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重回哈尔科夫为此,德军在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展开了17个师:南面,红军第69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还有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当面,主要是德第4装甲集团军8个师(6个装甲和装甲步兵师。......
2023-08-01
从上面的材料看,到德国人实施“城堡”行动前夜,红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防御兵力及其战役预备队,在人员、火炮、飞机数量上都超过德军。德国的主要优势,几乎全部集中在性能优越的坦克强击火炮和反坦克武器,以及训练有素的兵员上。
战役前,谁也无法预测德国人的装甲和素质优势,能否抵消红军的数量和火炮优势。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形相对狭小,通往后方的道路非常有限。因此,如果德国优势装甲部队突破了红军防御并切断退路,即使德国步兵不占数量多数,依然能把红军百万大军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围困在突出部内。
斯大林当然不会允许出现此类情况。为此,他采取了双保险的办法。此前我们介绍过,早在春季,苏军就在库尔斯克后方部署了庞大的战略预备队—草原军区。德国人则根本没有类似的战略预备队。到1943年7月初,草原军区拥有573195人,1639辆坦克自行火炮,8510门火炮迫击炮,563架飞机。
按照红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最初的设想,草原军区应该在红军转入反攻时用来加强前线部队,而不应该参加防御战。但斯大林为了保险,还是决心将其预先部署在库尔斯克红军后方。如果德国人突破红军防御,草原军区就将前往增援;如果德军被击退,草原军区则执行原定的反攻计划。
因为无法预测德军可能从哪个方向突破,草原军区所属部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后方从北到南一路展开:第27集团军部署在中央方面军北段后方;第53集团军部署在中央、沃罗涅日方面军接合部后方;第5近卫集团军部署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后方;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47集团军部署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接合部。这样草原军区就可以对整个突出部实施支援,而且本身也不可能被德军切断后路。这种部署方式据认为主要是罗科索夫斯基的建议。
草原方面军实力(数据不完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库尔斯克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七卷、《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苏军的另一个依靠,是用近三个月时间构筑的坚固防御阵地。苏联工程兵中将普利亚斯金后来在论文中写道:“1943年3—4月间,在库尔斯克最常用的军语要算是工程作业、障碍物、地雷、掩体。”
仅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苏联人就挖掘了83912个步兵掩体、机枪和防坦克枪掩体,构筑了5322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755个掩蔽部和掩体,设置了593公里铁丝网障碍物。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4240公里。阵地前布设了291930个反坦克地雷,306115个反步兵地雷,另有30426个用缴获的炮弹改造的爆雷。
资料来源:《库尔斯克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七卷、《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苏军的另一个依靠,是用近三个月时间构筑的坚固防御阵地。苏联工程兵中将普利亚斯金后来在论文中写道:“1943年3—4月间,在库尔斯克最常用的军语要算是工程作业、障碍物、地雷、掩体。”
仅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苏联人就挖掘了83912个步兵掩体、机枪和防坦克枪掩体,构筑了5322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755个掩蔽部和掩体,设置了593公里铁丝网障碍物。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4240公里。阵地前布设了291930个反坦克地雷,306115个反步兵地雷,另有30426个用缴获的炮弹改造的爆雷。
资料来源:《库尔斯克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七卷、《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苏军的另一个依靠,是用近三个月时间构筑的坚固防御阵地。苏联工程兵中将普利亚斯金后来在论文中写道:“1943年3—4月间,在库尔斯克最常用的军语要算是工程作业、障碍物、地雷、掩体。”
