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凤鸣山中学评价与管理实践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凤鸣山中学评价与管理实践

【摘要】:这种创新型学习方式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思想与观念的根本变革,只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管理,才能提升其针对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课改信念,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政治组 熊元红

摘 要:课堂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已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课堂上的个体化学习方式,实现向群体性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创新型学习方式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思想与观念的根本变革,只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管理,才能提升其针对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课改信念,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关键词:评价 管理 提升合作学习 持续性 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学习方式的创新

  图1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与20世纪60—80年代中期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课外学习小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是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式。

1.传统课堂——个体化学习方式

数十年来形成了“教师伫立三尺讲台、学生‘插秧式’安排座位的课堂”(俗称传统课堂)(见图1)。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命题、学生考;教师讲评、学生纠错”等系列教学活动,致使每名学生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个体化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在于:强调师生互动,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难以发挥其自觉性并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成为吸收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只能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与表现以及任务需要来决定自身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这势必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就学生而言,成绩、表现、能力等分化日益严重,课堂缺乏生机、活力,效率极低。二是就教师而言,为提高学习成绩、教学质量,不得不进行“培优”与“辅差”,增加了教师工作量,显得“很累”。

2.课改课堂——群体性学习方式

图2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后,根据一定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及其问题开展自学、互学、探究、展示、提升、检测等系列教学活动(见图2)。

这种学习方式,既要求发挥教师的点拨、追问、激励等引领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又要求学生开展独立自学活动,促进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成绩进步和能力提升,同时还要求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培育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每名学生都能实现“三助”式学习(即自助、师助、生助),我们称之为“群体性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性,既在互助学习中增强了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在给予他人帮助中满足了自身心理需要,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从传统课堂的“个体化学习方式”到课改课堂的“群体性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创新。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

简言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凸显生本理念,还课堂于学生。这可以理解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中,一是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所在;二是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什么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不是“双主体”呢?

1.由教育的本质决定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意为:人性其实是天赋而就,顺乎人性发展,人类表现出来的素质就是合乎大道的,所以让人类自己去发展自己,这就是“教”的本义。“天命”“率性”“修道”的主体是谁?是学生而非教师!

2.由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

最早的教育产生于技艺的传承,因此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没有受教育者,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俗话说:没有学生,教师就会失业。)因此,学生才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

3.由教育的目标决定

现代教育是为了“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的,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目标指向是学生而非教师)。

4.由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体制机制决定

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套系统且复杂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指标,但学业成绩却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因此,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不高,看其中考、高考的成绩。评价一位老师教得好与不好,拿学生的学习成绩说话。教师的受教育水平、论文发表、课题研究、说赛评课获奖、案例设计、教学反思等都只能说明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的各种设施设备水平只体现办学的条件,都不能说明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课改课堂一般都要求遵循“六主”原则,即“学生主体、问题主导、思维主攻、自学主线、活动主轴、发展主动”,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认识,我们可以提炼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五大特点:

1.全员互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所有学习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

2.彰显个性

尊重每一个个体,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在合作互学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发挥自身特长,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中彰显个性。

3.凝聚众智

如今的学习不再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而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小组甚至是全班)和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相关问题的探究,达成学习目标。

4.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提升了课堂学习活动个体的参与度,因此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在其原有的认识水平、能力素质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5.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学习活动中,不仅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培养、提升交往意识、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此刻,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定义为: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平台,将自学、互学、群学、展学、领学、检测、提升等诸多学习环节链接成的、相互交融且完整的学习过程,突出全员互动、彰显个性、凝聚众智、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等特质的创新型学习方式。

(四)认识的目的——促进三个观念的转变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其生命的牧者。要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思想为指导;关爱学生、亲近学生,树立“学生是解决教学困难和问题智慧之源”的教学观念;坚持“有问题,找学生”的工作原则,重新认识学生,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自觉把以教为主的教育转向主要依靠学生自主探索的教育,大胆践行“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策略。

2.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本职”,是今后立足社会、适应发展、建功立业的需要,不是为家长、为教师而学习,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3.课堂评价观念的转变

以前的说课、评课、赛课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譬如: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驾驭课堂的能力技巧、突发事件的处置、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因素。而课改课堂的评价则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应全员地(每一名学生)、全面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习目标的达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团队合作与互助精神、自我督促与控制能力、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进行增值性评价。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公平性原则

评价应体现学生发展的特点,将个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平等地对待每名学生,为每名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把希望带给每位学生。

2.差异性原则

承认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和发展中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价尺度,发挥学生最大潜能,力求使每名学生都有不同进步。

3.公开性原则

一是评价标准公开,避免评价标准的随意性应用;二是以公示栏、表册张贴等方式适时公布评价结果,确保评价的公正、公开,让每一名学生适时掌握所在小组的评价结果。

4.发展性原则

确立评价标准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发展的眼光和尺度对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一时起伏甚至暂时倒退等情形应以适当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纳入评价标准。

5.全面性原则

综合评价课堂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表现、团结互助精神、学习自觉性、学习环境维护、考试成绩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赞许式原则

对学生坚持以激励为主,实施赞许式评价,即尽可能以加分激励的方式进行评价(少数指标除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强化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和保持。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管理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三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

新课改背景下,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学习的过程划分为不一样的环节与步骤。因此,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每一个环节或步骤确定为二级评价指标,每一项二级评价指标中可根据这一环节或步骤的需要设置三级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这种管理重在纪律与常规,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组织纪律观念、任务完成情况及其补救等纳入其评价范围。

3.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

这种能够以量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结果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评价的指标内容主要是成绩。但对这种学业成绩应当实行有效性与增值性的评价,并且以小组方式实施捆绑式的整体评价,以促进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结果的运用

1.作为评选优秀集体的重要依据

校级、年级、班级等不同层面的优秀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得分高低进行评选和推荐。一方面体现评选活动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开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其评价的激励性功能。

2.作为各类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依据

不同学校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经常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及各类星级学生等,这类评选活动应当将学生所在小组的评价结果纳入个人评选的标准体系当中,强调其在小组中的作用、贡献大小,培养学生的“组先我荣,组哀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这种创新型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因此,在其管理层面上就应当实行分层次的管理模式,至少应当包括校级层面的管理和班级层面的管理。

(一)校级层面的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全员互动,要求课堂学习活动的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因此,每一位参与者都务必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规程与操作规范,校级管理部门应当在这一方面为师生提供必要的支撑与服务,譬如:教师的理论及其实践操作培训,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操作培训,相关评价内容、表册的顶层设计及其情况统计、通报,各类优秀评选活动的指导与表彰激励,破解评价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困惑,等等。

(二)班级层面的管理

在班级管理教师(通常指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下,成立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机构(可称之为学习联席会、管理联席会等)。根据学生的统一要求进行分工,完成各环节或步骤的评价与考核及其情况统计。在评级公示栏内及时公示各小组的评价与考核结果,作为评级表彰以及向上级推荐各类优秀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总之,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最核心的单位,是学生形成灵性知识与美好德行的沃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智慧和品格的未来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作为课堂学习之创新型学习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无论其评价还是管理,都是一项系列的工程,十分复杂与烦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参考文献

[1]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M].王义高,赵玮,周蕖,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 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从立新,陈荟.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研出版社,2001.

[6]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马良诚,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龚雄飞.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