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庆市凤鸣山中学课程改革实践及获奖课例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课程改革实践及获奖课例

【摘要】:关键词:传神精准摹状分解放慢夸张变形高效沸腾核心素养第一板块“‘动’辄传神——动作描写传神三步”于2014年3月12日,在“重庆市第四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高中组决赛”中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生4:他注意了描写动作,但总觉得他笔下的老父亲不像视频中的老父亲。的确,这些动词准确地将人物的形象、性格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语文组 陈 馨

摘 要:“‘动’辄传神”一课主要从“精准摹状”“分解放慢”“夸张变形”三个方面,充分放手学生、调动学生,引领他们进行了一堂立竿见影的精准课堂写作实践,获得了优异的赛课成绩。教师在“执教感言”中对“唤醒”“生长”“情智”等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传神 精准摹状 分解放慢 夸张变形 高效 沸腾 核心素养

第一板块【荣誉档案】

“‘动’辄传神——动作描写传神三步”于2014年3月12日,在“重庆市第四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高中组决赛”中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第二板块【获奖课例】

【获奖课例之课堂实录】

“动”辄传神——动作描写传神三步

【教学目株】

1.以修改文段为依托,指导学生学习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提升学生把人物写得传神的能力。

2.启发学生调动心灵的感受,雕琢文字,传达神韵。

【课例实录】

一、导入

师: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曾经说过,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可见,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是人物传达情感、展现内心、突显性格的重要手段,而成功的动作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神韵气质,正可谓“‘动’辄传神”啊!【板书课题】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从动作描写入手,去探索如何将人物写得传神。【投影展示:“动”辄传神——动作描写传神三步】

二、技法指导

(一)初试身手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视频展示:公益广告《打包》】

师:画面虽已定格,内心却难以平复。视频让我不由得想起那首由叶芝的诗改编,唱到每个人心底的歌曲——《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是啊,“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高尔基)画面中失智老父亲的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心情沉重,尤其是他“打包”饺子的动作触及了为人子女们内心最柔软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执着而深沉的父爱。

同学们,“笔乃心灵之舌”,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将心中的这份感动化作文字,描写老父亲在餐桌上的习惯性动作,以传达出那份深沉的父爱!

【投影展示:初试身手,用一段文字描写老父亲在餐桌上的习惯性动作】

【学生写作,配轻音乐

师:好,大部分同学已书写完毕,请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书写的片段。

【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生1:父亲呆滞地坐在餐桌前,一言不发,当那一盘饺子端上桌,他迅速地抽出他的手,将饺子放进了自己的衣袋。眼里泛出淡淡的光,当我责问父亲时,他喃喃地说道:这是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这个。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一下他的这个片段。

生2:首先,他没审题,老师的要求是描写老父亲在餐桌上的动作,但他不仅写了动作,还描写了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其次,他的动作描写太简略甚至粗糙,一点不传神。

(生笑)

师:没错,你很敏锐,点评也很犀利。人物描写传神的方法有很多,但今天我们的着力点是在人物的动作上,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哟!而且,老父亲的那个习惯性动作描写也不够到位,就像老舍先生所说,人物没有“站立”起来。再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吧。

【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生3:老父亲眼神迷离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伸出一双布满皱纹的手,抓起一个饺子,放进了衣袋。

师:他的这个片段,你们觉得写得如何呢?

生4:他注意了描写动作,但总觉得他笔下的老父亲不像视频中的老父亲。

师:是啊,集中描写了动作,但人物却并不传神。那怎样才能使描写的动作传达出人物的神韵呢?

(二)技法一 精准摹状

1.示例

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句子

【投影展示:(孔乙己)便排出了九文大洋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了四文大洋。

 ——《孔乙己》

葛朗台一见金匣,就像一只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一样……

        

  ——《守财奴》】

师: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经典作品中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特别传神?

生:“排”“摸”“扑”。

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了这几个动词上?为什么?

