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淄博科技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淄博科技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摘要】:从2007年年底到现在,淄博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市农广校,利用淄博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科技信息资源,为淄博市农村远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13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淄博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承担了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项目。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从2007年年底到现在,淄博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市农广校,利用淄博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科技信息资源,为淄博市农村远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10年年底,农广校构建实现了覆盖农村的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基本解决了远程教育进村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信息化浪潮,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优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广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抓好落实的重要工作。为此,利用淄博市农广校在现有的市、县、乡三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与淄博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联系(包括5个子平台,成果转化及技术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信息与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科技项目评价评审平台),共享市级基础服务平台资源,提高了市农广校的服务能力。

到2013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淄博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承担了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项目。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电视频道、农民手机报等途径,以集中培训详细讲解,普及性培训广泛宣传的方式,把科技政策、人才专家、农业政策,国内外最新专利技术、科技成果等送到农民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3800万人,占5.94%;小学文化程度1.6亿人,占24.67%;初中水平的有3.5亿人,占52.68%;大专以上仅1600万人,占2.1%。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1)建立覆盖到村的卫星小站、大喇叭广播站、网站信息平台。

(2)租用有线电视频道,一天24小时循环播出农业政策信息与最新种养技术。

(3)建立种植、养殖、农业服务等分类农民信息交流平台。

面对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需求多样的现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和市场信息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是多、快、好、省解决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是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缩短城乡教育差距,进而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农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支撑。淄博市农广校自1981年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已成为了农村地区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在2000年,就积极响应中央农广校号召,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该平台的开通,使中国卫星电视传输方式从模拟传输方式,改造为数字压缩传输方式,从只能单纯传输电视节目,改造为可以同时传输电视节目、多媒体等十几个不同速率频道的节目。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开展卫星因特网接入服务的实验,提供双项远程服务。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渠道,租用广电局一整个电视频道,每天24小时循环播出政策法规、新型技术、农业信息等方面的内容。投资建立了演播室,通过不断更新设备,现有摄像机4台,非线性编辑机2套,通过采购光盘、转化已有视频资源等方式广泛征集片源,还按照农时季节及突发农情聘请专家讲解,播出内容每周更新一次。

通过广泛宣传,遴选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等参加集中培训,通过赶大集,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光盘等方式广泛宣传,已建立学员交流QQ群3个,微信交流群3个,为广大农民信息交流,互通有无提供了平台。

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是业务实施的核心与保障,在本项工作中,成立了以市农广校领导带队、3名工作骨干组成的工作组与一个三级服务体系业务组成的专家组。这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队伍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全市建立8所县级分校和58个(镇)、村教学点,专兼职教师200余人,办学范围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一直以来,始终重视抓现场教学和远程教学相结合,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方针,发挥远程教育与体系健全的优势,依托广播、电视、网络、卫星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形成了上下贯穿的远程教育传输体系,综合开发利用覆盖全国,延伸到县、乡、村,开创了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果。年播出节目208期,开发了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逐步建设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标清格式资源、网络流媒体资源的制作、存储、管理、检索、出版同网运行,数字化处理,最大限度发挥“媒体资产”的价值。目前,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已存储12TB媒体资源。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网络教育行业仍是不盈利的公益事业,农村网络教育仍然以政府为主导。现有的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模式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手段创新。目前,依托基层农广校的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模式要求将培训对象集中在基层培训点开展培训,这在农闲季节比较容易实施,但在农忙季节很难实施,因此,教育培训不能贯穿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而且对于不断变化的农技需求也很难及时得到满足。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网络。依托新型远程教育与淄博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基层农技人员不仅能实时地提供经验指导,还能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手段的创新。

基层农业远程教育管理落后,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线上模式在线下的有效支撑,但他们分布广泛,野外作业多,流动性强。一方面现有的远程教育模式使得他们难以及时回答学员的问题和及时开展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难以实现对他们的量化管理和业务考评。利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村基层远程教育平台,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化技术以及智能终端,可以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动态管理,实现对基层农技人员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的科学考评,提高管理效率。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需求脱节。由于长期得不到系统的、适时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一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技术知识陈旧,结构简单,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远程培训和自主学习平台,基层农技人员利用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WIFI以及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多媒体培训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而提升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农广校体系远程教育媒体资源、技术手段等优势,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整合资源,建立天网(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地网(教育培训基地、互联网络等)、人网(师资队伍、技术服务队伍)三网合一,手段先进,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容丰富的远程教育平台,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农民工程,共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淄博分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