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 上册总预备队与防御阵地

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 上册总预备队与防御阵地

【摘要】:但斯大林为了保险,还是决心将其预先部署在库尔斯克红军后方。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构筑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作为一条预备防线,“国家防御地区”预定由草原方面军防御。集团军后方的“第3地带”,由集团军第2梯队各军或方面军预备队防守。

从上面的材料看,到德国人实施“城堡”行动前夜,红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防御兵力及其战役预备队,在人员、火炮、飞机数量上都超过德军。德国的主要优势,几乎全部集中在性能优越的坦克强击火炮和反坦克武器,以及训练有素的兵员上。

战役前,谁也无法预测德国人的装甲和素质优势,能否抵消红军的数量和火炮优势。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形相对狭小,通往后方的道路非常有限。因此,如果德国优势装甲部队突破了红军防御并切断退路,即使德国步兵不占数量多数,依然能把红军百万大军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围困在突出部内。

斯大林当然不会允许出现此类情况。为此,他采取了双保险的办法。此前我们介绍过,早在春季,苏军就在库尔斯克后方部署了庞大的战略预备队—草原军区。德国人则根本没有类似的战略预备队。到1943年7月初,草原军区拥有573195人,1639辆坦克自行火炮,8510门火炮迫击炮,563架飞机。

按照红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最初的设想,草原军区应该在红军转入反攻时用来加强前线部队,而不应该参加防御战。但斯大林为了保险,还是决心将其预先部署在库尔斯克红军后方。如果德国人突破红军防御,草原军区就将前往增援;如果德军被击退,草原军区则执行原定的反攻计划。

因为无法预测德军可能从哪个方向突破,草原军区所属部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后方从北到南一路展开:第27集团军部署在中央方面军北段后方;第53集团军部署在中央、沃罗涅日方面军接合部后方;第5近卫集团军部署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后方;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47集团军部署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接合部。这样草原军区就可以对整个突出部实施支援,而且本身也不可能被德军切断后路。这种部署方式据认为主要是罗科索夫斯基的建议。

草原方面军实力(数据不完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库尔斯克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七卷、《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苏军的另一个依靠,是用近三个月时间构筑的坚固防御阵地。苏联工程兵中将普利亚斯金后来在论文中写道:“1943年3—4月间,在库尔斯克最常用的军语要算是工程作业、障碍物、地雷、掩体。”

仅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苏联人就挖掘了83912个步兵掩体、机枪和防坦克枪掩体,构筑了5322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755个掩蔽部和掩体,设置了593公里铁丝网障碍物。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4240公里。阵地前布设了291930个反坦克地雷,306115个反步兵地雷,另有30426个用缴获的炮弹改造的爆雷。

资料来源:《库尔斯克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七卷、《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苏军的另一个依靠,是用近三个月时间构筑的坚固防御阵地。苏联工程兵中将普利亚斯金后来在论文中写道:“1943年3—4月间,在库尔斯克最常用的军语要算是工程作业、障碍物、地雷、掩体。”

仅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苏联人就挖掘了83912个步兵掩体、机枪和防坦克枪掩体,构筑了5322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755个掩蔽部和掩体,设置了593公里铁丝网障碍物。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4240公里。阵地前布设了291930个反坦克地雷,306115个反步兵地雷,另有30426个用缴获的炮弹改造的爆雷。

资料来源:《库尔斯克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七卷、《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苏军的另一个依靠,是用近三个月时间构筑的坚固防御阵地。苏联工程兵中将普利亚斯金后来在论文中写道:“1943年3—4月间,在库尔斯克最常用的军语要算是工程作业、障碍物、地雷、掩体。”

仅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苏联人就挖掘了83912个步兵掩体、机枪和防坦克枪掩体,构筑了5322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755个掩蔽部和掩体,设置了593公里铁丝网障碍物。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4240公里。阵地前布设了291930个反坦克地雷,306115个反步兵地雷,另有30426个用缴获的炮弹改造的爆雷。

为了给劳动的民工鼓劲,苏军还向工地派出了乐队

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5000公里,埋设地雷40多万枚,其中第13、70集团军布设了17万枚。

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构筑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这个庞大的阵地包括8道防御地带和地区,总纵深达250~300公里!有约100公里纵深的阵地,战前已经部署了防御部队。

其中,前线3道防御地带由一线各集团军防守;后方3道则由方面军管辖;第7道防御地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东,由草原军区防守;最后一道“国家防御地区”在6月15日前构筑,主要沿顿河左岸展开。作为一条预备防线,“国家防御地区”预定由草原方面军防御。

