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新课堂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精神将贯穿一生,永不枯竭。这是我第一次采用典型的“四环两型”模式进行的尝试课。“‘四环两型’问题导学式魅力课堂”在各班开始扎根。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是后面环节的有效保障。......
2023-07-31
政治组 李 红
高中政治是一门表面枯燥单调,内涵却极其丰富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巧设问题,从而以“导”为主线,在“独思、互学和展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激活课堂,是政治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依据我校魅力课堂“独思、互学、展学”的总体模式,结合政治学科实际,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基于生活进行导学,问题驱动进行互学,基于疑难点进行展学”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现结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多面生活我思考”——基于生活构建情境,进行导学
导学是要给学生一个方向,如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课堂有十分清晰的主线,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政治课的实际,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即一定的导学策略去实施。在上《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时,我基于生活中“高中生勇斗歹徒错失高考”的实例创设了以下导学情境及问题:
生活情境:2014年5月31日,在宜春市区至袁州区金瑞镇的一辆公交中巴车上,一名歹徒将5名乘客砍伤,当歹徒继续举刀要伤及更多乘客时,高三男生柳艳兵不顾自身被砍剧痛,上前夺下歹徒手中的刀。事发后,他与另一名同学易政勇被送往医院救治,两人因伤情严重,无法参加6月7日的高考。
【思维导航1】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与价值观?
【思维导航2】柳艳兵及易政勇两位同学为救人而错过高考,你认为值不值?为什么?
生活情境:柳艳兵、易政勇的见义勇为精神值得广泛称赞,而他们却因此耽误了高考,这无疑是一件憾事。为了让好少年不再流血又流泪,有人提出能否通过保送这条渠道,帮助他实现这一人生愿望。
【思维导航3】你赞同通过保送帮助易政勇和柳艳兵圆大学梦吗?请说明理由。
生活情境:易政勇和柳艳兵两位考生错过高考,先后陆续有包括清华大学、澳门大学在内的13所高校发出了希望招收柳艳兵、易政勇的意向。最终他们通过参加单独组织的考试,分别选择了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就读。
【思维导航4】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清华大学、澳门大学等名校,还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生活情境: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从8月1日开始公开征求意见,新增了热心志愿服务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内容被删除,引发社会热议。
【思维导航5】面对凶恶的歹徒,面对未知的结果,你会做何选择?
【思维导航6】对于新守则上提出要学生学会自护、懂求救,而去掉了见义勇为等要求,你赞成吗?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思维导航7】通过上述实例说明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导向作用?
以上导学情境和问题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实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学习化,学习内容思想化。
实施策略:导学的核心在于“导”,“导”贵在有方。导学内容:一方面“引导”:要求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中引导学生思维,课后引导学生反思。对于课中的“导”,需要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融于生活情景,形成问题链且问题层层推进,从感性到理性,从思维到情感逐渐升华。通过分批呈现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自求有得,从生活实践中思考和提炼知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在导学中既要适时启发,指点迷津,同时又要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控;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生活。
二、“多维问题我解决”——基于任务创设问题,进行互学
互学是要给学生一份助力,大家的智慧如催化剂启迪彼此思考,生成新知。互学的核心在于“合作”。互学内容:根据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在导学时设置多维问题,多维问题,强调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直线的提问,而是基于学习任务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指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触动学生已知经验,有效进行思维训练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的问题设置。通过多维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动态的问题生成与探究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如上面导学中的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与价值观”是浅层次的基础性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对于后面的深层次问题虽然有主观色彩但需要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如在导学中设置的“【思维导航3】你赞同通过保送帮助易政勇和柳艳兵圆大学梦吗?请说明理由。”“【思维导航6】对于新守则上提出要学生学会自护、懂求救,而去掉了见义勇为等要求,你赞成吗?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需要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对社会伦理公平问题的深层思考,无痕中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思维导航6】的问题提出更有利于学生对法律与规则的认可、崇尚与遵从,增加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通过探究才能更好解决。此外,互学的内容除了老师在导学中设置的具有思维品质的问题,互学还要解决学生在自学教材的过程中,同学间对某个问题认识的分歧,或者对某个结论的疑问。
