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线:轴心国集团的动摇与撤退

东线:轴心国集团的动摇与撤退

【摘要】:撤退的意军,甚至用手榴弹袭击德军,并炸死了一个德国将军。4月16日,希特勒又会见了匈牙利独裁者霍尔蒂,同样拿出证据指责匈牙利图谋不轨,匈军作战无能,还要求改组匈牙利政府并严厉惩处该国的犹太人。1943年2月3日,芬军曼纳林元帅与芬兰总统吕蒂会商,决定在适当的时候退出战争。轴心国集团如此,他们的敌对阵营也差不多。不利战局下发生动摇的还不仅仅是德国的盟友,德国内部也发出了媾和的声音。

事实上,斯大林格勒惨败前后,德国的盟友们就开始动摇了起来。早在苏军包围第6集团军后不久的1942年12月1日,墨索里尼就建议希特勒“以某种方式结束不会再捞到好处的对俄战争”。第6集团军全军覆灭后的1943年4月7日,看上去像个癌症患者的墨索里尼再次会见了希特勒。他告诫希特勒“征服俄国是不可能的”,并竭力劝说德国不惜任何代价同苏联媾和,然后将德意的全部力量转向地中海。希特勒拒绝了这些建议,并以他卓越的口才给泄气的墨索里尼打气。

尽管如此,在东部前线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意大利军队已经待不下去了。除了战场的失败外,意大利人和德军在东线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撤退的意军,甚至用手榴弹袭击德军,并炸死了一个德国将军。1943年4月18日,德军允许意大利第2军撤回意大利。自此,意大利军队结束在东线的作战。德国的其他盟军表现得也不怎么样,德国人甚至怀疑他们将武器卖给游击队。希特勒为此曾经向戈培尔抱怨:“我永远不想在东线看见一个盟军士兵,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士兵,尤其是党卫军,打败布尔什维克。”

随着军事态势的恶化,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同盟即将瓦解

不过话虽如此,德国还是很需要其盟国的炮灰和物资。而德国情报机关发现,斯大林格勒战败前后,除了希望和苏联媾和的意大利外,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出现了暗中和西方接触的迹象。这些国家留在东线的军队则抱怨德国人骄横跋扈,把他们当成要饭的对待。

为了拖住这些盟友继续给德国卖命,希特勒只好亲自出马。1943年1月10—12日,希特勒在“狼穴”元首大本营接见了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一面向他吹嘘德军必胜,一面要求他在罗马尼亚组建新的部队,并保证这些部队于1944年开赴东线作战。第二天,德国更换了“驻罗马尼亚国防军统帅部的德国将军”,以应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罗之间的紧张状况。

但罗马尼亚人依然动摇不定。1943年4月12—13日,安东内斯库再度会晤希特勒。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希特勒拿出德国情报机关搜集的资料,指责罗马尼亚企图背叛德国,还要求安东内斯库下台。安东内斯库当然不肯就范,而且还要求希特勒和西方进行和平谈判,以便“集中一切力量对付东方”。

4月16日,希特勒又会见了匈牙利独裁者霍尔蒂,同样拿出证据指责匈牙利图谋不轨,匈军作战无能,还要求改组匈牙利政府并严厉惩处该国的犹太人。霍尔蒂则反过来抱怨德国人不肯为匈军提供装备,并拒绝了希特勒的其他要求。

自称是德国的“战友”而不是盟友的芬兰,在脱离德国的可能性上更具有自主性。1943年2月3日,芬军曼纳林元帅与芬兰总统吕蒂会商,决定在适当的时候退出战争。1943年3月26日,芬兰甚至拒绝了德国关于不得单独与苏联停战的要求。

德国这些所谓的盟友,当初为了分赃或者报仇,而聚集到希特勒的身边,在情况不妙的今天,却都开始各自打起了小算盘,随时准备开溜。当你富贵时,很多人会为你锦上添花;落难时,却不会有多少人来雪中送炭。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势利。轴心国集团如此,他们的敌对阵营也差不多。

不利战局下发生动摇的还不仅仅是德国的盟友,德国内部也发出了媾和的声音。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就多次建议希特勒和莫斯科谈判,但照样遭到了拒绝。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证据表明,在1943年6月,苏联外交人员也在斯德哥尔摩向德方发出了和平试探。但希特勒则判断这是苏联迫使西方早日开辟第二战场的外交伎俩,并不值得认真对待。

