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高教师探究教学质量的建议

提高教师探究教学质量的建议

【摘要】:题量分别是16个空、15个小题、15个小题、2个小题、2个小题。判断题和选择题占的分值较大,而对探究题缩小分值权重,这反映出命题者对学情与教情的准确把握。从“表四”可以看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得分相对较高,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相对较低。这说明,要学生能够灵活处理问题,其前提是真正弄懂知识的内涵。在“勺子”底部前端两颗星距离的五倍处就是北极星!在关键处要用多种教学方法予以突破,要由表及里,浓墨重彩。

1.试卷简析。全卷100分,共五个大题,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问题探究题。所占分值分别是16分、30分、30分、12分、12分。题量分别是16个空、15个小题、15个小题、2个小题、2个小题。整套试题立足教材,注重基础,难度适宜,有一定灵活性。试题反映出的理念是突出学科特点,弱化死记硬背,凸显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探究。判断题和选择题占的分值较大,而对探究题缩小分值权重,这反映出命题者对学情与教情的准确把握。从具体内容分析,十一册内容约大于十二册内容,这反映出命题者对教材“适切性”(适合学生探究)的准确把握。“工具与机械单元、“能量”单元、“环境与我们”单元所占权重相对较大,这同样突出了“探究”的学科特点。

2.得分情况简析。从“表四”可以看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得分相对较高,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相对较低。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的各个小题得分比较均衡,基本没有大起大落现象。比如填空题的四个得分值分别是67.4、71.5、56.4、89.5,判断题的四个分数值是70.9、82.8/85.5、84.9。这说明学生对教材上的简单信息掌握较好,教师也比较注重这方面的教学。而在实验探究题方面失分严重,尤其是实验探究题1,得分率仅仅为40.8。这是一道什么样的题呢?图如下:

如图所示,实验器材完全相同,请完成下面探究的问题。

图一 

图一 

图一 

图二

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省力,为什么?二是:如何验证你的判断(写出要用的器材和办法)?这道题其实知识点很简单,就是动滑轮比定滑轮省力。但为什么得分率这么低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学生没看懂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为什么没看懂呢,就是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没有在关键处用力,或者没有找到关键处。这道题,也就是没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内涵要义。所以一旦稍稍有所“变形”,学生就一筹莫展。此题,如果两个滑落正向(竖着)放置,学生答题效果一定会好很多。这说明,要学生能够灵活处理问题,其前提是真正弄懂知识的内涵。真正懂了,无论形式怎么变化,都是可以应付的。那么问题探究题1的得分率又为什么那么低,仅为54.1呢?这道题反映出的问题更为严重,那就是老师们注重死记硬背,忽视动手实践。这道题,只要是学生动手画过,就会轻而易举做正确。题目是根据北斗七星找到(画出)北极星,这还不容易吗?在“勺子”底部前端两颗星距离的五倍处就是北极星!只要动手画过,这道题是没有难度的。让人匪夷所思。

3.教学建议

1)注重动手实践。上述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之所以得分率出乎意料地低,根本原因是忽视动手实践。我们往往把动手实践理解得太难、太规范,其实这些题的动手实践并非难事,也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完成。第一个题在教室就可以完成,只要有定滑轮和定滑轮就行。小学生的实验,重在弄懂原理,大部分实验并不把规范作为追求。第二个题就更不用说了,在黑板上,在本子上画一画就行了。其实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是随时随地,并非一定要特别正式的环境或条件。

2)注重思维培养。上述第一题和其他大题中的部分题暴露出,对学生思维深度和灵活性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较为忽视的问题。所谓思维的深度,就是要把知识点真正弄懂弄透,举一反三。在关键处要用多种教学方法予以突破,要由表及里,浓墨重彩。所谓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学会变通,教师要变式教学,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革除一种模式。科学课教学,尤其是毕业班科学课教学,我了解的事实是,不少老师一走进课堂,二话不说,就直接往黑板上抄题,抄一满黑板让学生做,让学生背。这是不可取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革除。科学课是“做”科学,不是背科学。

4)深入研究教材。怎样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其根本前提是教师真正深入研究教材。要逐字逐句地研究,要融会贯通,弄清教材各方面的逻辑关系。只有把教材真正弄懂了,才有可能发散思维,才可能出现教学灵感。深入研究教材有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尽力弄懂每一个环节为什么这么设计而不那么设计,为什么设计这个内容而不涉及那个内容,其目的意图何在,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怎么设计,你的设计与教材上的设计孰优孰劣?

