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夏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宁夏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作为宁夏地域文化之一的黄河文化,与中华黄河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特点。宁夏黄河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万年前的“水洞沟文化”、一万年前的“鸽子山文化”和五千年前的“菜园文化”。水洞沟文化是宁夏黄河渔猎文化与“石器之路”、移民文化的发端;鸽子山文化,是宁夏黄河农耕文化的早期萌芽;而菜园文化则是一种典型的母系农牧文化。宁夏平原的年降水量只有180毫米,若无黄河,这里就是沙漠。

作为宁夏地域文化之一的黄河文化,与中华黄河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特点。相同之处是:其本质都是讲人与黄河的关系。不同之处是,宁夏黄河文化不仅覆盖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且受宁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人与黄河的相处方式与其他省区也大不相同,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是覆盖广阔——宁夏全域都属于黄河流域。宁夏北部,黄河流经4地市(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的沙坡头、中宁、青铜峡、利通区、灵武、永宁、兴庆、金凤、贺兰、平罗、惠农、大武口等12县(市、区);宁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和宁南山区,由于清水河、泾河、葫芦河、灵州川(山水沟、浦洛河)等黄河支流的存在以及当代的“扬黄灌溉”,都属于黄河流域。因此,黄河文化不仅是覆盖宁夏全域的地域文化,而且还是宁夏众多地域文化中的“干文化”。

其次是历史悠久。宁夏黄河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万年前的“水洞沟文化”、一万年前的“鸽子山文化”和五千年前的“菜园文化”。水洞沟文化是宁夏黄河渔猎文化与“石器之路”、移民文化的发端;鸽子山文化,是宁夏黄河农耕文化的早期萌芽;而菜园文化则是一种典型的母系农牧文化。“大禹治水”的传说,则反映了古代宁夏人民对黄河的进一步认识:在处理人与黄河的关系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自周秦以来的历代移民及其实践,所反映的不仅是宁夏地理环境的优越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更反映了这些移民在利用、改造黄河及当地自然环境时所怀有的“感恩”和“善待”。

再次是内容丰富。作为宁夏地域文化中的“干文化”,宁夏黄河文化不仅包含了宁夏水利文化(含渔牧、漕运)和农耕文化,也包含了宁夏移民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贺兰山岩画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

最后是特色鲜明。俗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宁夏”。为什么富?富就富在“和谐”二字。就是人水和谐,人地和谐,人与环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怎么和谐?一是这里的土地非常平坦,没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二是呈南高北低的走势,黄河的坡降,每3—6公里坡降一米;三是黄河水面与河岸的高差只有1—3米。非常适合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宁夏平原的年降水量只有180毫米,若无黄河,这里就是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