憾,因为课文想要教给学生的是能量的定义,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概念。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是什么,使我们的教学也失去了精准的指向。
2.科学是发现和思考。我们的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是观察、分析和思考的意识,否则,科学教育就很难是科学教育。一位老师拿玩具狗做例子,他说:“它动了,是因为阳光的照射”(他知道学生会反驳)。学生说:“不是的。这和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它动了,是因为我给它上了发条”。“那么,你怎么有力气上这个发条呢?”“我吃东西了。”“你吃什么了?”“我吃粮食了。”“粮食是怎么生长起来的?”“因为阳光的照射。”植物吸收太阳能,随后把它储存在起来。其他事物也一样,最终都和太阳有关。你看,同样是自然界的一件事情,我们的教科书上表述得那么死板,这里却讲得这么生动。我们看到的所有运动着的东西,它们之所以能够运动都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这确实解释了一种能量可以转变为另一种能量。但是孩子也可以不接受这样的解释,他会说:“我认为这不是因为阳光的照射。”然后你可以和他展开讨论。这只是一个例子,说明概念和真正教科学的区别。科学,重要的是观察发现。即便观察后不能得到最终结论,可观察得到的过程就是黄金。科学需要耐心,如果你看了,仔细观察了,确实用心了,你会得到巨大的回报。
3.科学是质疑的精神。离开了质疑,科学不会发展,我们的科学教育也不会有质的进展。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态度、习惯。在实践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避免错误的方法,那就是存疑。人们不确定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否正确,想重新亲自验证事情的真相,不盲目相信学到的东西。而这就是科学:经过重新检验的知识才是可信的,而不是一味相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这是很重要的科学品质。科学离开了怀疑,就会停滞不前。有了这种意思和态度,我们就会沿着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而不是简单相信书上的概念和结论。
4.科学是“动脑做”的学问。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的是知识,习的是体验、智慧和挫折。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之所以得分率低,根本原因是忽视动手实践,和实践中的真正探究。我们总是把动手实践理解得太难、太规范,其实动手实践并非难事,也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完成。此卷中的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都可以在教室完成,甚至也可以在室外进行,也不一定非要科学规范的实验材料,很多材料可以因陋就简。小学生的很多实验,重在弄懂原理,并非一定要特别正式的环境或条件,学校和教师解决认识问题才是关键。
宏观上,做如下策略建议。
1)观念是质量的引擎。无论是督导中心、学校还是教师,首先应该真正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坚持全面发展观念,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始终把教育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主体发展,主动发展。把课堂作为提高质量的主阵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坚信教育的价值永远在于点燃主体。我们的督导中心、学校和教师,都不缺乏工作的战术技巧,缺乏的是深入骨髓的思想观念,缺乏的是教育的格局,生命的格局。
2)反思是质量的镜子。对两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会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也就是督导中心、中心校、教学点三个层面的升降情况。有的在上升,有的在下降,有的“稳得起”。去年排位比较低的督导中心,多数都有忧患意识,担心继续“拖后腿”,就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提质措施。比如质量剖析,强化管理,加强考核,夯实后期指导等。要提醒的是,反思并不是“后进”者的专利,每一个督导中心、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有反思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不进则退是一条基本的哲学规律。
3)人是质量的根本。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质量。成功的教育、优质的教育诞生于“贫瘠”的环境中的例证不胜枚举。从三个层级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环境条件、经济基础、硬件设施并不一定与教育质量成正比关系。所以,我们的督导中心和学校,切忌唯条件论,切忌讲客观理由,要多从主观找原因,从思想观念、人本原理、人格修养、与时俱进、教育科研等方面分析教育的得失、质量的高低。我想把一句我们老生常谈的、耳熟能详的、早已听得厌烦的一句话再说一遍: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落实好非语数学科的“三开”,尤其是农村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口口声声有很多“困难”的学校。
4)校长是质量的核心。一个校长,首先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的责任,不可逆转的责任。一个老师一辈子影响几百个学生;一个校长一辈子影响几百个老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校长和老师。校长不但要懂教学,还要懂管理;不但要配置好校内资源,还要能协调好校外资源。校长不仅仅是教书能力,更重要的是领导力。校长要比其他人提前看到问题,而且要想办法不让问题发生。校长要看到别人没看到的,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要说出别人不相信的,还要做出别人不敢做的。聪明的校长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校长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是方向,也一定是孤独的。对于质量,我们应该知道,学校是牧场,不是养鸡场。我们的质量,一定要是正确的质量。