图二

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省力,为什么?二是:如何验证你的判断(写出要用的器材和办法)?这道题其实知识点很简单,就是动滑轮比定滑轮省力。但为什么得分率这么低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学生没看懂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为什么没看懂呢,就是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没有在关键处用力,或者没有找到关键处。这道题,也就是没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内涵要义。所以一旦稍稍有所“变形”,学生就一筹莫展。此题,如果两个滑落正向(竖着)放置,学生答题效果一定会好很多。这说明,要学生能够灵活处理问题,其前提是真正弄懂知识的内涵。真正懂了,无论形式怎么变化,都是可以应付的。那么问题探究题1的得分率又为什么那么低,仅为54.1呢?这道题反映出的问题更为严重,那就是老师们注重死记硬背,忽视动手实践。这道题,只要是学生动手画过,就会轻而易举做正确。题目是根据北斗七星找到(画出)北极星,这还不容易吗?在“勺子”底部前端两颗星距离的五倍处就是北极星!只要动手画过,这道题是没有难度的。让人匪夷所思。

3.教学建议

1)注重动手实践。上述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之所以得分率出乎意料地低,根本原因是忽视动手实践。我们往往把动手实践理解得太难、太规范,其实这些题的动手实践并非难事,也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完成。第一个题在教室就可以完成,只要有定滑轮和定滑轮就行。小学生的实验,重在弄懂原理,大部分实验并不把规范作为追求。第二个题就更不用说了,在黑板上,在本子上画一画就行了。其实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是随时随地,并非一定要特别正式的环境或条件。

2)注重思维培养。上述第一题和其他大题中的部分题暴露出,对学生思维深度和灵活性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较为忽视的问题。所谓思维的深度,就是要把知识点真正弄懂弄透,举一反三。在关键处要用多种教学方法予以突破,要由表及里,浓墨重彩。所谓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学会变通,教师要变式教学,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革除一种模式。科学课教学,尤其是毕业班科学课教学,我了解的事实是,不少老师一走进课堂,二话不说,就直接往黑板上抄题,抄一满黑板让学生做,让学生背。这是不可取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革除。科学课是“做”科学,不是背科学。

4)深入研究教材。怎样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其根本前提是教师真正深入研究教材。要逐字逐句地研究,要融会贯通,弄清教材各方面的逻辑关系。只有把教材真正弄懂了,才有可能发散思维,才可能出现教学灵感。深入研究教材有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尽力弄懂每一个环节为什么这么设计而不那么设计,为什么设计这个内容而不涉及那个内容,其目的意图何在,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怎么设计,你的设计与教材上的设计孰优孰劣?

图二

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省力,为什么?二是:如何验证你的判断(写出要用的器材和办法)?这道题其实知识点很简单,就是动滑轮比定滑轮省力。但为什么得分率这么低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学生没看懂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为什么没看懂呢,就是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没有在关键处用力,或者没有找到关键处。这道题,也就是没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内涵要义。所以一旦稍稍有所“变形”,学生就一筹莫展。此题,如果两个滑落正向(竖着)放置,学生答题效果一定会好很多。这说明,要学生能够灵活处理问题,其前提是真正弄懂知识的内涵。真正懂了,无论形式怎么变化,都是可以应付的。那么问题探究题1的得分率又为什么那么低,仅为54.1呢?这道题反映出的问题更为严重,那就是老师们注重死记硬背,忽视动手实践。这道题,只要是学生动手画过,就会轻而易举做正确。题目是根据北斗七星找到(画出)北极星,这还不容易吗?在“勺子”底部前端两颗星距离的五倍处就是北极星!只要动手画过,这道题是没有难度的。让人匪夷所思。

3.教学建议

1)注重动手实践。上述实验探究题和问题探究题之所以得分率出乎意料地低,根本原因是忽视动手实践。我们往往把动手实践理解得太难、太规范,其实这些题的动手实践并非难事,也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完成。第一个题在教室就可以完成,只要有定滑轮和定滑轮就行。小学生的实验,重在弄懂原理,大部分实验并不把规范作为追求。第二个题就更不用说了,在黑板上,在本子上画一画就行了。其实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是随时随地,并非一定要特别正式的环境或条件。

2)注重思维培养。上述第一题和其他大题中的部分题暴露出,对学生思维深度和灵活性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较为忽视的问题。所谓思维的深度,就是要把知识点真正弄懂弄透,举一反三。在关键处要用多种教学方法予以突破,要由表及里,浓墨重彩。所谓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学会变通,教师要变式教学,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革除一种模式。科学课教学,尤其是毕业班科学课教学,我了解的事实是,不少老师一走进课堂,二话不说,就直接往黑板上抄题,抄一满黑板让学生做,让学生背。这是不可取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革除。科学课是“做”科学,不是背科学。

4)深入研究教材。怎样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其根本前提是教师真正深入研究教材。要逐字逐句地研究,要融会贯通,弄清教材各方面的逻辑关系。只有把教材真正弄懂了,才有可能发散思维,才可能出现教学灵感。深入研究教材有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尽力弄懂每一个环节为什么这么设计而不那么设计,为什么设计这个内容而不涉及那个内容,其目的意图何在,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怎么设计,你的设计与教材上的设计孰优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