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重点的确立问题。2)对“用教材教”的理解问题。探究的实质与形式问题。有不少的课探究的时间很长,但学生的探究并不充分;也有的课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探究更不充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探究的问题越多探究就越不充分,这是一种反比关系。探究中的真实体验问题。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是科学课的生命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追问。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
2023-08-01
1.实践探究教学是软肋。实践探究共4个小题,得分普遍不高,只有一个小题得分率超过80。第4小题得分率仅仅为55。第4小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题呢?原题是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混轮组是否省力(见图),如何证明?
此题图是将教材14页上的原图稍做变化而来,大部分学生能回答“是否省力”,但对于怎么证明就束手无策。而实际上教材上是有现成答案的,教材上是这么说的:与直接提升物体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比较……这不是“证明”又是什么呢?这只能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对“自主想法证明一个结论”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自己想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科学结论,却又是科学课最本质的要求。如何抓住科学课的本质进行教学,可能这也是我们科学课老师的软肋。
此题图是将教材14页上的原图稍做变化而来,大部分学生能回答“是否省力”,但对于怎么证明就束手无策。而实际上教材上是有现成答案的,教材上是这么说的:与直接提升物体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比较……这不是“证明”又是什么呢?这只能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对“自主想法证明一个结论”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自己想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科学结论,却又是科学课最本质的要求。如何抓住科学课的本质进行教学,可能这也是我们科学课老师的软肋。
2.机械呆板是个大问题。教师教学的机械呆板直接导致学生思维品质的呆板。我县科学课普遍的教学现状是死记硬背。这样教学的直接危害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死,遇到稍有变化便不能应付。从本次阅卷和得分情况不难看出,凡是灵活一些的题型,学生大都难以作答,或答非所问。比如这道题:在小杆秤上标出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如果要让小杆秤能够称出更重物体的重量,提绳应该向哪边移动,为什么?(见图)如果是移动用力点和阻力点,学生答题效果会好很多,因为教材上重点只涉及这两个点的移动。我们平时教学也就缺乏这种变化,就不去教学“如果移动支点”会是什么效果,而这样的变化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诚然,这样做可能加大了一点难度,但也只是在移动用力点和阻力点的基础上向深处稍微开掘那么一点,而且思维是同质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从阅卷场了解的信息得知,这道题答对的学生不超过百分之20。再如填空题第9小题:化学变化常会伴随( )、( )、( )、( )等现象。此题得分率也仅为56.此题的灵活性在于是对教材上的一些化学现象的一种梳理与归纳,应该说不存在什么难度,但为什么得分率如此低?这与我们的教学肤浅化密切相关,在科学教学上思考不够,研究不够,浅尝辄止。
3.主体地位缺失仍是瓶颈。科学是实践探究课程,是“做中学”的课程。离开了学生主体,科学课便不复存在。然而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其主体地位受到钳制。思维论辩题总体得分率之低,便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真正解放学生,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注重课堂展示环节,注重学生交流,注重学生表达,那么解答像“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修成S形”“说说日食的成因”“这个实验报告应该怎么写”等问题就不会是什么难题。
4.教学研究空虚已成顽疾。实话实说,科学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在多数学校几乎一片空白,教研组要么没有,要么形同虚设。当然,这类课程的教师是兼职,课时量又少,开展教研活动确有一些困难。但这不能成为学校此类课程教研虚无的理由。只要真心重视,总还是有一些办法的,活动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开展的。多数学校除语文数学教研组而外,都是设的什么综合教研组,这怎么开展研究活动啊,学科不同,在一起研究什么呢?所谓综合教研组,其实基本等于没得教研组。在教研组的设置上,大型学校因为其规模较大所以相对较好。把这一条作为教学的问题提出来,一是因为从试卷答题的实际情况看,很多题型得分率不高的病根在于老师们对科学教学缺乏研究,二是因为教学本身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研究的程度。
2.机械呆板是个大问题。教师教学的机械呆板直接导致学生思维品质的呆板。我县科学课普遍的教学现状是死记硬背。这样教学的直接危害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死,遇到稍有变化便不能应付。从本次阅卷和得分情况不难看出,凡是灵活一些的题型,学生大都难以作答,或答非所问。比如这道题:在小杆秤上标出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如果要让小杆秤能够称出更重物体的重量,提绳应该向哪边移动,为什么?(见图)如果是移动用力点和阻力点,学生答题效果会好很多,因为教材上重点只涉及这两个点的移动。我们平时教学也就缺乏这种变化,就不去教学“如果移动支点”会是什么效果,而这样的变化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诚然,这样做可能加大了一点难度,但也只是在移动用力点和阻力点的基础上向深处稍微开掘那么一点,而且思维是同质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从阅卷场了解的信息得知,这道题答对的学生不超过百分之20。再如填空题第9小题:化学变化常会伴随( )、( )、( )、( )等现象。此题得分率也仅为56.此题的灵活性在于是对教材上的一些化学现象的一种梳理与归纳,应该说不存在什么难度,但为什么得分率如此低?这与我们的教学肤浅化密切相关,在科学教学上思考不够,研究不够,浅尝辄止。
3.主体地位缺失仍是瓶颈。科学是实践探究课程,是“做中学”的课程。离开了学生主体,科学课便不复存在。然而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其主体地位受到钳制。思维论辩题总体得分率之低,便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真正解放学生,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注重课堂展示环节,注重学生交流,注重学生表达,那么解答像“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修成S形”“说说日食的成因”“这个实验报告应该怎么写”等问题就不会是什么难题。
4.教学研究空虚已成顽疾。实话实说,科学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在多数学校几乎一片空白,教研组要么没有,要么形同虚设。当然,这类课程的教师是兼职,课时量又少,开展教研活动确有一些困难。但这不能成为学校此类课程教研虚无的理由。只要真心重视,总还是有一些办法的,活动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开展的。多数学校除语文数学教研组而外,都是设的什么综合教研组,这怎么开展研究活动啊,学科不同,在一起研究什么呢?所谓综合教研组,其实基本等于没得教研组。在教研组的设置上,大型学校因为其规模较大所以相对较好。把这一条作为教学的问题提出来,一是因为从试卷答题的实际情况看,很多题型得分率不高的病根在于老师们对科学教学缺乏研究,二是因为教学本身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研究的程度。