随着军事态势的恶化,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同盟即将瓦解

不过话虽如此,德国还是很需要其盟国的炮灰和物资。而德国情报机关发现,斯大林格勒战败前后,除了希望和苏联媾和的意大利外,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出现了暗中和西方接触的迹象。这些国家留在东线的军队则抱怨德国人骄横跋扈,把他们当成要饭的对待。

为了拖住这些盟友继续给德国卖命,希特勒只好亲自出马。1943年1月10—12日,希特勒在“狼穴”元首大本营接见了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一面向他吹嘘德军必胜,一面要求他在罗马尼亚组建新的部队,并保证这些部队于1944年开赴东线作战。第二天,德国更换了“驻罗马尼亚国防军统帅部的德国将军”,以应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罗之间的紧张状况。

但罗马尼亚人依然动摇不定。1943年4月12—13日,安东内斯库再度会晤希特勒。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希特勒拿出德国情报机关搜集的资料,指责罗马尼亚企图背叛德国,还要求安东内斯库下台。安东内斯库当然不肯就范,而且还要求希特勒和西方进行和平谈判,以便“集中一切力量对付东方”。

4月16日,希特勒又会见了匈牙利独裁者霍尔蒂,同样拿出证据指责匈牙利图谋不轨,匈军作战无能,还要求改组匈牙利政府并严厉惩处该国的犹太人。霍尔蒂则反过来抱怨德国人不肯为匈军提供装备,并拒绝了希特勒的其他要求。

自称是德国的“战友”而不是盟友的芬兰,在脱离德国的可能性上更具有自主性。1943年2月3日,芬军曼纳林元帅与芬兰总统吕蒂会商,决定在适当的时候退出战争。1943年3月26日,芬兰甚至拒绝了德国关于不得单独与苏联停战的要求。

德国这些所谓的盟友,当初为了分赃或者报仇,而聚集到希特勒的身边,在情况不妙的今天,却都开始各自打起了小算盘,随时准备开溜。当你富贵时,很多人会为你锦上添花;落难时,却不会有多少人来雪中送炭。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势利。轴心国集团如此,他们的敌对阵营也差不多。

不利战局下发生动摇的还不仅仅是德国的盟友,德国内部也发出了媾和的声音。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就多次建议希特勒和莫斯科谈判,但照样遭到了拒绝。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证据表明,在1943年6月,苏联外交人员也在斯德哥尔摩向德方发出了和平试探。但希特勒则判断这是苏联迫使西方早日开辟第二战场的外交伎俩,并不值得认真对待。

随着军事态势的恶化,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同盟即将瓦解

不过话虽如此,德国还是很需要其盟国的炮灰和物资。而德国情报机关发现,斯大林格勒战败前后,除了希望和苏联媾和的意大利外,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出现了暗中和西方接触的迹象。这些国家留在东线的军队则抱怨德国人骄横跋扈,把他们当成要饭的对待。

为了拖住这些盟友继续给德国卖命,希特勒只好亲自出马。1943年1月10—12日,希特勒在“狼穴”元首大本营接见了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一面向他吹嘘德军必胜,一面要求他在罗马尼亚组建新的部队,并保证这些部队于1944年开赴东线作战。第二天,德国更换了“驻罗马尼亚国防军统帅部的德国将军”,以应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罗之间的紧张状况。

但罗马尼亚人依然动摇不定。1943年4月12—13日,安东内斯库再度会晤希特勒。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希特勒拿出德国情报机关搜集的资料,指责罗马尼亚企图背叛德国,还要求安东内斯库下台。安东内斯库当然不肯就范,而且还要求希特勒和西方进行和平谈判,以便“集中一切力量对付东方”。

4月16日,希特勒又会见了匈牙利独裁者霍尔蒂,同样拿出证据指责匈牙利图谋不轨,匈军作战无能,还要求改组匈牙利政府并严厉惩处该国的犹太人。霍尔蒂则反过来抱怨德国人不肯为匈军提供装备,并拒绝了希特勒的其他要求。

自称是德国的“战友”而不是盟友的芬兰,在脱离德国的可能性上更具有自主性。1943年2月3日,芬军曼纳林元帅与芬兰总统吕蒂会商,决定在适当的时候退出战争。1943年3月26日,芬兰甚至拒绝了德国关于不得单独与苏联停战的要求。

德国这些所谓的盟友,当初为了分赃或者报仇,而聚集到希特勒的身边,在情况不妙的今天,却都开始各自打起了小算盘,随时准备开溜。当你富贵时,很多人会为你锦上添花;落难时,却不会有多少人来雪中送炭。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势利。轴心国集团如此,他们的敌对阵营也差不多。