苏军虽然构筑有8条防线,但还是以各集团军防御的头三道防御地带最为坚固。其头两道防御地带称为“主要地带”和“第2地带”,纵深15~20公里。它们构成战术防御地幅,由集团军第1梯队步兵军防守。其中“主要地带”由步兵军第一梯队步兵师防守;“第2地带”由步兵军第二梯队步兵师防守,并随时准备对侵入之敌发动反击。集团军后方的“第3地带”,由集团军第2梯队各军或方面军预备队防守。重要方向的苏联步兵师一般都加强有坦克旅和坦克团。

“主要地带”纵深5~6公里,有5条战壕(彼此间隔100~250米),其间还散布了大量防坦克支撑点(营连防御地域)。这些支撑点对外成环形,拥有极好的射击视野,并能够与其他支撑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支撑点正面约2500米,纵深1500米。通常部署3~5门,甚至12门火炮,一般是45毫米反坦克炮和76毫米团属步兵炮。另有5支反坦克枪,2~5门迫击炮,1组工兵(班或排),1个冲锋枪班。有些还得到85毫米高射炮、152毫米榴弹炮、坦克自行火炮的配合。2~3个这样的支撑点,就形成一个团级防坦克地域。

而反坦克支撑点周围,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地雷区,以及密集的机枪迫击炮射击巢。前者不仅对德国坦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还迫使其开到火力点的杀伤范围内;后者则将对德国步兵大开杀戒。

配置在支撑点后方的师属或加强炮兵阵地,以及防御纵深的重炮阵地,也将尽力支援这些反坦克据点。由于45毫米反坦克炮威力太弱,苏军师属76毫米炮也常对德国坦克直瞄射击。

“第2地带”距离“主要地带”10~15公里,包括大量的单兵壕、反坦克支撑点、机枪火炮阵地和掩体,以及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集团军后方“第3地带”,距离主要地带20~40公里,包括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为了便于机动兵力兵器,并躲开德军的火力打击,苏联人挖了近1万公里的堑壕和交通壕,将众多战壕和支撑点连接起来。在德军主要威胁方向,红军编组有快速障碍设置队和工兵分队,负责在德国坦克通道上设置障碍。分队包括1个摩托化工兵连或者营,并得到携带备份炸药、地雷的摩托化步兵伴护。另外,还组建了摩托化反坦克炮兵预备队,规模从连到旅不等。

除了加强兵力和防御阵地外,斯大林还把他最信任的将领派往库尔斯克地区。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沃罗涅日方面军;朱可夫被派往中央方面军,并协调布良斯克和西方方面军。来到前线的据说还有马林科夫。

为了给劳动的民工鼓劲,苏军还向工地派出了乐队

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5000公里,埋设地雷40多万枚,其中第13、70集团军布设了17万枚。

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构筑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这个庞大的阵地包括8道防御地带和地区,总纵深达250~300公里!有约100公里纵深的阵地,战前已经部署了防御部队。

其中,前线3道防御地带由一线各集团军防守;后方3道则由方面军管辖;第7道防御地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东,由草原军区防守;最后一道“国家防御地区”在6月15日前构筑,主要沿顿河左岸展开。作为一条预备防线,“国家防御地区”预定由草原方面军防御。

苏军虽然构筑有8条防线,但还是以各集团军防御的头三道防御地带最为坚固。其头两道防御地带称为“主要地带”和“第2地带”,纵深15~20公里。它们构成战术防御地幅,由集团军第1梯队步兵军防守。其中“主要地带”由步兵军第一梯队步兵师防守;“第2地带”由步兵军第二梯队步兵师防守,并随时准备对侵入之敌发动反击。集团军后方的“第3地带”,由集团军第2梯队各军或方面军预备队防守。重要方向的苏联步兵师一般都加强有坦克旅和坦克团。

“主要地带”纵深5~6公里,有5条战壕(彼此间隔100~250米),其间还散布了大量防坦克支撑点(营连防御地域)。这些支撑点对外成环形,拥有极好的射击视野,并能够与其他支撑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支撑点正面约2500米,纵深1500米。通常部署3~5门,甚至12门火炮,一般是45毫米反坦克炮和76毫米团属步兵炮。另有5支反坦克枪,2~5门迫击炮,1组工兵(班或排),1个冲锋枪班。有些还得到85毫米高射炮、152毫米榴弹炮、坦克自行火炮的配合。2~3个这样的支撑点,就形成一个团级防坦克地域。

