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究过程上看,提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等各个环节的本身都是一种创新。从探究的方法上看,用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多种办法去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求得多种答案等都是创新。这些问题的后面都是思维的创新。实际上这个环节同样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创新。比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杠杆有省力的作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等等。......
2023-08-01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建议了。这个教学建议需要吗?大家心里清楚。科学等课程每周是几节课,我想我们的老师就应该每周上几节课,首先从数量上要得到保证,我想这应该是教学的底线,也是基本的良心和职业道德。科学等课程随意少上、砍减、占用、突击上、偷工减料等都是不执行课程计划的表现。不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强化实践探究教学。科学是“做中学”的学科,是一门必须“动手”的学科。如果不动手,科学课就没有开设的价值。可事实上呢,从学生答题情况和平时信息得知,我们的科学课在实践探究教学这一本质要求上还差距太远。实验器材设备简陋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更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观念上,出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出在一个“懒”字上。科学课提倡因陋就简,提倡学生自备材料,把学生自备材料也当作一个研究过程,但我们这样去做了吗?科学课的所有材料都要从实验室取之即用,用之不竭,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的,这也不完全符合“自然”与“生活”都是小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如何强化实践探究教学,这除了学校的管理必须跟上以外,更多的还得靠老师们的责任与良心。
3.力戒呆板教学方式。死记硬背是科学课的大忌。而我们似乎又很乐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最简单,最省心。老师不需要动脑筋,学生也不需要动脑筋,且都不需要动手。有的老师长期一上课二话不说就在黑板上一写一满黑板的科学知识要求学生背;有的老师平时不教学,期末时几节课把一本书突击完;有的老师长期用科学课去上其他课程……怎样才能减少或者除掉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呢,最根本的办法是做到第一条:强化实践探究教学。次之的办法是,调研测试时最大程度减少死记硬背的题量。为什么说是次之的办法呢?因为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坚持这么做,但老师们依然以不变应万变,有“我自岿然不动”的“凌然之气”。
4.突显“课堂展示”地位。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学生主体突出不够,之所以见物不见人,之所以课堂气氛沉闷,之所以学生权利被剥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课堂展示在课改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够。展示的方式是多元的,上台汇报、相互分享、操作演示、思维辩论、真情朗读等等。科学课,必须把小组的探究过程、方法、成果等进行不同方式的课堂展示与分享,这一是敦促我们必须进行探究教学,二是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相互启发、相互纠偏、相互补充,使科学探究逐步走向深入,使学生的研究行为逐步形成科学素养,栽下牢固的科学基因。
5.强化学科教学研究。探究教学不力、死记硬背盛行、主体地位不够等等问题,其根源之一实质是对本学科的研究乏力而空洞。要全面提升我县科学等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逐步趋近教学的本质、使教学真正成为非传授而是对知识的处理与转换、使小学教育真正成为最有高度的教育,最现实的唯一而正确的途径只有一条:强化教育科研。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任何一所学校的内涵发展,离开教育科研,都是一句空话,都是不可持续的。学校的任务不光是发展学生,还有发展教师的使命。
6.形成一种教学常态。整个小学阶段,都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之成为习惯,成为素养。只是年段不同,难度不同而已。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证明观点应该成为科学课的教学常态。这是科学课证实、证伪的核心能力,科学素养的核心标志。然而在这一教学层面,我们真还做得不够好。四大题第4小题“如何证明滑轮组是否省力”、五大题第3小题“写一份’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的实验研究报告”等题型,都是属于考查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素养与水准的。但从学生得分率来看,这些有科学特质、有科学“含量”、有专业要求的教学方式,还十分欠缺。这除了老师们自身要有意识地强化这种教学行为而外,别无他途。
7.正确对待检测分数。我们根据考试的数据来对教与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不是说我们唯分数论。我们知道分数只能是质量的一个方面,而且只是看得见的一个方面,人的发展更多的成分是看不见的,有些东西也许比分数更重要。因此我们知道这个分析也只能反映出某个片区或者某个学校在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一部分信息。这些数据,包括位次排名,都是专业分析的需要,本意不在鉴别与区分。尤其是我们的老师,更应该正确看待分数,如果只要分数不及其余,甚至不要规律,可能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择手段,就会走向野蛮,就会摧残生命,我们的眼中就会逐渐失去“人”,那么上述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会自然滋生,而且将成灾难。我们国家都已经深知以GDP论英雄的巨大危害和危险,深知以GDP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转向以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和行动准则了。那么教育呢,同样的道理,当然也不应该以分数GDP论英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更应该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基本理念。为什么8200万人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我们不是不需要分数,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分数。一个正确的60分远比一个错误的90分要有意义得多。教育仅仅只剩下分数的时候,也应该是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改进、优化、深化课堂教学的认识前提。
有关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的文章
从探究过程上看,提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等各个环节的本身都是一种创新。从探究的方法上看,用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多种办法去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求得多种答案等都是创新。这些问题的后面都是思维的创新。实际上这个环节同样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创新。比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杠杆有省力的作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等等。......
2023-08-01
尽管这样,芬兰教育还在不断改革,尽管他们的改革导致了PISA测试的下降,但他们依然还在不断给学生自由。要时刻提醒教师的是,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到不扭曲、不扼杀学生的天性。不仅仅是研究某一个学科,而是用学科去研究教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要有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
2023-08-01
总体来说,道德与法制、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因为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城区学校的“三开”优于农村学校。但也存在质量意识不够、研究不足,甚至无案上课的情况。城区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对非语数学科教师队伍管理,尽力让他们心无旁骛搞好教学。据我多年的研究得知,全盘靠讲的科学课文,好像还没有。三是要建立合理的教研组织。学校最大的隐患就是不公平。......
2023-08-01
1)教学重点的确立问题。2)对“用教材教”的理解问题。探究的实质与形式问题。有不少的课探究的时间很长,但学生的探究并不充分;也有的课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探究更不充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探究的问题越多探究就越不充分,这是一种反比关系。探究中的真实体验问题。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是科学课的生命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追问。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
2023-08-01
因为如果全由学生动手,一是课堂时间紧张,二是于学生来说前者操作简单,意义不大;后者操作偏难,难于“控制”。教师应该以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为教学的“抓点”和“助推器”,将学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将“冲突”用到什么程度,教学就成功到什么程度。这是本课中最大的“冲突”,教师就必须抓住这个冲突,引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研究下去,将探究和学生的认知持续地向前推进。......
2023-08-01
理念可以“分娩”出教学方法,犹如树干可以繁育出茂盛的枝叶一样。教师要学人家的理念,不能光学人家的方法。方法再多也只是量的堆积,难以产生质的变化。有了好的理念就不愁没有方法,就会有质的变化。理念就这样支配了教法,“分娩”出了教法。......
2023-08-01
从九三年开始使用人教版“九义”自然教材以来,我们的自然课一直提倡并实践着让学生自行探究,因为大纲上说得非常清楚,自然课的性质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我们之所以能始终紧紧抓住“科学启蒙教育”不放,是自然大纲把正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想,大纲如此强调课外自然研究活动,其让学生自行探究的良苦用心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说我们的自然课是一直在努力实施并深化着以探究为核心的。......
2023-08-01
再具体一点说,又怎样去理解编者的意图呢?说教学过程不是让你把整个备课教案宣读一遍或把教学过程重要环节和程序陈述一遍,很多老师整个说课中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教案上去了,这就犯了方法上的错误。也就是说,说“是什么”应该是简洁的,说“为什么”应该是透彻的。......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