正确的质量一定是尊重规律的,一定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对人性的解放,一定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的,一定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说到这里,我似乎已经表达了我所理解的好的教育、好的管理、好的学校、好的师生,好的校长。一句话,也就是好的质量。各位领导,在主题教育、扶贫攻坚、均衡发展等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我们真的要厘清思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的不要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了。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县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基本正常。但具体分析各小题得分情况,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前三种题型得分率基本正常,只是在少数小题上得分偏低。比如填空题9—12小题,得分率为64.9,任课教师要具体分析得分率偏低的原因,找到自己教学的策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阅卷教师在掌握标准上也要进一步提高水准,做到正确阅卷,科学阅卷,灵活阅卷,不死抠所谓的标准答案。得分率整体偏低集中在两个探究大题上。虽然在阅卷时考虑到试题本身的抽象化问题而将标准适当降低,但得分率依然在正常值之外。问题探究题第2小题仅仅为40.7。除开试卷本身的适合度不够而外,我们也必须反思教学教研问题。这是其一。二是暴露出我们对“探究”依然存在教学肤浅的问题,我们对什么是科学,依然理解不足。我们依然没有死死抓住科学的核心,导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学科本质偏离。三是暴露出我们教学的呆板和深度不够。形式稍微一变,我们的学生就寸步难行,这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的过度机械,要知道,科学本身就是创新,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是不行的。难度稍微一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捉襟见肘。这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探究缺乏应该有深度的表现。因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科学是思想。如果我们的科学教师真正树立了科学是思想不是概念的观念,我们的整个科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观念永远比知识重要,我们理解了科学的本质,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不会把目标注意力完全指向知识概念,课堂的高度就会有变化,方法也会随之变化。比如有这样的一篇科学课文:书上有几幅图,一只可以上发条的玩具狗,按下发条的按钮,这狗就能动。最后一幅图的下面写着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紧接着是一张真狗的图片,还是这个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在这后面,是一张摩托车的图片和同样的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就这样一路问下去。这本书的教学参考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是能量让它动起来的”。能量是个很难捉摸的概念,如果想正确运用它,用能量的概念正确推导出一些东西,是很难的。这超出了本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教科书上的问题提得很好,但答案有缺憾,因为课文想要教给学生的是能量的定义,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概念。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是什么,使我们的教学也失去了精准的指向。
2.科学是发现和思考。我们的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是观察、分析和思考的意识,否则,科学教育就很难是科学教育。一位老师拿玩具狗做例子,他说:“它动了,是因为阳光的照射”(他知道学生会反驳)。学生说:“不是的。这和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它动了,是因为我给它上了发条”。“那么,你怎么有力气上这个发条呢?”“我吃东西了。”“你吃什么了?”“我吃粮食了。”“粮食是怎么生长起来的?”“因为阳光的照射。”植物吸收太阳能,随后把它储存在起来。其他事物也一样,最终都和太阳有关。你看,同样是自然界的一件事情,我们的教科书上表述得那么死板,这里却讲得这么生动。我们看到的所有运动着的东西,它们之所以能够运动都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这确实解释了一种能量可以转变为另一种能量。但是孩子也可以不接受这样的解释,他会说:“我认为这不是因为阳光的照射。”然后你可以和他展开讨论。这只是一个例子,说明概念和真正教科学的区别。科学,重要的是观察发现。即便观察后不能得到最终结论,可观察得到的过程就是黄金。科学需要耐心,如果你看了,仔细观察了,确实用心了,你会得到巨大的回报。
3.科学是质疑的精神。离开了质疑,科学不会发展,我们的科学教育也不会有质的进展。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态度、习惯。在实践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避免错误的方法,那就是存疑。人们不确定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否正确,想重新亲自验证事情的真相,不盲目相信学到的东西。而这就是科学:经过重新检验的知识才是可信的,而不是一味相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这是很重要的科学品质。科学离开了怀疑,就会停滞不前。有了这种意思和态度,我们就会沿着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而不是简单相信书上的概念和结论。
4.科学是“动脑做”的学问。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的是知识,习的是体验、智慧和挫折。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之所以得分率低,根本原因是忽视动手实践,和实践中的真正探究。我们总是把动手实践理解得太难、太规范,其实动手实践并非难事,也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完成。此卷中的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都可以在教室完成,甚至也可以在室外进行,也不一定非要科学规范的实验材料,很多材料可以因陋就简。小学生的很多实验,重在弄懂原理,并非一定要特别正式的环境或条件,学校和教师解决认识问题才是关键。
