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农村信用社和数字金融:脱贫攻坚的实践

农村信用社和数字金融:脱贫攻坚的实践

【摘要】: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国的农村信用社、农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在实践与改革的基础上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深圳农商行前身为深圳农村信用合作社,2005年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首批由副省级城市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同时也是深圳地区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并且已在广西开设异地支行。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信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国的农村信用社农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在实践与改革的基础上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农信社经历了从社员所有并掌控的独立实体阶段,到中国农业银行行政管理阶段,到清理不良贷款阶段,到恢复其商业性和合作性质,以及脱离农行分支与办事处的行政隶属关系的改革阶段,到重回央行、银保监会管理阶段,再到股份制改革阶段。

2011年,银监会宣布不再组建新的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全面取消资格股,逐步将有条件的农信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组为农商行。在此政策背景下,农商行组建速度和资产增速明显加快,而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数量则逐年下降,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19年12月末,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已由2018年年末银保监会公布的1 397家增长至1 478家。同时,农信社数量由2018年年末的812家减少至722家,另外,农村资金互助社44家、农村合作银行28家[11]

(1)数字化创新

近年来,不少农商行、农信社纷纷开展线上宣传营销,推出自己的业务APP,尝试开发更多的线上金融产品,创新不同业务场景,引导客户线上办理信贷业务,提高了服务效率,培植了客户资源,为农村金融机构跟上时代趋势、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创设了良好条件。

深圳农商行为例。深圳农商行前身为深圳农村信用合作社,2005年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首批由副省级城市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同时也是深圳地区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并且已在广西开设异地支行。目前,深圳农商行基于mPaaS移动应用开发平台、金融分布式应用架构SOFAStack,实现了手机银行APP的全新上线,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除了功能的丰富、老广东特色、社交的支持,以及界面的年轻化,应用架构也实现了从单体到微服务的转变,以敏捷开发模式更好地为业务服务,以数据驱动业务为发展目标不断改进业务模式。

实际上,深圳农商行上一代手机银行APP在移动金融电子渠道方面小有成就,手机银行APP在农商行领域替代率、月活数、下载量均名列前茅。但是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金融进入“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业务领域,被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的用户对手机银行APP的特色、性能和体验有了更高的需求,其上一代手机银行APP已经无法满足。比如增加用户黏性较强的功能,增加社交属性,强化线上营销能力已成为必然趋势。业务需要更好的技术框架体系支撑来提升客户体验,也需要更为敏捷的管理体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为此,深圳农商行打造新版手机银行APP,并以线上线下融合、体现社区特色为目标,力图为客户提供全新体验。

(2)扶贫措施与成效

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农信社来说,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农信社有着点多面广的特点和优势,在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承担历史使命、将金融服务和扶贫开发深度融合、有力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目标的实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农商行准确把握区域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投入,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填补远郊乡村金融服务空白,充分发挥了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做出了一定成绩。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国内资产规模排名前两位的重庆农商行和北京农商行,2019年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 607.59亿元和292.37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3.68%和13.39%。上海农商行积极推进三农业务数字转型,推出的“新农直报线上可循环贷款(新农乐贷)”荣获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颁发的“2019年上海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创新奖”。上海农商行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2019年实现放贷额4.60亿元,占全市放贷额的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