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的母亲》导学设计效果-凤鸣山中学探索核心素养课程改革

《我的母亲》导学设计效果-凤鸣山中学探索核心素养课程改革

【摘要】:语文组冉静学习目标1.深入领会叙事性文体的特征,学会于事件中、细微处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的影响。——彭红《好人胡适》引入材料:胡适的《先母行述》和《奔丧到家》中的语句。进一步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情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达株检测我的母亲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语文组 冉 静

学习目标

1.深入领会叙事性文体的特征,学会于事件中、细微处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能够结合不同的社会背景理解人物,基于核心素养的内容,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对母亲的处世原则、教子方式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的影响。

3.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分享并提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母爱感悟,培养爱母、敬母的情感

重点难点

目标2。

学习探究

问题1:请你从文本中找出作者对母亲的不同称呼,为什么同一母亲会有这样不同的称呼?

【设计理由】直入主题:课堂一开始,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快速地融入文本,进入作者心灵,直接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在品读词句中深化自己的感受、深刻领会文章主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

【使用说明】文中对母亲的称呼有:恩师、慈母、严父、严师;找到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段落(第4、13两段)并朗读,细细品读关键词句,如:第4段中的“恩”和第13段中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都”等词句,从中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并理解文章主旨:感激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和极大极深的影响。

问题2:母亲对胡适的“做人的训练”有许多独特之处,对此你如何看待?

【设计理由】促进生成:这一教学问题的设计,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促进课堂的生成。

【使用说明】从第4段中的“训练”一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第5—7段。

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能会生发出一些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谈到“我能够理解胡适母亲的教子方法,我从中感受到母亲对胡适的期望和慈爱”;也可能谈到“如果我母亲也这样教育我,我一定受不了,胡适怎么会忍受得了呢”;还可能谈到“母亲每天唠叨,我会嫌她烦,不理她”等一些因为学生不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个性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寻胡适的心理,在讨论和品读关键词句中感受母亲对胡适的教之严中深藏着爱之慈,深藏着母亲对胡适的期望。也正因为母亲这种独特的“做人训练”,使胡适一步步朝着“完全的人”发展。

问题3:母亲对待他人和对待胡适的态度是不同的,胡适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设计理由】文本细读:本设计重视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微处品读文章,在咬文嚼字、反复涵咏的过程中交流感情、碰撞思想,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的味道在于“细读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涵咏的过程中碰撞情感的火花。

【使用说明】从第13段中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第8—12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微处,找到母亲与其他人相处时胡适的所见、所感:母亲如何对待我的败子大哥,如何对待我的两个极难相处的嫂子,又是如何面对浪人五叔。在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中感受母亲的宽容、仁慈、温和的性格,同时引导学生找到体现胡适当时的心理的句子,如第8段中“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第9段中“我渐渐明白……”、第10段中“我总听见前堂……我开了房门……”,从中深入体会胡适当时的心理,感受母亲对胡适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引入材料:梁实秋《怀念胡适先生》、彭红《好人胡适》,具体感受母亲对胡适极大极深的影响。

胡先生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人、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梁实秋《怀念胡适先生》

胡适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仔细想想,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60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胡适的性格,与这一性格生存的60年环境放在一起,才会使人发现,也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彭红《好人胡适》

引入材料:胡适的《先母行述》和《奔丧到家》中的语句。进一步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先母行述》

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

——胡适《奔丧到家》

问题4:仿写课文最后一段中:“如果……,如果……,如果……”的句式,抓住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叙说母亲对你的影响……

【设计理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推动学生情感的涌动,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感和美感。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模仿课文中基本句型、句式、常用句群做写话训练,就是为了建立完整的句子概念,了解句与句的结构关系,扎扎实实地打好用词造句的基本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要给学生创造各种生活的机会,积累各种写作素材,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材料,习作时才能“我手写我感、我手写我思”,才能收放自如、各抒己见,使自己的文章变得异彩纷呈。

【使用说明】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感受母亲对作者做人方面的深远影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通过这些平淡质朴的文字强烈地涌现出来,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在给学生评析语言美之时,以此句作为例句,给学生分析这种写法的妙用,待学生了解这种句式之后再要求其进行仿写。

【总体说明】

问题1,指向目标1。面向全篇,解决教学中“整体把握”环节学生易出现的盲点问题。

问题2、3,指向目标2。从全篇中抽取典型材料,解决教学中重文本内容、轻表达形式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问题4,指向目标3。课堂让学生自读、互评、展评,再通过仿写,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

达株检测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有删改)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

【设计理由】这个练习设计指向目标1和目标3,在延伸拓展中,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大文豪,主旨相同:都表达对母亲充满感激和怀念之情;内容相同:都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写法相同:都采用细节描写,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语言风格相同:平淡朴实而又饱含感情。让学生从文本中、从语言文字中去寻找感悟。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母亲平凡之中的伟大。在巩固和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为写人一类的文章奠定基础。

【使用说明】问题4的学习结束后,教师进行学习小结,再进入迁移练习环节。学生自主练习,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