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阐述“问题导学”在课堂中的全程引领作用。在此,笔者把这一过程中导学问题的设置及其牵引功能称为“问题导学”。由此周而复始,在阶梯式问题导学指引下,最终获得学习的进步。

信息技术组 苟建军

摘 要: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在我校深入推进的“‘四环两型’问题导学式高效魅力课堂”(以下简称“‘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改革中,“问题导学”可谓独具特色,呈现出精彩的课堂魅力。本文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阐述“问题导学”在课堂中的全程引领作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 引领 课堂

一、“问题导学”的由来

2010年盛夏,中国第八次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风吹临山城重庆。我校龚雄飞校长亲临教学一线,历经数月考察、调研,首创“‘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明确提出了“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先练后讲,学生主讲”的指导思想和操作程序,直击传统教育理念,打破陈规陋俗,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那么,学生从何学起呢?——问题,即导学问题的设计。一个好的导学方案、导学问题,能贯穿始终,引领学生循序渐进,继而顺利开展教学实践,达成学习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笔者把这一过程中导学问题的设置及其牵引功能称为“问题导学”。

二、“问题导学”的渐进曲线示意图

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零。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提出:“人的智慧的发展延续着亿万年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起点非零。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我们正是以此为基点,设置相应的、有层次的导学问题Q,让学生随着时间T的推进,从思考、讨论、探索中获得进步。从而进阶高一级问题,再思考、讨论、探索,获得进步,继续进阶更深层次的问题。由此周而复始,在阶梯式问题导学指引下,最终获得学习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郭思乐语),学生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生命的主人”。

三、“问题导学”的课堂实践

以下是高2014级粤教版《信息与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第一节教学实例:

同学们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度过愉快的一学年!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希望给你们带来的是快乐与幸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简单的问题,请大家看投影!(展现问题):

1.请您谈一谈以前学习“计算机课”的收获。

2.您知道“计算机课”和“信息技术”有什么区别吗?如果不清楚,您想知道吗?

3.您知道我们信息技术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吗?

问题一抛出,学生们立刻热烈讨论起来。在1分钟左右的简单准备之后,我开始提醒学生,“现在,请同学们积极、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一开始,没有学生举手,大家相互看看,个别同学欲言又止。

我继续开导:“大家都勇敢一点,大胆说出你的想法,来,看看谁能做第一个‘信息技术勇士’!”

终于,我看见一名同学缓缓地、怯怯地、矮矮地举起了右手,是一名女生!

“好!这位同学,请你说一说,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什么看法!我们大家先给她鼓鼓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真诚而给力。

这名女生开始慢慢道来,“我认为……”,最后,我给这位开山派的同学加了2分,以鼓励她为全班所作的积极表率!

有了第一位学生的带动,接着,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同学勇敢地、大胆地站起来,说出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都得到了大家的激励。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致:不记得了!我明确告诉学生“你们是没有问题的”,借此拉近了师生距离,取得同学们信任。

对于第二个问题,部分学生能够说出一点点区别,但无法掌握问题的本质。“如果不清楚,您想知道吗?”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们一脸疑惑:信息技术课其实就是以前计算机课的“昵称”,难道还能搞出什么花样来不成?

此时,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信息?——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不讨论(情境自学——雏凤清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过程描述:这一阶段,学生看书、独立思考;教师巡视课堂,检视学生有无看书,对开小差的学生和蔼地、小声地警示,对进行讨论的学生也进行必要的、适度的告诫。)

5分钟后,教师提醒学生,自学过程暂停,开始回答问题。学生们积极、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其余学生认真听、仔细想,做好补充的准备。

有了第一阶段的示范,学生们从不够积极,变得开始主动了。

最后,有3名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教师分别予以加分鼓励。第一位学生认为“相对接受者来说,收到的新的东西就是信息”;第二位学生回答“能消除不确定性的就是信息,比如说,我买彩票中奖了,这就是一个信息”;第三位同学说“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第三类资源”。

教师明确表态,“刚才三位同学回答得非常不错。大家已经看到了,在我们课堂上,老师是不会随意批评某个同学是否错误的,只要你积极思考了,积极回答了,你就是好样的!你就是最棒的!你就有希望成为明日之星!”

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

教师说:“这位同学问得好!加1分!”

教师接着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信息的描述很多,说明简单的一句话是比较难阐述的,如果能抓住信息的基本特征,那是不是就能更好描述了呢?”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信息有些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

(过程描述同上)

5分钟后,教师继续提问,“谁来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这一下,举手的学生开始多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举例回答。

一位学生说:“我们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北京奥运会实况转播,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

一位学生说:“我们每个同学,在各自的家里,同一时间都能看到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这说明信息具有共享性。”

一位学生说:“我们大家看了同一个节目,比如《非诚勿扰》,对于同一个主持人、同一期节目、同一个嘉宾,大家的看法会不同,说明信息具有可处理性。”

一位学生说:“比如,报纸报道,今天股市猛涨,这个消息对正在炒股的爸爸来说,就很有用,对不太懂股票的我来讲,基本上没有什么用,这说明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

一位学生说:“我上个月收到一条短信,大意是说那个周末沙坪坝新世纪百货黄金每克省60元,我当时忘了告诉妈妈,结果,这个周末我妈妈想去买黄金首饰,又没有搞活动了,我想这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

一位学生说:“我经常收到手机短信,说我中了什么大奖,有的说我中了高级轿车,有的说我中了几十万的现金,让我先把10%的中奖税邮寄过去,一看就是骗人的把戏,这说明信息具有真伪性。”

还有几位同学也说出了自己的具体案例来证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师对这些学生分别进行了加分激励。

通过一个个实例,让学生们了解到信息的基本特征,也就解决了信息的定义问题,同时,也学会了描述问题的多种方法。

完成了对信息含义的理解,教师接着追问:“现在,请大家思考:什么是信息技术?”

