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元性的医学理论与民族医学的启示

多元性的医学理论与民族医学的启示

【摘要】:对于上火,按照我们日常的经验能够有直观的理解甚至把握。如果说不接受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仍然持一元论观点,认为只有一种理论是标准的、是对的,那自然也会认为上火的观念是不科学的、是错的。地方性知识恰恰可以用范式的理论来解释,范式理论可以就其给出很好的说明。

此文据作者在2015年12月『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北京专题会议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会,特别忐忑,在座的各位是中医大师,而我是外行。但我一直在想一些有关问题,所以我想从哲学的角度对有关问题做一些思考性的探讨。

其实不仅仅是中医,我们知道世界上医学体系很多,除标准的当代西医以外,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医,还有藏医、蒙医,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所谓替代医学和民族医学的学科。这样一些领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类似的难题、类似的发展困难,发展的困难不是中医独有的,相比之下,中医还要略微好一些。我曾经带着学生做过一些蒙古族医学的文化社会研究。以蒙医为例,现在目前的状况是连饮片的标准都没有,只能用标准化的成药做二次辨证来行医。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会争议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件事?这背后是有基本的哲学观念理解的差异问题。

一个问题,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和社会意识形态教给我们一些习惯性的想法和默认的观点。也有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某种哲学观念带给我们的想法。例如,人们经常会认为,在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真相只有一个,而且这个真相是可以通过科学来认识的。当你面对一些不同于西方当代科学的认知标准的理论、事实,有这样一些看法的时候,如果有人认为掌握了唯一的真理,而且是西方科学的真理,就会理直气壮地将其他与此不同的观点排斥掉。这就是典型的一元论的哲学观点。

还有,其实讲到哲学,因为中医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并不是中医没有自己的哲学,但是中国传统哲学面对着当时的现实问题,当时并没有面临着像今天这样存在一个很强大的比照物,即西方医学和西方科学,那时的哲学没有处理这个问题的需要。我们如果看当代哲学以及有关的社会文化研究,其实有一些理论正是在回应这个问题。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哲学默认的观点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有力的,甚至在反思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悄悄地回到当下那种一元论的立场上。

康教授今天上午做了有趣的发言,讲到还原论,讲到整体论,前面的这些内容我都非常同意,但对于最后康教授用量子纠缠这样的说法来解释中医的做法,我持保留态度。虽然量子力学前沿进展跟整体论有某种契合性,但是毕竟还在西方科学框架下的延伸。其实这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假设,在西方科学的框架下,要求推断因果性的一环一环地联系,因为人是一个最复杂的系统,怎么能够解释这点呢?还差得很远!

在西方哲学界,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出现,即范式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各种不同的科学理论系统,其实是按照不同的范式来进行的,不同的范式包含一些核心的东西,包括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包括对世界的形而上学的假定,包括对理论的验证的方法,还包括其他很多很多因素。其实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可以类比:西方当代医学和其他的民族医学,蒙医或者藏医,它们其实是属于不同的研究的范式。而这个范式研究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在不同的范式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通约性,不能用一个理论系统去彻底完全解释另一个理论系统提出的问题。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也部分地跟中医有关,可以设想“上火”这件事。对于上火,按照我们日常的经验能够有直观的理解甚至把握。但是你用西医的医学生理学的东西,是不可能完全对应地把这些东西解释通的,这恰恰属于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的例子。如果说不接受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仍然持一元论观点,认为只有一种理论是标准的、是对的,那自然也会认为上火的观念是不科学的、是错的。

我们会开现在这样的会,实际有一个背景,就是说,确实今天世界范围内当代西方医学力量非常强大,影响巨大。但为什么是这样呢?对于这样的事,人们往往又有一个预设,认为一个理论、一种学说、一个现象、一个潮流,普遍影响大,就是因为它有力量,就是因为它是对的,就是因为它是真理。如果基于这样的假定,麦当劳流行程度比任何其他的餐厅更广泛,我们是不是因而就认为麦当劳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其实我们并不是都是这样想的。但谈论科学医学的时候,我们又往往不自觉地回到这样的观念。

