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学探究教学促进科学课堂开放与生成

科学探究教学促进科学课堂开放与生成

【摘要】:从课时上看,再以《玩具里的科学》为例,有的老师用了两课时,有的老师用了三课时,然而如果按照教参的要求却只有一课时。这一方面说明科学教学过程的生成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师们走出了教参的束缚,在教材的处理上具有了主动性。确实如此,再以《玩具里的科学》为例,因为班额过大,加上学生带的玩具很多,整个课堂就显得乱了,有的甚至乱得一团“麻”。

从课时上看,再以《玩具里的科学》为例,有的老师用了两课时,有的老师用了三课时,然而如果按照教参的要求却只有一课时。这一方面说明科学教学过程的生成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师们走出了教参的束缚,在教材的处理上具有了主动性。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就把教学过程预设为两课时,即“玩玩具”和“说玩具”为一课时,“针对玩具提问”和“改进或设计玩具”为一课时;有的老师发现学生在“提问题”和“改进设计玩具”部分情绪特别高涨,思维特别活跃,特别具有持续探究下去的势头,于是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又随机决定增加一课时而将整个教学过程恰到好处地扩展为三课时。而按照新课程每周三课时的课时量一学期就有六十余课时的课时总量计算,其课时的弹性空间也是很大的;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呵护儿童的探究兴趣,对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研究下去。一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的问题引导学生持续研究了近20分钟,学生们的猜想甚至用生活实例进行验证的过程真是让人激动。理解并实践课标理念,以青岛版教材为起飞的平台,在“科学素养”的天空展翅搏击,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老师们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目前两个最大的困惑,一是超大班额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阻力。老师们说,80几人的大班额叫我们怎么“面向全体”,怎么让所有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都留下经历,怎么可能搞好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怎么可能把课堂组织得井井有条而又不失科学研究的氛围。确实如此,再以《玩具里的科学》为例,因为班额过大,加上学生带的玩具很多,整个课堂就显得乱了,有的甚至乱得一团“麻”。学生只顾玩玩具去了,老师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易扭转局面。如果学生带的玩具很少甚至仅老师带而学生不带,那么学生的体验又会不够,对学生的后续研究又会造成损失。因为班额过大,就可能滋生一些类似于此的矛盾;二是考试怎么办。老师们说,我们可以按照新理念来教学,学生也可以按照新理念学习,但上级对学生的考试怎么办,考什么,怎么考?对教师的考核又怎么办,怎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