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发掘深刻内涵,开放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发掘深刻内涵,开放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摘要】:因为无论是教材或其他事物中都存在需要我们去挖掘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往往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关键因素,是事物深刻而博大的内涵。又比如时间的开放,研究方法的开放,研究答案的开放,等等;四是科学素养与载体的关系。无论你10篇课文也好,30篇课文也罢,60课时却是一个常数,是“法”的规定。这也是一个国家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日益重视的体现。

科学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因为无论是教材或其他事物中都存在需要我们去挖掘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往往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关键因素,是事物深刻而博大的内涵。我们首先是要在反复读教材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然后用思想的锐器剖析这些问题。比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一共只有24篇课文,而按照课程计划每周三课时计算,一学期也有60课时,按教参安排基本上是一篇课文上一课时。如此算来,一学期的课时怎么也用不完,至少剩一半。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编教材的人出了问题?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千万不能“懒得去想”或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答案,科学教师就应该有这种严谨缜密的态度。我认为,“24篇课文60课时”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学科特点。探究需要一个充分的过程,我们以往的自然课也讲究探究,但往往因时间的不充分而难以深入,教师也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不敢在探究上花太多的时间。现在的科学课似乎是有针对性地将课文与课时的悬殊拉得很大,保证了探究的充分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二是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探究更是一个“难以预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有效的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挣破”课时的限制,让探究绽放异彩;三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科学课程是开放的,而开放是需要时间的。比如空间上的开放,我们经常需要将学生“放归”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学习科学、探究自然的奥秘。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钢筋水泥是人类对自己的束缚。我们能够将学生引进自然中去经历风花雪月、土木虫鸟,那是人性的解放,是心灵的飞翔。又比如时间的开放,研究方法的开放,研究答案的开放,等等;四是科学素养载体的关系。每学期60课时的科学课,这是一个量的规定,更是一个质的规定。说明这个时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应该要接受每学期60课时的科学教育,方能达到国家对本年龄段学生的素养要求,而与教材多少篇课文并无本质联系。无论你10篇课文也好,30篇课文也罢,60课时却是一个常数,是“法”的规定。这也是一个国家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日益重视的体现。原来三年级自然课每周仅一课时,现在科学课的课时是它的三倍。对事物的重视程度虽然不能用倍数来计算,但如此意会一下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