仅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苏联人就挖掘了83912个步兵掩体、机枪和防坦克枪掩体,构筑了5322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755个掩蔽部和掩体,设置了593公里铁丝网障碍物。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4240公里。阵地前布设了291930个反坦克地雷,306115个反步兵地雷,另有30426个用缴获的炮弹改造的爆雷。
为了给劳动的民工鼓劲,苏军还向工地派出了乐队
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5000公里,埋设地雷40多万枚,其中第13、70集团军布设了17万枚。
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构筑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这个庞大的阵地包括8道防御地带和地区,总纵深达250~300公里!有约100公里纵深的阵地,战前已经部署了防御部队。
其中,前线3道防御地带由一线各集团军防守;后方3道则由方面军管辖;第7道防御地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东,由草原军区防守;最后一道“国家防御地区”在6月15日前构筑,主要沿顿河左岸展开。作为一条预备防线,“国家防御地区”预定由草原方面军防御。
苏军虽然构筑有8条防线,但还是以各集团军防御的头三道防御地带最为坚固。其头两道防御地带称为“主要地带”和“第2地带”,纵深15~20公里。它们构成战术防御地幅,由集团军第1梯队步兵军防守。其中“主要地带”由步兵军第一梯队步兵师防守;“第2地带”由步兵军第二梯队步兵师防守,并随时准备对侵入之敌发动反击。集团军后方的“第3地带”,由集团军第2梯队各军或方面军预备队防守。重要方向的苏联步兵师一般都加强有坦克旅和坦克团。
“主要地带”纵深5~6公里,有5条战壕(彼此间隔100~250米),其间还散布了大量防坦克支撑点(营连防御地域)。这些支撑点对外成环形,拥有极好的射击视野,并能够与其他支撑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支撑点正面约2500米,纵深1500米。通常部署3~5门,甚至12门火炮,一般是45毫米反坦克炮和76毫米团属步兵炮。另有5支反坦克枪,2~5门迫击炮,1组工兵(班或排),1个冲锋枪班。有些还得到85毫米高射炮、152毫米榴弹炮、坦克自行火炮的配合。2~3个这样的支撑点,就形成一个团级防坦克地域。
而反坦克支撑点周围,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地雷区,以及密集的机枪迫击炮射击巢。前者不仅对德国坦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还迫使其开到火力点的杀伤范围内;后者则将对德国步兵大开杀戒。
配置在支撑点后方的师属或加强炮兵阵地,以及防御纵深的重炮阵地,也将尽力支援这些反坦克据点。由于45毫米反坦克炮威力太弱,苏军师属76毫米炮也常对德国坦克直瞄射击。
“第2地带”距离“主要地带”10~15公里,包括大量的单兵壕、反坦克支撑点、机枪火炮阵地和掩体,以及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集团军后方“第3地带”,距离主要地带20~40公里,包括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为了便于机动兵力兵器,并躲开德军的火力打击,苏联人挖了近1万公里的堑壕和交通壕,将众多战壕和支撑点连接起来。在德军主要威胁方向,红军编组有快速障碍设置队和工兵分队,负责在德国坦克通道上设置障碍。分队包括1个摩托化工兵连或者营,并得到携带备份炸药、地雷的摩托化步兵伴护。另外,还组建了摩托化反坦克炮兵预备队,规模从连到旅不等。
除了加强兵力和防御阵地外,斯大林还把他最信任的将领派往库尔斯克地区。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沃罗涅日方面军;朱可夫被派往中央方面军,并协调布良斯克和西方方面军。来到前线的据说还有马林科夫。
为了给劳动的民工鼓劲,苏军还向工地派出了乐队
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5000公里,埋设地雷40多万枚,其中第13、70集团军布设了17万枚。
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构筑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这个庞大的阵地包括8道防御地带和地区,总纵深达250~300公里!有约100公里纵深的阵地,战前已经部署了防御部队。
其中,前线3道防御地带由一线各集团军防守;后方3道则由方面军管辖;第7道防御地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东,由草原军区防守;最后一道“国家防御地区”在6月15日前构筑,主要沿顿河左岸展开。作为一条预备防线,“国家防御地区”预定由草原方面军防御。
苏军虽然构筑有8条防线,但还是以各集团军防御的头三道防御地带最为坚固。其头两道防御地带称为“主要地带”和“第2地带”,纵深15~20公里。它们构成战术防御地幅,由集团军第1梯队步兵军防守。其中“主要地带”由步兵军第一梯队步兵师防守;“第2地带”由步兵军第二梯队步兵师防守,并随时准备对侵入之敌发动反击。集团军后方的“第3地带”,由集团军第2梯队各军或方面军预备队防守。重要方向的苏联步兵师一般都加强有坦克旅和坦克团。
“主要地带”纵深5~6公里,有5条战壕(彼此间隔100~250米),其间还散布了大量防坦克支撑点(营连防御地域)。这些支撑点对外成环形,拥有极好的射击视野,并能够与其他支撑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支撑点正面约2500米,纵深1500米。通常部署3~5门,甚至12门火炮,一般是45毫米反坦克炮和76毫米团属步兵炮。另有5支反坦克枪,2~5门迫击炮,1组工兵(班或排),1个冲锋枪班。有些还得到85毫米高射炮、152毫米榴弹炮、坦克自行火炮的配合。2~3个这样的支撑点,就形成一个团级防坦克地域。
