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科学学习好帮手·五年级 上册,第5课时光与热

小学科学学习好帮手·五年级 上册,第5课时光与热

【摘要】: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学生合理分工,共同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计算,并体会到Pa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

物理组 周 艳

【教学思想】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课,是用“结冰河面上行走,人们遇到危险”这一生活现象,将学生带进压强的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利用身边熟悉的器材,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到“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利用压强的有关知识,帮助“结冰河面上行走的两个人脱离危险”,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利用课件展现生产、生活中,以及自然界中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而枯燥的,而是那么地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2.自由开放,自主探究

本节课,在实验探究的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一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二是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

3.授之以渔,终身受用

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同时,对学生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正是控制变量、类比、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教材分析】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重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总有“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重力的大小”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

【教学目株】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压力,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3)会应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并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压强概念的理解。

2.难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法学法】

教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以讲授为辅,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教师用:压力计、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铅笔、气球、压力小桌、海绵、钩码、宽布带、细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一段视频:两个人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冰面裂开。

提出问题:

问题一:冰面裂开时,这个人为什么要说“站着别动”?

问题二:最后,这个人为什么要说“爬过来”?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压力

1.列举生活中,物体对物体施加压力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得出压力的共同特点。

提出问题:压力的方向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

2.分析压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演示实验1:将重物放在水平放置的压力计上,测出此时重物对压力计的压力大小。

演示实验2:将压力计放在斜面上,测出重物对压力计的压力大小。

学生观察这两个对比实验,然后思考: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压力在大小上和重力的关系。

(二)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学生体验。

器材:铅笔、气球、宽绳或细绳……

体验1:手压铅笔,手有“痛”的感受,或是手指发生形变。

体验2:手压气球,气球发生形变。

体验3:用绳子压气球,气球也发生形变。

……

2.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且形变程度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3.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刚才的体验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器材或自己身边的物品,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时,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你选用的器材有哪些?

(2)你是如何操作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学生合理分工,共同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交流评估

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三)建立压强概念

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

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时,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例:甲图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力是1N,受力面积是2cm2;乙图中,小桌和钩码对海绵的压力总共是5N,受力面积是100cm2。比一比,谁的压力作用效果更明显?

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引出压强的概念,并得出压强公式和单位。

3.简介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4.认识“Pa”。

例:一名中学生,所受重力为480N,双脚与地的接触面积是0.03m2,该同学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学生计算,并体会到Pa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

提出问题:如何让自己对地面的压强迅速增大一倍?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课前提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那个男的为什么要喊“站着别动”?

问题二:最后,这个人为什么要说“爬过来”?

2.列举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

(1)学生举出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

(2)教师课件展示生活生产中和自然界中增大、减小压强的图片。

(3)学生根据所举事例和图片,分析并归纳出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3.播放视频:汽车超载、国道被破坏的视频资料。

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

结合重庆交通拥堵严重这一现状,给交通管理部门提建议。

三、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14-1 压强

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称为压力。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称为压强。

2.观察与讨论。

普里斯特列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有一天,他把一种化学物质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透过放大镜的光照射这种化学物质,结果发现这种化学物质被分解了,并放出了一种气体。他经过实验发现这种气体可以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1)普里斯特列发现的这种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

(2)在这个实验中,对放大镜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使用放大镜能清楚看到分解的过程 B.放大镜能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

C.放大镜是一种凹面镜,它能会聚光线 D.放大镜能直接让这种物质分解

2.观察与讨论。

普里斯特列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有一天,他把一种化学物质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透过放大镜的光照射这种化学物质,结果发现这种化学物质被分解了,并放出了一种气体。他经过实验发现这种气体可以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1)普里斯特列发现的这种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

(2)在这个实验中,对放大镜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使用放大镜能清楚看到分解的过程 B.放大镜能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

C.放大镜是一种凹面镜,它能会聚光线 D.放大镜能直接让这种物质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