实施策略:基于教师预计多维的问题,第一阶段:自学教材,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看、去读、去思、去悟,储备知识,解决基础性问题并找出难点和疑点。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时间去质疑、去释疑、去讨论、去检查、去修正,解决深层次问题,并促使学生在质疑与释疑中更深入地研究教材。
三、“多元思想我明辨”——基于疑难点,进行展学
展学是要给学生一个舞台。课堂展学是最具特色、最富活力的核心环节。展学环节是学生互相分享、碰撞、提升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发表观点、呈现自身的舞台,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防止过于追求展示形式,使课堂成为“秀”场。需要对展示内容、展示方式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控。
实施策略。首先,精选展示内容:高中政治课就本质而言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所以,通常我所选择的展学内容,一是知识层面的:自学、互学中知识上的疑点和难点,以加深印象。二是情感层面的:思维、道德上的价值冲突和对抗。其次,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对于知识层面的:“【思维导航7】通过上述实例说明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导向作用?”选择小展示的方式,即在自己的座位完成。对于认识上的分歧、道德上的价值冲突和对抗:“【思维导航3】你赞同通过保送帮助易政勇和柳艳兵圆大学梦吗?这对于其他考生公平吗?请说明理由。”选择大展示的方式,可以在台前以演讲、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展示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给出明确的展示导向信息,让学生明确展示规则,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质疑、辨析、总结、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发展。
我校“魅力课堂”是基于教师主导下的“独思—互学—展学”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学习的革命,对教师而言也是思想的洗礼,能力的检验,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会学之有效。
有关天高地阔,凤举鸾翔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文章
学生在新课堂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精神将贯穿一生,永不枯竭。这是我第一次采用典型的“四环两型”模式进行的尝试课。“‘四环两型’问题导学式魅力课堂”在各班开始扎根。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是后面环节的有效保障。......
2023-07-31
以上我主要讨论了欧体的一些笔法问题,下面我想对《九成宫》的结构作一点分析。把握一种书体的结构,一方面要注意其宏观的轮廓,一方面要注意其内部的造型关系。从点画之间的造型关系看,欧体的结构可谓左收右放、置向多变。我们在临摹欧体的时候,要尽量把笔画写灵活,把结构写准确。......
2023-09-18
在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主要是作为文化研究兴起所连带出来的话题,作为一种对当代图像时代、视觉爆炸等文化状况的分析,大致属于文艺学界、文化研究界或美学界生发出的议题。而如果我们考察视觉文化研究在英语学界的兴起,会发现与中国不同,视觉文化的概念与议题根本上产生于艺术史或美术史的学科发展。这方面类似于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艺术史学界的争论也源自相似的学科焦虑。......
2023-09-18
下面谈谈跟数字媒体相关的研究怎么做。而这会对你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研究产生影响。第一类叫实证主义的研究,既包括量化的研究,也包括质化的研究。诠释、阐释的研究跟实证主义研究区别在哪呢?下面是有关数字媒体的研究实例,这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研究,是关于美剧在中国的研究,是我跟另一位老师的合作成果。另外还有,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美国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这是关于意见的调查。......
2023-09-18
在工业文明时期,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传播和大规模销售的商业主导模式将经济价值放在首位,三者深刻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发展更替,在设计领域形成设计背景下的设计新思考。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两大发展特征具有明确、不同主导的价值取向,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2023-09-18
在以上分析之后,本文希望对当下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状况做一评析。以上是对当下国内视觉文化研究基本状况的一个极简概述。在我看来,这种状况亟待发展和提高,谈“中国学派的视觉文化研究”为时尚早[41]。考察一下国内各大学设立的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基本是以单一学科为主,少有多学科教授的杂融[44]。国内视觉文化研究在理论资源的使用上需要进一步融通二者。最后的问题也许是文化研究的取向削弱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丰富性。......
2023-09-18
罗生门现象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真相?只不过在《罗生门》当中,电影并没有提供最后的判决。《罗生门》这个故事对我这堂课要讲的内容有很贴切的寓意。由于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抱持相异的哲学理念,或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使他们处理这个课题的方式大异其趣,也每每得出不一样的心得,那不正是《罗生门》现象吗?在《罗生门》里,观众对剧中人的背景一无所知,对于他们所说的话是否可信无从判断,只有从字面上来观其言。......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