不利战局下发生动摇的还不仅仅是德国的盟友,德国内部也发出了媾和的声音。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就多次建议希特勒和莫斯科谈判,但照样遭到了拒绝。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证据表明,在1943年6月,苏联外交人员也在斯德哥尔摩向德方发出了和平试探。但希特勒则判断这是苏联迫使西方早日开辟第二战场的外交伎俩,并不值得认真对待。

视察前线罗军的安东内斯库。他本人比较受希特勒尊敬

不过,希特勒貌似强硬的表态,并不能够证明他真的完全没有媾和的意图。恰如其身边一些工作人员回忆的那样,相对于西方,纳粹元首似乎对与苏联谈和更有兴趣。这一方面在于希特勒将斯大林视为唯一可以和他媲美的伟大独裁者(希特勒对罗斯福和丘吉尔颇为蔑视);另一方面,也在于希特勒认为,斯大林要比西方领袖们更为现实,谈判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希特勒的此种印象,和罗斯福1943年初发表的以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为战争结束前提的声明有关。稍微有点头脑的政治家都明白,罗斯福这个狡猾的声明,将迫使苏德两国把损失惨重的战争进行到底,直到两败俱伤,从而给美国的崛起创造条件。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最初并没有赞同这个声明。而这也使苏德间的和平谈判显得相对可能一些。

但希特勒也很清楚,虽然地中海面临的危机使他忧心忡忡,但牵制了其主要军事力量的东线,依然是胜负的关键。在全胜无望、媾和条件又不成熟的情况下,东线军事态势的发展,将决定一切。正如希特勒在拒绝里宾特洛甫对苏媾和建议时所说的那样:“首先我们必须赢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然后我们才能考虑(其他)。”

视察前线罗军的安东内斯库。他本人比较受希特勒尊敬

不过,希特勒貌似强硬的表态,并不能够证明他真的完全没有媾和的意图。恰如其身边一些工作人员回忆的那样,相对于西方,纳粹元首似乎对与苏联谈和更有兴趣。这一方面在于希特勒将斯大林视为唯一可以和他媲美的伟大独裁者(希特勒对罗斯福和丘吉尔颇为蔑视);另一方面,也在于希特勒认为,斯大林要比西方领袖们更为现实,谈判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希特勒的此种印象,和罗斯福1943年初发表的以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为战争结束前提的声明有关。稍微有点头脑的政治家都明白,罗斯福这个狡猾的声明,将迫使苏德两国把损失惨重的战争进行到底,直到两败俱伤,从而给美国的崛起创造条件。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最初并没有赞同这个声明。而这也使苏德间的和平谈判显得相对可能一些。

但希特勒也很清楚,虽然地中海面临的危机使他忧心忡忡,但牵制了其主要军事力量的东线,依然是胜负的关键。在全胜无望、媾和条件又不成熟的情况下,东线军事态势的发展,将决定一切。正如希特勒在拒绝里宾特洛甫对苏媾和建议时所说的那样:“首先我们必须赢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然后我们才能考虑(其他)。”

视察前线罗军的安东内斯库。他本人比较受希特勒尊敬

不过,希特勒貌似强硬的表态,并不能够证明他真的完全没有媾和的意图。恰如其身边一些工作人员回忆的那样,相对于西方,纳粹元首似乎对与苏联谈和更有兴趣。这一方面在于希特勒将斯大林视为唯一可以和他媲美的伟大独裁者(希特勒对罗斯福和丘吉尔颇为蔑视);另一方面,也在于希特勒认为,斯大林要比西方领袖们更为现实,谈判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希特勒的此种印象,和罗斯福1943年初发表的以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为战争结束前提的声明有关。稍微有点头脑的政治家都明白,罗斯福这个狡猾的声明,将迫使苏德两国把损失惨重的战争进行到底,直到两败俱伤,从而给美国的崛起创造条件。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最初并没有赞同这个声明。而这也使苏德间的和平谈判显得相对可能一些。

但希特勒也很清楚,虽然地中海面临的危机使他忧心忡忡,但牵制了其主要军事力量的东线,依然是胜负的关键。在全胜无望、媾和条件又不成熟的情况下,东线军事态势的发展,将决定一切。正如希特勒在拒绝里宾特洛甫对苏媾和建议时所说的那样:“首先我们必须赢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然后我们才能考虑(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