生1: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当时的得意穷酸,刻画出孔乙己冒充斯文和阔绰的一种酸腐相。

生2:腿被打折以后,生活窘迫,已到了欲充斯文而不能的地步,“摸”字则将人物此时潦倒悲惨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充分刻画了孔乙己精神被彻底摧毁的悲惨境遇。

生3:生动地写出了葛朗台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写出了他的贪婪。

师:你们分析得真好。的确,这些动词准确地将人物的形象、性格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排”与“摸”,同是描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付酒钱的动作,却入木三分地反映出他处境的变化。虽一字之差,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用词之精辟,不由得令人击节赞叹。

何为精准,这就是精准,就像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投影展示: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福楼拜】

他们如此苦苦追求那个“唯一”,其实就是选用准确的词语,精准摹状,以传达出人物的风貌神韵。(板书展示:精准摹状)我们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也应如此,选用最准确的词语,精准摹状。

【投影展示:第一步,精准摹状】

比如,同样是“看”,却有不同的看法,它可能是司马迁笔下“相如持璧睨柱”的斜视,也可能是《荆轲刺秦王》中瞪大眼睛的“士皆瞋目”,还可能是葛朗台弥留时的“盯”。再比如,同样是“走”,却有不同的走法,它可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小心谨慎地“溜”,也可能是《雨巷》里寂寞彷徨地“彳亍”,还可能是《背影》中老父亲走到铁道的“蹒跚”。

2.技法操作

师:同学们,请审视一下你的习作,你找到那个最准确的词语了吗?你精准描摹出老父亲在餐桌上的那个动作了吗?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请你针对老父亲的动作,重新措词设语,通过同桌互改的方式,修改习作。

【投影展示,文段第一改。重新措词设语,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相互修改,精准描摹老父亲在餐桌上的习惯性动作。】

【学生写作,播放轻音乐】

师:音乐停止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做了哪些修改?

【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生1:老父亲注视着盘中仅剩的两个饺子,颤颤巍巍地探出了手,捏起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上衣口袋中。

师:能谈谈你前后修改的想法吗?

生1:我只修改了两个字,但却琢磨了很久。(生纷纷会心一笑)最开始,我用的“伸出了手“,但后来我觉得,“伸”字太平淡、太普通,没有情感,任何人的动作都可以用“伸”,它不符合老父亲年迈、失智的实际,而且也体现不出老父亲对饺子的关注与珍视,所以我改为了“探”,“探”既能表现老父亲动作的迟缓,也能传神地写出老父亲对饺子的珍视。同样地,我把“抓”改为了“捏”,更能体现老父亲的小心翼翼,对饺子的珍视。

(全场掌声)

师:真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虽然也只是两个字的变动,但老父亲的形象却瞬间生动化、人情化了,这就是选用准确的词语,精准摹状的效果啊!好,还有想展示的吗?

【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生2:他盯着盘中的饺子,探出了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捏起一个饺子,拉开上衣口袋,将饺子藏了进去。

我也修改了关键的两个动词,一个是将之前“伸”出手改为了“探”,一个也是将“拿”起饺子,改为了“捏”起饺子,前面已经说明理由,我就不再赘述,但我还修改了一处,就是“装”饺子,我改为了“将饺子藏了进去”,我也试着改为了“放”“揣”,但比较一番,我觉得还是“藏”更好,因为这才能充分表现老父亲对饺子的珍视。

(全场掌声)

师:我很欣赏你的修改,古人强调炼字,讲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普字见色”,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看得出,你也在苦苦追求!

(三)技法二 分解放慢

1.示例

师:阿尔卑斯山谷旁有一条著名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动作描写也是如此,我们要有“放慢脚步的勇气”,抓住人物动作中的某一点,分解放慢,细化延长,呈现出一个动态过程,而非固态、静止,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投影展示:第二步,分解放慢】

朱自清在《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买橘的经典语段。

【投影展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在这两段文字中,朱自清先生用了哪些动词描写父亲的动作行为?