而反坦克支撑点周围,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地雷区,以及密集的机枪迫击炮射击巢。前者不仅对德国坦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还迫使其开到火力点的杀伤范围内;后者则将对德国步兵大开杀戒。

配置在支撑点后方的师属或加强炮兵阵地,以及防御纵深的重炮阵地,也将尽力支援这些反坦克据点。由于45毫米反坦克炮威力太弱,苏军师属76毫米炮也常对德国坦克直瞄射击。

“第2地带”距离“主要地带”10~15公里,包括大量的单兵壕、反坦克支撑点、机枪火炮阵地和掩体,以及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集团军后方“第3地带”,距离主要地带20~40公里,包括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为了便于机动兵力兵器,并躲开德军的火力打击,苏联人挖了近1万公里的堑壕和交通壕,将众多战壕和支撑点连接起来。在德军主要威胁方向,红军编组有快速障碍设置队和工兵分队,负责在德国坦克通道上设置障碍。分队包括1个摩托化工兵连或者营,并得到携带备份炸药、地雷的摩托化步兵伴护。另外,还组建了摩托化反坦克炮兵预备队,规模从连到旅不等。

除了加强兵力和防御阵地外,斯大林还把他最信任的将领派往库尔斯克地区。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沃罗涅日方面军;朱可夫被派往中央方面军,并协调布良斯克和西方方面军。来到前线的据说还有马林科夫。

为了给劳动的民工鼓劲,苏军还向工地派出了乐队

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5000公里,埋设地雷40多万枚,其中第13、70集团军布设了17万枚。

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构筑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这个庞大的阵地包括8道防御地带和地区,总纵深达250~300公里!有约100公里纵深的阵地,战前已经部署了防御部队。

其中,前线3道防御地带由一线各集团军防守;后方3道则由方面军管辖;第7道防御地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东,由草原军区防守;最后一道“国家防御地区”在6月15日前构筑,主要沿顿河左岸展开。作为一条预备防线,“国家防御地区”预定由草原方面军防御。

苏军虽然构筑有8条防线,但还是以各集团军防御的头三道防御地带最为坚固。其头两道防御地带称为“主要地带”和“第2地带”,纵深15~20公里。它们构成战术防御地幅,由集团军第1梯队步兵军防守。其中“主要地带”由步兵军第一梯队步兵师防守;“第2地带”由步兵军第二梯队步兵师防守,并随时准备对侵入之敌发动反击。集团军后方的“第3地带”,由集团军第2梯队各军或方面军预备队防守。重要方向的苏联步兵师一般都加强有坦克旅和坦克团。

“主要地带”纵深5~6公里,有5条战壕(彼此间隔100~250米),其间还散布了大量防坦克支撑点(营连防御地域)。这些支撑点对外成环形,拥有极好的射击视野,并能够与其他支撑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支撑点正面约2500米,纵深1500米。通常部署3~5门,甚至12门火炮,一般是45毫米反坦克炮和76毫米团属步兵炮。另有5支反坦克枪,2~5门迫击炮,1组工兵(班或排),1个冲锋枪班。有些还得到85毫米高射炮、152毫米榴弹炮、坦克自行火炮的配合。2~3个这样的支撑点,就形成一个团级防坦克地域。

而反坦克支撑点周围,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地雷区,以及密集的机枪迫击炮射击巢。前者不仅对德国坦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还迫使其开到火力点的杀伤范围内;后者则将对德国步兵大开杀戒。

配置在支撑点后方的师属或加强炮兵阵地,以及防御纵深的重炮阵地,也将尽力支援这些反坦克据点。由于45毫米反坦克炮威力太弱,苏军师属76毫米炮也常对德国坦克直瞄射击。

“第2地带”距离“主要地带”10~15公里,包括大量的单兵壕、反坦克支撑点、机枪火炮阵地和掩体,以及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集团军后方“第3地带”,距离主要地带20~40公里,包括大量斜切阵地体系。

为了便于机动兵力兵器,并躲开德军的火力打击,苏联人挖了近1万公里的堑壕和交通壕,将众多战壕和支撑点连接起来。在德军主要威胁方向,红军编组有快速障碍设置队和工兵分队,负责在德国坦克通道上设置障碍。分队包括1个摩托化工兵连或者营,并得到携带备份炸药、地雷的摩托化步兵伴护。另外,还组建了摩托化反坦克炮兵预备队,规模从连到旅不等。

除了加强兵力和防御阵地外,斯大林还把他最信任的将领派往库尔斯克地区。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沃罗涅日方面军;朱可夫被派往中央方面军,并协调布良斯克和西方方面军。来到前线的据说还有马林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