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马克思也谈到过意识形态问题。这里涉及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后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每每被重合阐释,时而又分立开来。假如认同意识形态最终可与“上层建筑”并提。但这并不意味包括哲学和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批判无足轻重。唯其如此,意识形态将不复是云里雾里的高谈阔论,而将成为革命实践的直接组成部分。......
2023-07-31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几经复兴,是各式先锋理论最为流行的灵感来源之一。阿尔都塞通常不被归入后来假道美国走红全球、几成“后现代”同义语的“法国理论”(French Theory)的代表人物之列,但是他可以说是“法国理论”的隐身导师。他视意识形态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无意识先天客观结构,反对人道主义,标榜科学,这与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基本立场背道而驰。早在1965年出版的文集《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就有相关意识形态的大量描述。这些描述秉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格局,几无例外是负面的。《保卫马克思》有一篇提纲挈领的序言,是收入此书的1961年至1965年间八篇文章的一个概括。其中阿尔都塞就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对举,认为马克思的著作本身就是科学,但是在过去,却被当作一般的意识形态了。
这里涉及所谓的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据阿尔都塞观之,以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马克思经历了一个“认识论断裂”,在这之前是意识形态旧哲学阶段,在这之后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阶段。阿尔都塞进而建议将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巴黎手稿之间的所有作品,叫作青年马克思时期著作。而在完成科学转向之后,马克思的著作又可以进一步两分,其一是从1845年到1857年前后开始撰写《资本论》初稿,可以称为成长时期;其二是1857年之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所有著作,一概叫作成熟时期的著作。而横亘在前期意识形态阶段和后期科学阶段当中的1845年,则是被阿尔都塞称为“断裂时期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这个分野来看,意识形态的形象是灰头土脸的,它是科学的对立面,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形而上学,即旧哲学。更具体说,它很大程度上就是迄今在中国大放异彩的德国古典哲学。这个判断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如该书第一章开篇就说:“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1]这里的“意识形态家”指的就是彼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它的特点是夸夸其谈,“流连”纯思想批判,绕开反对资产阶级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此种颠倒意识与存在的哲学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认为成熟期的马克思主张结构因果性和多元决定论,是反经验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反人道主义的。如是来看,高扬人道主义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据阿尔都塞所见也不过是见证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黎明前的黑暗,不仅如此,而且是离即将升起的太阳最远的著作。换言之,它是用费尔巴哈的假唯物主义,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颠倒”了过来。所以不奇怪,阿尔都塞同样是把意识形态看作了德国哲学的特有遗产:
严格地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无可比拟地是最受意识形态压迫的世界,也就是离历史实际最远的世界,是欧洲各意识形态世界中受神秘主义和异化影响最深的世界。马克思就在这一世界中诞生,并开始思想。马克思的开端的偶然性在于,他诞生时被包裹在一块巨大的意识形态的襁褓之中,而他成功地从这块沉重的襁褓中解脱了出来。[2]
阿尔都塞援引马克思后期著作中的看法,指出之所以这块意识形态襁褓是独独德国所有,相反法国和英国却不曾拥有,是因为德国历史上经济和政治落后,相应社会阶级状况也一样停滞不前。这导致在18和19世纪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给德国深深打上软弱印记,迫使德国知识分子首先思考其受奴役的直接原因,特别是思考宗教方面的原因。所有这一切造促使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飞速发展,知识分子以哲学思考代替了他们的状态、问题、希望,乃至“活动”。一如马克思所言,法国人有政治头脑,英国人有经济头脑,而德国人则有理论头脑。故同德国的历史不发达相对应,德国的意识形态是过分发达了。只可惜那是异化的意识形态,同其反映的真实问题和真实对象相去甚远。简言之,意识形态说它是什么都行,但它绝不是社会存在在思想领域的真实反映。
阿尔都塞认为他是秉承了马克思的传统:认为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同时视上层建筑的研究为一独立自足的理论探索领域。由此他是来解决这个传统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马克思著述中意识形态理论的缺失。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流行看法之一是如恩格斯《致弗·梅林》中所言,它是一种虚假的意识,是由所谓的思想家偷偷塞给劳动阶级的,总而言之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但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定义并不承认意识形态仅仅是阴谋权力集团的产物,相反认为意识形态无处不在,它包含了对现实的一切表征,涵盖了所有的社会制度和机构。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总体语境之中。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文章
《资本论》中马克思也谈到过意识形态问题。这里涉及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后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每每被重合阐释,时而又分立开来。假如认同意识形态最终可与“上层建筑”并提。但这并不意味包括哲学和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批判无足轻重。唯其如此,意识形态将不复是云里雾里的高谈阔论,而将成为革命实践的直接组成部分。......
2023-07-31
正因如此,阿尔都塞表示认可“人类天生是意识形态动物”这个说法,重申了意识形态的非历史性。对此阿尔都塞表示同意,但是他坚持意识形态总体上没有历史。理由是意识形态关注一切社会中最难理解和解释的东西,那就是社会本身的意识。对此阿尔都塞予以否认,指出意识形态的出现远较阶级斗争要早。经过斯图亚特·霍尔的大力引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近年文化研究的发展影响极大。......
2023-07-31
事实上卢卡奇对于哲学和艺术这样与社会现实,至少与社会斗争保持相对超脱关系的意识形态形式,给予了大量专门阐述。《审美特性》作为卢卡奇半个世纪美学耕耘的一个总结,很大程度上,同样是建立在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辩证思考上面。回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既然可以通过对具体理论和实践的肯定来支配社会存在,那么它的具体社会职能该如何认知?卢卡奇认为对意识形态的这两种态度,也是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区别。......
2023-07-3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英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T.J.克拉克在《本雅明应该读过马克思吗?》[50]一文中,对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有深入分析。他着重谈了本雅明对马克思的误读或者说与马克思的分歧。克拉克指出,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如果一再重复刻画、强调一个左翼的本雅明,那么就太老生常谈了。因此克拉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和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代表逻辑的共同点,在于商品交换的逻辑。这是本雅明生前未必意识到的。......
2023-07-31
阿尔都塞指出,布莱希特试图让戏剧演员有意凸显舞台表演的虚假性,不再局限于戏剧角色的意识形态范畴。他指出,布莱希特借助对传统戏剧的内部“移置”,让观众面对令人大失所望的场景。阿尔都塞指出,要正确理解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改革,需要清除掉他关于观众意识的两个错误公式。其一是布莱希特对观众主体意识的过分夸大。......
2023-07-3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文化史”批判的篇幅不多,但唯其如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文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多被理论界转述。一种是“文化史家”的读法,从中读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同样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有一处提到了“文化史”,可以和上文的“文化史家”互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上文中“所谓的文化史”,指的主要是同时代德国的文化史学和人类学。......
2023-07-31
但即便到今天,似乎仍存在许多“反犹主义”的变体,如“恐怖主义”“种族主义”“霸权主义”,不一而足。阿多诺将“反犹主义”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变体进行抨击,其实也反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亘古问题,即对外来身份的恒久偏见和拒绝。阿多诺指出了“反犹主义”的两重根源:一方面“反犹主义”的社会根源来自启蒙理性;另一方面他借用了弗洛伊德的“非家异感”,剖析出“反犹主义”的内在心理机制。......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