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点:科学课的探究方法

教学中的关键点:科学课的探究方法

【摘要】:因为如果全由学生动手,一是课堂时间紧张,二是于学生来说前者操作简单,意义不大;后者操作偏难,难于“控制”。教师应该以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为教学的“抓点”和“助推器”,将学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将“冲突”用到什么程度,教学就成功到什么程度。这是本课中最大的“冲突”,教师就必须抓住这个冲突,引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研究下去,将探究和学生的认知持续地向前推进。

1.目标必须吃透

教科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目标往往不能从课文题目上去分析,它的真实目标一般隐蔽在题目之后,潜藏在课文深处。但我们又必须将目标挖出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本课的题目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从题目上看其目标好像是研究物体的沉浮,但对课文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这并非本课的真实目标,其真实目标应该是“观察须在同一个标准下”,对物体沉浮的研究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载体而已。当然,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也可以用别的载体而不一定非要用“研究物体沉浮”这个载体。所以我们一定要看透课文的本来“面目”,小心“上当受骗”。这是我们在研究教科版教材任何一篇课文时都必须首先要做的事情。

2.材料的结构性要强

本篇课文对材料结构性的要求关键是要能有效地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比如小纸片放在水里,开始浮着,过一会儿又沉下去了,那么它到底是算沉还是算浮?因为这个认知矛盾的产生,就自然将研究推进到沉浮的标准上来。所以在这一组材料中,“小纸片们”是必须要有的;再如,在“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的活动中,就必须要备有学生对沉浮的推测与实验验证结果恰好相反的物体。材料的结构性包含材料的简洁性。科学课文就是这样,越是需要大量材料的时候对材料的简洁性就要求越高,否则,不仅影响探究效果,而且容易把学生搞昏。在准备沉浮物体的时候,要做到多而不杂,富而不余。比如第二个活动和第三个活动的前半部分就应该用同一组材料,第二个活动前半部分的两个实验也应该用同一组材料。科学教师应该经常思考怎样使探究材料既充实又精炼。

3.科学地确定演示实验

本课看似研究物体的沉浮,实际是以此为载体让学生明白一种科学研究(观察)的方法。一会儿大小、一会儿轻重、一会儿控制大小比较轻重、一会儿控制轻重比较大小,没有“高度”清晰的思维,就容易搞糊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并不轻松。如果所有的实验都由学生动手操作,不但难以完成“任务”,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尽管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但探究也不一定非要学生时时处处动手,也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候科学地确定教师演示实验,由学生观察、记录、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效果会更好,而且对学生来说,反倒有“减负增效”的功用。第一个活动“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和第三个活动中分别控制物体大小和轻重的沉浮实验都适合教师演示。因为如果全由学生动手,一是课堂时间紧张,二是于学生来说前者操作简单,意义不大;后者操作偏难,难于“控制”。

4.把学生的认知矛盾用透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由学生的认知冲突向前推进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为教学的“抓点”和“助推器”,将学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将“冲突”用到什么程度,教学就成功到什么程度。比如,那样研究,与大小、轻重无关,这样研究,又与大小、轻重有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本课中最大的“冲突”,教师就必须抓住这个冲突,引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研究下去,将探究和学生的认知持续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