宏观上,做如下策略建议。
1)观念是质量的引擎。无论是督导中心、学校还是教师,首先应该真正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坚持全面发展观念,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始终把教育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主体发展,主动发展。把课堂作为提高质量的主阵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坚信教育的价值永远在于点燃主体。我们的督导中心、学校和教师,都不缺乏工作的战术技巧,缺乏的是深入骨髓的思想观念,缺乏的是教育的格局,生命的格局。
2)反思是质量的镜子。对两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会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也就是督导中心、中心校、教学点三个层面的升降情况。有的在上升,有的在下降,有的“稳得起”。去年排位比较低的督导中心,多数都有忧患意识,担心继续“拖后腿”,就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提质措施。比如质量剖析,强化管理,加强考核,夯实后期指导等。要提醒的是,反思并不是“后进”者的专利,每一个督导中心、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有反思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不进则退是一条基本的哲学规律。
3)人是质量的根本。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质量。成功的教育、优质的教育诞生于“贫瘠”的环境中的例证不胜枚举。从三个层级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环境条件、经济基础、硬件设施并不一定与教育质量成正比关系。所以,我们的督导中心和学校,切忌唯条件论,切忌讲客观理由,要多从主观找原因,从思想观念、人本原理、人格修养、与时俱进、教育科研等方面分析教育的得失、质量的高低。我想把一句我们老生常谈的、耳熟能详的、早已听得厌烦的一句话再说一遍: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落实好非语数学科的“三开”,尤其是农村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口口声声有很多“困难”的学校。
4)校长是质量的核心。一个校长,首先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的责任,不可逆转的责任。一个老师一辈子影响几百个学生;一个校长一辈子影响几百个老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校长和老师。校长不但要懂教学,还要懂管理;不但要配置好校内资源,还要能协调好校外资源。校长不仅仅是教书能力,更重要的是领导力。校长要比其他人提前看到问题,而且要想办法不让问题发生。校长要看到别人没看到的,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要说出别人不相信的,还要做出别人不敢做的。聪明的校长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校长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是方向,也一定是孤独的。对于质量,我们应该知道,学校是牧场,不是养鸡场。我们的质量,一定要是正确的质量。正确的质量一定是尊重规律的,一定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对人性的解放,一定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的,一定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说到这里,我似乎已经表达了我所理解的好的教育、好的管理、好的学校、好的师生,好的校长。一句话,也就是好的质量。各位领导,在主题教育、扶贫攻坚、均衡发展等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我们真的要厘清思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的不要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了。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县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基本正常。但具体分析各小题得分情况,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前三种题型得分率基本正常,只是在少数小题上得分偏低。比如填空题9—12小题,得分率为64.9,任课教师要具体分析得分率偏低的原因,找到自己教学的策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阅卷教师在掌握标准上也要进一步提高水准,做到正确阅卷,科学阅卷,灵活阅卷,不死抠所谓的标准答案。得分率整体偏低集中在两个探究大题上。虽然在阅卷时考虑到试题本身的抽象化问题而将标准适当降低,但得分率依然在正常值之外。问题探究题第2小题仅仅为40.7。除开试卷本身的适合度不够而外,我们也必须反思教学教研问题。这是其一。二是暴露出我们对“探究”依然存在教学肤浅的问题,我们对什么是科学,依然理解不足。我们依然没有死死抓住科学的核心,导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学科本质偏离。三是暴露出我们教学的呆板和深度不够。形式稍微一变,我们的学生就寸步难行,这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的过度机械,要知道,科学本身就是创新,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是不行的。难度稍微一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捉襟见肘。这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探究缺乏应该有深度的表现。因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科学是思想。