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河文化基本定位:高质量发展研究

黄河文化基本定位: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这一切,源于黄河的滋养,源于黄河文化的不断整合。历史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样之地、凝聚之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直接根源。“根”和“魂”是一个覆盖整个黄河流域的大范畴、大概念,是我们认识和理解黄河文化内涵的总思路。黄河流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26.5%,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地带。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是对黄河文化的基本定位,是我们深刻认识黄河文化内涵及其功能的指导思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形成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它虽然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但它是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从旧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出现了有明确特征的文化形态(如宁夏水洞沟遗址的河套文化)。华夏先民选择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就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为最早的人类提供了养育生命的水源、易于栖身和生存的气候条件、居住条件、狩猎采集和耕种条件。他们在黄土高原最早进行旱作农业,最早在中下游各支流流域进行农业开发。考古发现表明,公元前6000年就有了粟、黍等旱地作物,这些中国最早的农业种植就出现在黄河流域。农耕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同时也培育了从事农耕的民族。人们逐渐学会联合起来治理水害,学会利用水利进行种植,进一步使黄河融入生产生活,社会有了更大进步。游牧民族进入沿河区域后,继续利用水的优势,推动农耕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种生产方式的互补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从夏、商、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延续数千年,社会经济以农耕业为基础,又推动了城镇等居住中心的形成,以及连接这些中心及四周的交通的拓展。在不断吸收、扩展的同时,各民族间的往来交流更为紧密,相互融合壮大成为趋势,最终融为一个整体。这一切,源于黄河的滋养,源于黄河文化的不断整合。历史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样之地、凝聚之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直接根源。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愈加壮大强盛,是因为中华民族有坚韧不拔的自信和毅力,有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有极具聪明才智的创造力,有追求“和合”“盛世”的精神支柱。这些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像奔腾的黄河一样,日夜不息,传承不断,培育和铸就了博大多彩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彰显,沿黄河流域的各个分散的势力,在与水害拼搏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联合起来的重要性,经过不断分化、聚合,最终由分散走向统一,统一成为进入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共同追求;沿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基础的发展,带动了灌溉工程、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算术等,产生了四大发明,对世界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沿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基础形成的上层建筑,包据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宗法制度及治理观念、传统习惯等,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延续文明进步、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诸子百家思想、史学文学巨作、各类艺术成就、宗教信仰和传播、伦理道德天人合一观念等,大都发芽形成于黄河流域,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发展动力,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根”和“魂”是一个覆盖整个黄河流域的大范畴、大概念,是我们认识和理解黄河文化内涵的总思路。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过雪山,越高原,穿峡谷,纳百川,注平原,横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如今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省份总人口4.2亿,占全国总人口30.3%。黄河流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26.5%,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占10%左右。解读黄河文化这个大题目,必须要置于大背景下,要有大视野。但黄河流域每段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变迁各异,所呈现的地域文化表现形态、内涵特征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认识和研究黄河流域具体地域的文化时,要以总思路为基本依据,和地域特征结合起来,作具体分析,以求得到实事求是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