生:“走”“探”“穿”“爬”“攀”“缩”“倾”。

师:第一自然段是对哪个行为动作的分解?

生:越过铁道。

师:那第二自然段又是对哪个动作的分解?

生:爬上月台。

师:这样的分解有怎样的效果呢?

生:作者把父亲越过铁道这个行为动作,分解放慢成了走—探两个部分,而对于爬上月台这个看似简单平常的动作又细致分解成了攀—缩—倾三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道中落、行动不便却深爱儿子的老父亲形象,使这个简单平常甚至很容易被忽视的动作,具有了如此强大的感人力量。

2.技法操作

师:那让我们再次聚焦老父亲在餐桌上习惯性动作,试着对其进行分解放慢,凸显老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投影展示,文段第二改。老父亲伸手拿饺子、装饺子,聚焦老父亲“打包”饺子的动作,分解放慢。】

【学生写作,播放轻音乐】

师: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到你们的文字了。

【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生1:修改后:老父亲伸出一只手一寸一寸地探向盘子,微合着三根手指,捏起盘中的一个饺子,小心翼翼地缩回来,又用另一只手拨开上衣口袋,将饺子轻轻地放进去。

修改前:只见老父亲缓慢地将手探向饺子,捏起盘中的一个饺子,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上衣口袋。

生1:我最初只描写了探—捏—放三个动作,按照老师的提示,我又将整个动作做了更细致地一个分解,将拿起饺子的动作分解成了合—捏,放饺子的动作放慢为缩—拨—放,我觉得这样一分解,老父亲年迈的形象,珍视饺子就像珍爱儿子一样的形象一下就鲜活了。

(全场掌声)

师:是啊,我也觉得像特写镜头一样,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呢!

【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生2:修改后:只见他身子微微向左倾着,艰难地抬起手臂,一点一点地探向饺子,他张开手指,小心翼翼地捏起一只饺子,慢慢缩回来,又用左手的两个手指缓缓拉开口袋,将饺子放进去。

修改前:他缓慢地探出了他本就有失灵活的手,轻轻地捏起了盘子中剩下的饺子,又缓慢地将其放进了上衣的口袋。

生2:我修改的幅度比较大,将探—捏—放分解成了倾—抬—探—张—捏—缩—拉—放这一系列动作,我觉得分解后,不单单知道老父亲做了什么事,而且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都传达了。

师:通过他的文字,你们知道老父亲为什么这样做了吗?

众:因为他对儿子的爱。

生3:因为他的年迈,因为他行动不便。

师:就像恩格斯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而你把怎么做呈现得如此生动传神。为你点个赞!

(四)技法三 夸张变形

1.下水文示例

师:如果说精准摹状是对人物动作精准塑形的过程,那么分解放慢则是从形准到神传的过程,而要让人物气韵生动,我们还可以强化人物动作中的某个点,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等,使这个动作更加突出、立体,从而表现人物的个性神韵。

【投影展示:第三步,夸张变形】

师:今年春节,我陪外婆到开县老家。在那座因三峡工程水淹而整体搬迁的城市里,外婆的言与行,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作故土,什么叫作“根”!

(日记:)外婆轻轻走着,缓缓地行着,是怕惊扰了那悠长幽深的梦?把手浸入江中,慢慢地搅动着,搅出了日历的褶皱,却搅不动岁月的浓酽。临别时,她一寸一寸地往后退,一分一分地往后挪。这一退一挪间,似经千里,历万年。眼睛定格在江面,是想把那云盖水遮望穿?突然,外婆幽幽地一声叹息:“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这一声叹息,使夕阳倏然而隐,天地苍茫。

【教师朗读下水文】

【投影展示:外婆轻轻走着,缓缓地行着,是怕惊扰了那悠长幽深的梦?把手浸入江中,慢慢地搅动着,搅出了日历的褶皱,却搅不动岁月的浓酽。临别时,她一寸一寸地往后退,一分一分地往后挪。这一退一挪间,似经千里,历万年。眼睛定格在江面,是想把那云盖水遮望穿?突然,外婆幽幽地一声叹息:“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这一声叹息,使夕阳倏然而隐,天地苍茫。(摘自陈馨日记)】