如果我们的科学教师真正树立了科学是思想不是概念的观念,我们的整个科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观念永远比知识重要,我们理解了科学的本质,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不会把目标注意力完全指向知识概念,课堂的高度就会有变化,方法也会随之变化。比如有这样的一篇科学课文:书上有几幅图,一只可以上发条的玩具狗,按下发条的按钮,这狗就能动。最后一幅图的下面写着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紧接着是一张真狗的图片,还是这个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在这后面,是一张摩托车的图片和同样的问题——“是什么让它动起来的?”就这样一路问下去。这本书的教学参考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是能量让它动起来的”。能量是个很难捉摸的概念,如果想正确运用它,用能量的概念正确推导出一些东西,是很难的。这超出了本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教科书上的问题提得很好,但答案有缺憾,因为课文想要教给学生的是能量的定义,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概念。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是什么,使我们的教学也失去了精准的指向。
2.科学是发现和思考。我们的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是观察、分析和思考的意识,否则,科学教育就很难是科学教育。一位老师拿玩具狗做例子,他说:“它动了,是因为阳光的照射”(他知道学生会反驳)。学生说:“不是的。这和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它动了,是因为我给它上了发条”。“那么,你怎么有力气上这个发条呢?”“我吃东西了。”“你吃什么了?”“我吃粮食了。”“粮食是怎么生长起来的?”“因为阳光的照射。”植物吸收太阳能,随后把它储存在起来。其他事物也一样,最终都和太阳有关。你看,同样是自然界的一件事情,我们的教科书上表述得那么死板,这里却讲得这么生动。我们看到的所有运动着的东西,它们之所以能够运动都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这确实解释了一种能量可以转变为另一种能量。但是孩子也可以不接受这样的解释,他会说:“我认为这不是因为阳光的照射。”然后你可以和他展开讨论。这只是一个例子,说明概念和真正教科学的区别。科学,重要的是观察发现。即便观察后不能得到最终结论,可观察得到的过程就是黄金。科学需要耐心,如果你看了,仔细观察了,确实用心了,你会得到巨大的回报。
3.科学是质疑的精神。离开了质疑,科学不会发展,我们的科学教育也不会有质的进展。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态度、习惯。在实践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避免错误的方法,那就是存疑。人们不确定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否正确,想重新亲自验证事情的真相,不盲目相信学到的东西。而这就是科学:经过重新检验的知识才是可信的,而不是一味相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这是很重要的科学品质。科学离开了怀疑,就会停滞不前。有了这种意思和态度,我们就会沿着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而不是简单相信书上的概念和结论。
4.科学是“动脑做”的学问。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的是知识,习的是体验、智慧和挫折。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之所以得分率低,根本原因是忽视动手实践,和实践中的真正探究。我们总是把动手实践理解得太难、太规范,其实动手实践并非难事,也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完成。此卷中的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都可以在教室完成,甚至也可以在室外进行,也不一定非要科学规范的实验材料,很多材料可以因陋就简。小学生的很多实验,重在弄懂原理,并非一定要特别正式的环境或条件,学校和教师解决认识问题才是关键。
宏观上,做如下策略建议。
1)观念是质量的引擎。无论是督导中心、学校还是教师,首先应该真正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坚持全面发展观念,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始终把教育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主体发展,主动发展。把课堂作为提高质量的主阵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坚信教育的价值永远在于点燃主体。我们的督导中心、学校和教师,都不缺乏工作的战术技巧,缺乏的是深入骨髓的思想观念,缺乏的是教育的格局,生命的格局。
2)反思是质量的镜子。对两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会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也就是督导中心、中心校、教学点三个层面的升降情况。有的在上升,有的在下降,有的“稳得起”。去年排位比较低的督导中心,多数都有忧患意识,担心继续“拖后腿”,就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提质措施。比如质量剖析,强化管理,加强考核,夯实后期指导等。要提醒的是,反思并不是“后进”者的专利,每一个督导中心、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有反思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不进则退是一条基本的哲学规律。
3)人是质量的根本。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质量。成功的教育、优质的教育诞生于“贫瘠”的环境中的例证不胜枚举。从三个层级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环境条件、经济基础、硬件设施并不一定与教育质量成正比关系。所以,我们的督导中心和学校,切忌唯条件论,切忌讲客观理由,要多从主观找原因,从思想观念、人本原理、人格修养、与时俱进、教育科研等方面分析教育的得失、质量的高低。我想把一句我们老生常谈的、耳熟能详的、早已听得厌烦的一句话再说一遍: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落实好非语数学科的“三开”,尤其是农村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口口声声有很多“困难”的学校。