而反坦克支撑点周围,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地雷区,以及密集的机枪迫击炮射击巢。前者不仅对德国坦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还迫使其开到火力点的杀伤范围内;后者则将对德国步兵大开杀戒。
配置在支撑点后方的师属或加强炮兵阵地,以及防御纵深的重炮阵地,也将尽力支援这些反坦克据点。由于45毫米反坦克炮威力太弱,苏军师属76毫米炮也常对德国坦克直瞄射击。
“第2地带”距离“主要地带”10~15公里,包括大量的单兵壕、反坦克支撑点、机枪火炮阵地和掩体,以及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集团军后方“第3地带”,距离主要地带20~40公里,包括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为了便于机动兵力兵器,并躲开德军的火力打击,苏联人挖了近1万公里的堑壕和交通壕,将众多战壕和支撑点连接起来。在德军主要威胁方向,红军编组有快速障碍设置队和工兵分队,负责在德国坦克通道上设置障碍。分队包括1个摩托化工兵连或者营,并得到携带备份炸药、地雷的摩托化步兵伴护。另外,还组建了摩托化反坦克炮兵预备队,规模从连到旅不等。
除了加强兵力和防御阵地外,斯大林还把他最信任的将领派往库尔斯克地区。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沃罗涅日方面军;朱可夫被派往中央方面军,并协调布良斯克和西方方面军。来到前线的据说还有马林科夫。
为了给劳动的民工鼓劲,苏军还向工地派出了乐队
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5000公里,埋设地雷40多万枚,其中第13、70集团军布设了17万枚。
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构筑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这个庞大的阵地包括8道防御地带和地区,总纵深达250~300公里!有约100公里纵深的阵地,战前已经部署了防御部队。
其中,前线3道防御地带由一线各集团军防守;后方3道则由方面军管辖;第7道防御地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东,由草原军区防守;最后一道“国家防御地区”在6月15日前构筑,主要沿顿河左岸展开。作为一条预备防线,“国家防御地区”预定由草原方面军防御。
苏军虽然构筑有8条防线,但还是以各集团军防御的头三道防御地带最为坚固。其头两道防御地带称为“主要地带”和“第2地带”,纵深15~20公里。它们构成战术防御地幅,由集团军第1梯队步兵军防守。其中“主要地带”由步兵军第一梯队步兵师防守;“第2地带”由步兵军第二梯队步兵师防守,并随时准备对侵入之敌发动反击。集团军后方的“第3地带”,由集团军第2梯队各军或方面军预备队防守。重要方向的苏联步兵师一般都加强有坦克旅和坦克团。
“主要地带”纵深5~6公里,有5条战壕(彼此间隔100~250米),其间还散布了大量防坦克支撑点(营连防御地域)。这些支撑点对外成环形,拥有极好的射击视野,并能够与其他支撑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支撑点正面约2500米,纵深1500米。通常部署3~5门,甚至12门火炮,一般是45毫米反坦克炮和76毫米团属步兵炮。另有5支反坦克枪,2~5门迫击炮,1组工兵(班或排),1个冲锋枪班。有些还得到85毫米高射炮、152毫米榴弹炮、坦克自行火炮的配合。2~3个这样的支撑点,就形成一个团级防坦克地域。
而反坦克支撑点周围,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地雷区,以及密集的机枪迫击炮射击巢。前者不仅对德国坦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还迫使其开到火力点的杀伤范围内;后者则将对德国步兵大开杀戒。
配置在支撑点后方的师属或加强炮兵阵地,以及防御纵深的重炮阵地,也将尽力支援这些反坦克据点。由于45毫米反坦克炮威力太弱,苏军师属76毫米炮也常对德国坦克直瞄射击。
“第2地带”距离“主要地带”10~15公里,包括大量的单兵壕、反坦克支撑点、机枪火炮阵地和掩体,以及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集团军后方“第3地带”,距离主要地带20~40公里,包括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为了便于机动兵力兵器,并躲开德军的火力打击,苏联人挖了近1万公里的堑壕和交通壕,将众多战壕和支撑点连接起来。在德军主要威胁方向,红军编组有快速障碍设置队和工兵分队,负责在德国坦克通道上设置障碍。分队包括1个摩托化工兵连或者营,并得到携带备份炸药、地雷的摩托化步兵伴护。另外,还组建了摩托化反坦克炮兵预备队,规模从连到旅不等。
除了加强兵力和防御阵地外,斯大林还把他最信任的将领派往库尔斯克地区。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沃罗涅日方面军;朱可夫被派往中央方面军,并协调布良斯克和西方方面军。来到前线的据说还有马林科夫。
有关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 上册的文章
德国人重回哈尔科夫为此,德军在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展开了17个师:南面,红军第69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还有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当面,主要是德第4装甲集团军8个师(6个装甲和装甲步兵师。......