2.技法操作

师:看似简单,实则韵味深长;看似平常,却深沉有张力。视频中老父亲打包饺子的动作也是如此,请抓住老父亲动作中最有神韵的那个点,夸张变形,写下最意气骏爽的文字。

【投影展示,文段第三改。对老父亲“打包”饺子的动作,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从而表现人物的个性神韵。】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们最后修改后的文字吧。

【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生1:突然,他探出了一只手,颤颤巍巍地伸向那盘饺子,用三根手指轻轻捏起一个,缓缓地往回缩,另一只手拨开上衣口袋,将饺子慢慢地放进去,再用手满满地捂着,仿佛里面装的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师:质朴但深沉,你笔下的老父亲感人至深。

生2:老父亲木讷地坐着,突然,他像发现了珍宝一般,艰难地抬起手臂,迟缓但执着地探向了那盘饺子,伸出三根手指,微微合拢,轻轻地捏起其中一个,缓缓地缩回来,仿佛他捏起的不是饺子,而是薄如蝉翼的一羽翅膀,滴落人间的一滴甘露,一点一点,一寸一寸,轻轻地藏进了他的衣袋。

(全场掌声)

师:细腻的文笔,让我们沉浸其中。薄如蝉翼、轻如水滴、点滴方寸间,却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深沉而厚重的父爱。老舍先生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今天你也让我们记住了你的精彩。

三、课堂总结

师:“文章不厌百回改,璞玉雕琢方器成”,今天,我们从动作描写入手,通过精准摹状—分解放慢—夸张变形这三步,层层推进,不断雕琢文字,传达神韵,书写精神。

英国诗人蒲柏有这样一句话:“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

这,是一个写作者的信仰。

而我们,如若也能唤醒自己的内心,感知生命的鲜活,赋予文字以灵性,亦能从笔端流淌出生命的神韵!

【投影展示: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蒲柏】

【获奖课例之执教感言】

生长的力量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如此,语文课堂亦是如此,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生长的“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这正是学生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

唤醒种子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应该是强加于人的绳索,而应该是一种唤醒的艺术。所谓“唤醒”,就是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启悟思考,激发冲动。当视频中失智老父亲的举动打动学生的那一刻,学生写作的欲望被激发,课堂生长的种子悄然植根入土,只等春风化雨。经典熟悉的课例刺激着种子的萌发,学生在零障碍的感知中尝试着破土与抽芽。叶圣陶先生说:“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敢于示范,也许应该是语文教师当有的气魄,当我将自己的下水文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前时,生长的力量也震撼了我,他们努力向上,尽情生长,抽出的新芽翠绿而有生机。教育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唤醒,而他们的苏醒,又何尝不是对我的另一种催发?

逐节拔生

一堂作文课,四次练笔,三次修改,回避泛华、粗糙的浮光掠影,回归具体而微、逐层推进的方法指导,通过精准摹状—分解放慢—夸张变形这三步层层推进,雕琢文字,传达神韵。我希翼在三步的指导中,让学生步步提升,逐节生长。不让写作起于冲动,止于启悟,而有了一步一个脚印,抽节发芽的痕迹。作文课堂的生长本就该如此,既有仰望蓝天的梦想,又有脚踏实地的厚实。学生在反复的雕琢中自我审视,又欣赏别人,写作的激情一直在路上!

情智蓝天

“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这是写作者的信仰,也是我对这堂作文课至高的追求。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遣词造句,语修罗文,不仅教给方法,启悟智慧,更是情智的萌发、倾泻与奔涌。一个词能长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文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作文的教学就是情智生长的天地,她植根于工具语文的沃土,但大树的理想是蓝天。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的作文课堂才是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样的课堂才是既见老师,也见学生,更见生命!

从植根破土,到心向蓝天,生长,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