美国医学史家粟山茂久做过一个经典的历史研究,那本书叫《身体的语言》,那个研究把古希腊医学和中医做一个对比,里面分成研究脉搏、血液、骨骼等几个专题。同样一个脉搏,其实在不同医学的理论系统下对它观察,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也像有人所讲的,在发展中要使脉络的测量如何数字化。但是不是有关的论断都能够数字化吗?每个人诊脉都有自己的理解,你能把这样的一些感觉的东西都数字化吗?用哲学的说法,这些其实是涉身性的知识和所谓的默会知识,这样的知识是不可以明确编码化和标准化的。

后来,又有另外一种学说在学界开始被重视,即研究所谓的地方性知识。这个词又容易有误解,有时会被以为是一种只是在局部的地方成立的知识。其实更好的理解是,任何知识都是产生于局部的,我们今天最被赞扬的西方科学的研究,也是缘起于实验室的局部,而实验室这个环境其实和真正的现实环境,和自然界以及真正的人的身体是有区别的!地方性知识恰恰可以用范式的理论来解释,范式理论可以就其给出很好的说明。

一种知识是不是传播得越广就越真呢?这涉及知识普适性的问题。但是人们在观念里经常把一种知识的普适性和一种知识的普遍化混为一谈。其实也有很多相应的文化理论和哲学研究在关注这件事。一种理论,一种知识系统之所以能够传播得更广泛,除了知识自身的因素之外,也是由于其他的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宗教因素、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等造成的。人们也会用诸如后殖民主义、文化殖民等概念来解释这些现象。

前面有很多先生讲的药的问题。关于药这件事,我一直这样认为:中药是不可以和中医理论分开来的,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才是真正的中药。某些药材过去是中医用过的,但是今天在使用的时候,我们按照西医概念理解它的某种有效成分,来提纯,按西医的理论去指导其使用,而不是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知识来使用,那它就已经不是中药了。

呦呦获奖这件事出来了以后,有媒体请我写文章。我说,首先这件事有意义,是一种尝试,但是这样一种方式来研究青蒿素,它就不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中药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在解说中还指出,这不是颁给中药的,这也是对的。这样的药,至少不是我们理解中标准的中药。诺贝尔奖对我们影响很大,由于屠呦呦获奖的激励,会不会在未来对我们按照中医自身的范式去发展、使用、研究中药影响更大呢?影响也不一定都是正面的。诺贝尔奖的标准本来就是建立在西方主流医学的范式之下,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

我们有一个标准的名词叫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背后有一个科学。关于科学,人们经常会有一种想法,即由于西方科学的强大,我们便认为科学是好的,可推广到一切领域。在狭义上,科学又被认为等同于西方的近代科学。但如果按照另一种思考方式,按照地方性知识和多元化的知识的理解,在另一种意义上去讲科学,其实也是可以的。

关于药,关于药的疗效到底怎么样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规则标准。但一个理论范式也包括对结果的验证方式。我们强调双盲法、对照组、定量、统计的结果的时候,就中药来说,同时我们恰恰忽视了个体化的、经验的、语境的、个人的、随着时间变化的因素。当代西药研究的方法,是一个平均值的、抹平差异的方法。我们也知道最高级的餐饮是个性化的,是厨师个性的,是面对不同个人的,而不是一个快餐化、标准化的东西。在观念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哲学立场不自觉地在影响着我们。

最后,回到一元化和多元化的问题。医学的理论本来就是多元的。不同医学理论,对于身体是什么,对于本身的建构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接受了一种多元化的概念,承认不同的医学对身体的认识,对身体的处理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道理,承认各种理论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彼此间不完全可通约,在这样的多元化的立场上,也许很多争议就可以避免,也许就会给各自不同的医学带来各自充分的、理想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并在某种意义避免了科学主义的立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