2023-08-01
从苏德战争开战以来两年间,东线德军死亡总数已经达到1152148人,被俘约20万~30万人,总的兵员损失大约为380万人,损失坦克达到8105辆。为了补充巨大损失,增强东线德军的实力,1943年上半年德国新征召了大约200万人,工厂也加紧生产,将大量新装备送往前线。经过近百天战役间隙的休整和补充后,东线德军的进攻能力开始复苏。到库尔斯克战役前夜,其实力已经到了整个战争期间最强大的程度。......
2023-08-01
综上所述,经过春季的补充后,截至1943年6月底7月初,东线德军共有193个各种类型的陆战师,芬兰战区另有7个师。在168~169个完整师外,东线还有2个残缺陆军野战师。东线野战陆军总兵力为3115000人,占德国野战陆军总数4484000人的70%。东线另有6个党卫军野战师,12个空军野战师。此时德国盟军的兵力,在东线战区为24个师。......
2023-08-01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大半个世界都成为战神和死神的祭礼场。1941年6月22日,从德国坦克碾压过苏联国境的那一刻起,空前绝后的战争和死亡祭礼—苏德战争,正式开始。从此,斯大林格勒成为苏德战争甚至整个二战公认的转折点。这次会战不仅因为动用了数以万计的装甲战车而被称为史上最大的坦克战,也是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史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之一。......
2023-08-01
到1943年2月2日,东线南部战场,由北向南态势如下:B集团军群主力崩溃后,红军丢下被合围的轴心国军队,以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的庞大兵力,涌过400公里的缺口,顶着暴风雪向西推进。东线南部战场形势岌岌可危,德军遭受了空前的损失。罗科索夫斯基本该在2月15日向库尔斯克西北面的谢夫斯克实施进攻。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将军情绪更为高涨。......
2023-08-01
步兵相对较少,是近代以来重视火力的欧洲军队普遍的特点。以此推算,其21个野战师兵力为246638人。集团军其余近9万兵力,主要是2个警卫师,44个营团的独立战斗部队,几十个营的舟桥和建筑部队,以及后勤供应部队。......
2023-08-01
哈尔科夫南面,德军主要以第4、1装甲集团军遏制红军西南方面军对第聂伯河的进攻。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他首要的打击目标,就是逼近第聂伯河的红军西南方面军北翼突击集团: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快速集群。冲到哈尔科夫边缘的德国Ⅲ号强击火炮,隶属于武装党卫军同时,他还将第1、4装甲集团军兵力调往巴甫洛格勒和红军村方向,对红军突击集团南翼构成威胁。......
2023-08-01
由北向南态势如下:第一个战区,位于顿河上游,以沃罗涅日为中心。由于红军此前的“小土星”战役,德军从顿河中游被打退了150~200公里。具体的过程,笔者将在关于高加索战役的专文中加以介绍。德军霍特战役集群掩护着接近亚速海的战线,并竭力维护与高加索战区A集团军群的联系。一旦曼施坦因被击败并丢失罗斯托夫,这个庞大的集团军群就将整个被困在高加索。......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