4)校长是质量的核心。一个校长,首先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的责任,不可逆转的责任。一个老师一辈子影响几百个学生;一个校长一辈子影响几百个老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校长和老师。校长不但要懂教学,还要懂管理;不但要配置好校内资源,还要能协调好校外资源。校长不仅仅是教书能力,更重要的是领导力。校长要比其他人提前看到问题,而且要想办法不让问题发生。校长要看到别人没看到的,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要说出别人不相信的,还要做出别人不敢做的。聪明的校长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校长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是方向,也一定是孤独的。对于质量,我们应该知道,学校是牧场,不是养鸡场。我们的质量,一定要是正确的质量。正确的质量一定是尊重规律的,一定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对人性的解放,一定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的,一定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说到这里,我似乎已经表达了我所理解的好的教育、好的管理、好的学校、好的师生,好的校长。一句话,也就是好的质量。各位领导,在主题教育、扶贫攻坚、均衡发展等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我们真的要厘清思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的不要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了。
有关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的文章
试卷学科特点明显,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创新性,知识覆盖面广,突出“探究”的重点,关注情感态度。而“我的想法和做法”“我的创新设想”则侧重于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了。......
2023-08-01
因为无论是教材或其他事物中都存在需要我们去挖掘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往往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关键因素,是事物深刻而博大的内涵。又比如时间的开放,研究方法的开放,研究答案的开放,等等;四是科学素养与载体的关系。无论你10篇课文也好,30篇课文也罢,60课时却是一个常数,是“法”的规定。这也是一个国家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日益重视的体现。......
2023-08-01
(一)油画审美教学的理念1.小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特点并不是每个事物在被初次见到时,都会被发掘到其中的美感。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审美心理也有所不同。因此,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及其效果奠基与艺术与语言的密切联系之上。......
2023-10-31
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兴趣、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相互沟通、补充,影响和促进,这种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十分适合美术手工课教学。学生在合作探讨学习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能够用心体验合作带来的无穷魅力,用心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进行美术作业的集体展评,好的作品中的优点更利于快速被同伴学习,更容易获得认同感。......
2023-10-31
我们一年一度的全县自然赛课总会给我留下不灭的记忆:那种开放热烈的场面,教师开拓创新的教法,学生开放不羁的思维,师生走出教室追求真理的氛围……最初老师们也有些顾虑,说我们的课这样开放了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慢慢的,我们的自然课也就实现了空间、方法、内容、结论的开放。我们的课堂是靠什么开放起来的,同样是靠对大纲和教材的正确理解。我们必须把大纲、教材的精神吃透,如此方能游刃有余,实现真正的开放。......
2023-08-01
科学试卷各小题得分表从阅卷场得到的学生答题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读题不仔细;题意理解不清;没养成“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习惯,回答问题粗心大意;语言表述不规范不科学;概念理解不明晰,比如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缺乏严谨思考的习惯;书写潦草;对图形的观察不仔细;答题态度不端正……所以从“三个指标”上看,学生的分数较高。从各小题得分情况分析,主要问题和建议如下。......
2023-08-01
沙画的这种强有力的表现形式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并为广泛传承。沙画教学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沙画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影响。沙画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小学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促进了小学美术的课程改革。沙画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将对中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动手能力方面产生重要的作用。......
2023-10-31
从课时上看,再以《玩具里的科学》为例,有的老师用了两课时,有的老师用了三课时,然而如果按照教参的要求却只有一课时。这一方面说明科学教学过程的生成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师们走出了教参的束缚,在教材的处理上具有了主动性。确实如此,再以《玩具里的科学》为例,因为班额过大,加上学生带的玩具很多,整个课堂就显得乱了,有的甚至乱得一团“麻”。......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