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葛兰西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葛兰西的重要贡献

【摘要】:1926年被法西斯政府逮捕,次年被判二十年徒刑。因健康状态每况愈下,葛兰西独居一室,这使他有条件广泛阅读,写就大量笔记和书简。1937年因健康极度恶化,始得获保释就医,同年葛兰西去世,葬于罗马的新教墓地。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间葛兰西不但常常为疾病所困,而且写作不能引起监狱当局的注意。葛兰西强调文学本身不能产生文学,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的一个小职员家庭,幼年父亲入狱,不得不四处打工,身体状况也自小不佳。1911年至1914年安东尼奥·葛兰西获奖学金在都灵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积极投身革命,1913年他参加意大利社会党,1921年1月和陶里亚蒂一起创建意大利共产党,1924年任该党总书记。1926年被法西斯政府逮捕,次年被判二十年徒刑。因健康状态每况愈下,葛兰西独居一室,这使他有条件广泛阅读,写就大量笔记和书简。1932年他被列入意大利与苏联政治犯交换计划名单,然计划未果。1937年因健康极度恶化,始得获保释就医,同年葛兰西去世,葬于罗马新教墓地。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在狱中他写了篇幅达到3000余页的34本笔记,被他的妻妹取出寄往莫斯科,成为今人看到的葛兰西《狱中书简》和《狱中札记》两卷的大部分内容。这些著述大都是他在十一年铁窗生涯中撰成,书中对意大利的历史民族主义进行反思,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进行新的思考。其间葛兰西不但常常为疾病所困,而且写作不能引起监狱当局的注意。这使他的文字,被公认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对此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指出,一般理论作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家大都在大学里谋有职位,具有优越的知识分子背景。但是葛兰西不同,就算葛兰西自视为知识分子,一个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的理论观点却是直接源出于他的政治经验和他饱受无度的政治压迫。对于葛兰西来说,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种科学,亦不仅仅是解释世界的方法,而首先是一种为工人阶级谋求解放的政治理论。

葛兰西的笔记涉及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美学等等诸多文化领域。哲学上他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都统一在内的“实践哲学”,认为它以人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为考察对象,既避免了唯我论,又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因为承认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承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和规律性。为此他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的辩证法,反对“唯物辩证法”的命题,认为这是布哈林对马克思的曲解,是庸俗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翻版。葛兰西强调说,实践哲学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特定的文化思潮。但是对实践的研究为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所忽视,诚如普列汉诺夫《基本问题》一文中所提及的,正统派实质上是与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来一股特别的文化思潮即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一脉相通的。正统派不由自主反意识形态、反宗教先验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为百试不爽的武器。但是实践哲学反其道行之:

实践哲学的前提是以下这一切国家的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德国哲学和法国大革命,加尔文教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世俗的自由主义以及植根于整个现代生活观的历史主义。实践哲学则是以上整个精神和道德改革运动得以圆满成功的顶点,成为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对立中的辩证法。[1]

这当中的历史主义意识,是再清楚不过的。在葛兰西看来,实践哲学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集团的观念,这个集团被剥夺了历史首创精神,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不足以掌握国家,实现对整个社会的领导权。但是这一新的、独立的、独创的理论,必将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在建立国家、确立主导文化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显露出来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简言之,它就是无产阶级文化霸权或者说领导权的基础模态。

葛兰西强调文学本身不能产生文学,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他留下大量文学和艺术批评与随笔,认为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属于历史的范畴,是从社会实践出发的历史事实。因此葛兰西强调文学艺术同社会生活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出文艺作为反映一个特定社会之精神生活的上层建筑,代表了一个民族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本着这一认识,多次比较过本国两位同胞桑克蒂斯和克罗齐的文学和艺术批评,认为桑克蒂斯的批评是战斗的批评,因为它反映时代的冲突,同社会中的文化斗争紧密联系,故而是体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反之克罗齐的批评脱离社会生活鼓吹纯艺术性,是冷冰冰的美学批评。所以这两位批评家可以表现同一社会和历史因素,但其中一人当得上艺术家的称号,另一人则是画匠而已。总之,“实践哲学具有的文学批评的典范,是戴·桑克蒂斯提出来的,而不是柯罗齐或任何其他人(卡尔杜奇更说不上)。这个批评应当和甚至具有讽刺形式的一切偏颇的热情融合一致为争取新文化而斗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