(过程描述同上)

3分钟后,教师提示开始回答问题。此时,一名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利用信息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教师评价:“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回答呢,简洁明了,一语中的!”教室里立刻响起激励的掌声。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回顾本堂课,总结自己学到的内容。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描述本课知识点: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含义。

四、“问题导学”的功效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努力探索,希望找到一种好的方式,能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一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探索,从“‘四环导学’魅力课堂”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问题导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让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我们看到,在“问题导学”式“魅力课堂”实例中,学生正是沿着一个个问题的指引,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层层推进,通过与同伴的合作,最终掌握了信息的特征,顺利完成了课程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信息意识得到提升。?

(一)以“问题导学”激情激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每一堂课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让学生从无趣变为有趣,激发学生真正对信息技术的热爱。

回顾前面案例中的第一次设问:

1.请您谈一谈以前学习“计算机课”的收获。

2.您知道“计算机课”和“信息技术”有什么区别吗?如果不清楚,您想知道吗?

3.您知道我们信息技术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吗?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温习已学知识;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启发学生调动知识储备、激发学生思维去探究问题,且刺激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第三个问题,既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延伸,更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求知欲,以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问题不在多,更不在难,能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思维的就是好问题!

(二)以“问题导学”引领前行——引领学生学会思考

经过了第一阶段的激学,学生的情绪高涨了,精神头上来了,兴奋了,学习状态也就好了,自然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了。

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信息?”——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不讨论(情境自学——雏凤清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际颇费思量。学生习惯了回答定式的问题,以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固定的,更认为教材中应该有详细的说明。结果,完全出乎预料。首先是教材上根本没有确定的、唯一的答案,而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的参考。这就自然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该怎样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呢?结论只有一个——自己想办法解决,综合自己已学知识、所见所闻以及教材资源进行思考、归纳、提炼,形成自己个性特征的结论。无疑,这是对学生扩散性思维的训练,也是对学生提炼知识、整合信息等能力的考验。

在此提升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失误甚至错误。此时,激励最为重要。要明确地、正面地提出表扬,教师也可在关键时刻适当地予以提示,对意识到位但表述欠缺的予以补充,并以加分等形式给以表彰,让学生树立敢想、敢思、敢说的作风,让学生确立“有问题就思考,有想法就表达,说了不怕错,错了知道改”的习惯,让学生明确,只有放开手脚、放下包袱,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一往无前,学有所获。

(三)以“问题导学”提升领学——引领学生善于思考

在学生对信息的概念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情况下,老师进一步提出导向性问题,自然引出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信息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抓住了信息的基本特征,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在问题引领下,学生会自然地查看教材中的描述,并总结出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自然地联系起来。

完成了对信息特征的理解,接着追问:“你认为什么是信息技术?”

经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开始习惯思考了。故而,学生能回答出“利用信息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非常自然,非常朴实,自信而确定。

至此,学生就已经顺利地完成了课程的内容。整个过程轻松、愉悦。

(四)以“问题导学”贯穿始终——引领学生习惯思考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那么,“谁”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呢?其主体自然是学生。所以,我们希望,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最终回归到学生中去。

生成问题的是学生。但是,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提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针对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所生成的基本问题,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解决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问题,再经过探究、讨论、交流,又解决一部分,然后,再生成新的问题……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再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生成更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探究、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轻松地、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问题导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五、“问题导学”总述

问题导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而是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的、呈螺旋上升态的学习模式。循序渐进,从吸引学生入手,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慢慢上路,再到稳步上路,逐渐被问题吸引;从不愿意思考,到习惯思考,再到积极主动思考;从简单问题,到深层问题;从个别现象,到归纳普遍问题。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体现,都是从问题牵引而来。问题,是迷茫中的线索,是无序中的线头,是黑暗中的启明星,更是蹒跚学步的孩子眼中大人的一个小指头,不是遥不可及,却总是需要往前一步,才能够得着!阶梯式,是人最习惯的模式,路途远,远到十万八千里的西天取真经,依然是一步步前行,路途高,高到九千九百九十步的泰山之巅,依然得一脚脚登攀。我们不能一蹴而就,也无须望洋兴叹,我们可以且走且行,我们也可以前眺高处、回望来路。我们可以回旋于上下之间,可以舞步于阶梯,可以休憩于阶梯,可以往复于阶梯,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最后,这是一种呈上升的模式,无论如何,我们总的趋势是在上升的,这是“问题导学”模式最终的落脚点,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最终可以达到的。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问题导学”是有效的!

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以前,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下,学生没有兴趣,时常借故作业做不完,宁愿闷在教室做作业,也不愿意到机房;现在,只要是信息技术课,学生飞一样就到计算机房了,那种急切的心情,完全溢于言表。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问题导学”是高效的!

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其间,效率自然提高了!我们有一大批学生来自区县,在初中阶段,为了片面追求升学,个别学校,基本就没有让学生见过计算机。但是,到了我们这里,在问题导学的指引下,他们迅速跟了上来,并顺利摆脱了不自信的阴影,学习非常有劲。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从而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问题导学”是有魅力的!

学生的兴趣被真正激发出来了,干什么都有劲了,不再扭着老师开网络,不再偷偷摸摸打游戏,不再兴趣索然去聊天。就是真的开放网络,开放游戏,开放聊天室,他们也会习惯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在“问题导学”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天堂,这就是“问题导学”的魅力!

本文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