2.机械呆板是个大问题。教师教学的机械呆板直接导致学生思维品质的呆板。我县科学课普遍的教学现状是死记硬背。这样教学的直接危害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死,遇到稍有变化便不能应付。从本次阅卷和得分情况不难看出,凡是灵活一些的题型,学生大都难以作答,或答非所问。比如这道题:在小杆秤上标出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如果要让小杆秤能够称出更重物体的重量,提绳应该向哪边移动,为什么?(见图)如果是移动用力点和阻力点,学生答题效果会好很多,因为教材上重点只涉及这两个点的移动。我们平时教学也就缺乏这种变化,就不去教学“如果移动支点”会是什么效果,而这样的变化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诚然,这样做可能加大了一点难度,但也只是在移动用力点和阻力点的基础上向深处稍微开掘那么一点,而且思维是同质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从阅卷场了解的信息得知,这道题答对的学生不超过百分之20。再如填空题第9小题:化学变化常会伴随( )、( )、( )、( )等现象。此题得分率也仅为56.此题的灵活性在于是对教材上的一些化学现象的一种梳理与归纳,应该说不存在什么难度,但为什么得分率如此低?这与我们的教学肤浅化密切相关,在科学教学上思考不够,研究不够,浅尝辄止。
3.主体地位缺失仍是瓶颈。科学是实践探究课程,是“做中学”的课程。离开了学生主体,科学课便不复存在。然而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其主体地位受到钳制。思维论辩题总体得分率之低,便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真正解放学生,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注重课堂展示环节,注重学生交流,注重学生表达,那么解答像“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修成S形”“说说日食的成因”“这个实验报告应该怎么写”等问题就不会是什么难题。
4.教学研究空虚已成顽疾。实话实说,科学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在多数学校几乎一片空白,教研组要么没有,要么形同虚设。当然,这类课程的教师是兼职,课时量又少,开展教研活动确有一些困难。但这不能成为学校此类课程教研虚无的理由。只要真心重视,总还是有一些办法的,活动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开展的。多数学校除语文数学教研组而外,都是设的什么综合教研组,这怎么开展研究活动啊,学科不同,在一起研究什么呢?所谓综合教研组,其实基本等于没得教研组。在教研组的设置上,大型学校因为其规模较大所以相对较好。把这一条作为教学的问题提出来,一是因为从试卷答题的实际情况看,很多题型得分率不高的病根在于老师们对科学教学缺乏研究,二是因为教学本身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研究的程度。
有关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的文章
1)教学重点的确立问题。2)对“用教材教”的理解问题。探究的实质与形式问题。有不少的课探究的时间很长,但学生的探究并不充分;也有的课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探究更不充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探究的问题越多探究就越不充分,这是一种反比关系。探究中的真实体验问题。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是科学课的生命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追问。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
2023-08-01
观念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绝不是把“观念”记住了就行了。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折射出的是大观念。为什么呢,因为你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你的问题里实际上就包含了“有滑滑的感觉”的答案。比如《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中,老师问“我们看到敲锣的人都要敲一下按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很多学生都没有答对这个问题,而老师依然不断启发……......
2023-08-01
从探究过程上看,提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等各个环节的本身都是一种创新。从探究的方法上看,用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多种办法去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求得多种答案等都是创新。这些问题的后面都是思维的创新。实际上这个环节同样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创新。比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杠杆有省力的作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等等。......
2023-08-01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建议了。这个教学建议需要吗?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学生主体突出不够,之所以见物不见人,之所以课堂气氛沉闷,之所以学生权利被剥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课堂展示在课改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够。......
2023-08-01
这就将研究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而将物体统一大小按轻重排列,统一轻重按大小排列之后,又得出了与轻重、大小有关的结论。第三个活动是整堂课的重头戏,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物体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的探究使思维藤蔓一样向上攀升。......
2023-08-01
尽管这样,芬兰教育还在不断改革,尽管他们的改革导致了PISA测试的下降,但他们依然还在不断给学生自由。要时刻提醒教师的是,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到不扭曲、不扼杀学生的天性。不仅仅是研究某一个学科,而是用学科去研究教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要有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
2023-08-01
理念可以“分娩”出教学方法,犹如树干可以繁育出茂盛的枝叶一样。教师要学人家的理念,不能光学人家的方法。方法再多也只是量的堆积,难以产生质的变化。有了好的理念就不愁没有方法,就会有质的变化。理念就这样支配了教法,“分娩”出了教法。......
2023-08-01
总体来说,道德与法制、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因为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城区学校的“三开”优于农村学校。但也存在质量意识不够、研究不足,甚至无案上课的情况。城区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对非语数学科教师队伍管理,尽力让他们心无旁骛搞好教学。据我多年的研究得知,全盘靠讲的科学课文,好像还没有。三是要建立合理的教研组织。学校最大的隐患就是不公平。......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