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列宁移居圣彼得堡,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核心人物。流放结束后列宁出走西欧,发表大量著述,奠定党内杰出理论家地位。逐次形成的列宁主义,成为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的基石。晚年列宁劳累成疾,患脑溢血,病因固然与1918年8月在工厂演讲后遭遇枪击直接相关,但无分巨细事必躬亲,每天工作14至16小时,亦极大损害了他的健康。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停止一切政治活动。次年1月21日,列宁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3岁。......
2023-07-31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的一个小职员家庭,幼年父亲入狱,不得不四处打工,身体状况也自小不佳。1911年至1914年安东尼奥·葛兰西获奖学金在都灵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积极投身革命,1913年他参加意大利社会党,1921年1月和陶里亚蒂一起创建意大利共产党,1924年任该党总书记。1926年被法西斯政府逮捕,次年被判二十年徒刑。因健康状态每况愈下,葛兰西独居一室,这使他有条件广泛阅读,写就大量笔记和书简。1932年他被列入意大利与苏联的政治犯交换计划名单,然计划未果。1937年因健康极度恶化,始得获保释就医,同年葛兰西去世,葬于罗马的新教墓地。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在狱中他写了篇幅达到3000余页的34本笔记,被他的妻妹取出寄往莫斯科,成为今人看到的葛兰西《狱中书简》和《狱中札记》两卷的大部分内容。这些著述大都是他在十一年铁窗生涯中撰成,书中对意大利的历史和民族主义进行反思,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进行新的思考。其间葛兰西不但常常为疾病所困,而且写作不能引起监狱当局的注意。这使他的文字,被公认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对此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指出,一般理论作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家大都在大学里谋有职位,具有优越的知识分子背景。但是葛兰西不同,就算葛兰西自视为知识分子,一个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的理论观点却是直接源出于他的政治经验和他饱受无度的政治压迫。对于葛兰西来说,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种科学,亦不仅仅是解释世界的方法,而首先是一种为工人阶级谋求解放的政治理论。
葛兰西的笔记涉及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和美学等等诸多文化领域。哲学上他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都统一在内的“实践哲学”,认为它以人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为考察对象,既避免了唯我论,又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因为承认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承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和规律性。为此他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的辩证法,反对“唯物辩证法”的命题,认为这是布哈林对马克思的曲解,是庸俗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翻版。葛兰西强调说,实践哲学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特定的文化思潮。但是对实践的研究为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所忽视,诚如普列汉诺夫《基本问题》一文中所提及的,正统派实质上是与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来一股特别的文化思潮即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一脉相通的。正统派不由自主反意识形态、反宗教先验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为百试不爽的武器。但是实践哲学反其道行之:
实践哲学的前提是以下这一切国家的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德国哲学和法国大革命,加尔文教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世俗的自由主义以及植根于整个现代生活观的历史主义。实践哲学则是以上整个精神和道德改革运动得以圆满成功的顶点,成为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对立中的辩证法。[1]
这当中的历史主义意识,是再清楚不过的。在葛兰西看来,实践哲学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集团的观念,这个集团被剥夺了历史首创精神,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不足以掌握国家,实现对整个社会的领导权。但是这一新的、独立的、独创的理论,必将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在建立国家、确立主导文化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显露出来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简言之,它就是无产阶级文化霸权或者说领导权的基础模态。
葛兰西强调文学本身不能产生文学,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他留下大量文学和艺术批评与随笔,认为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属于历史的范畴,是从社会实践出发的历史事实。因此葛兰西强调文学艺术同社会生活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出文艺作为反映一个特定社会之精神生活的上层建筑,代表了一个民族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本着这一认识,多次比较过本国两位同胞桑克蒂斯和克罗齐的文学和艺术批评,认为桑克蒂斯的批评是战斗的批评,因为它反映时代的冲突,同社会中的文化斗争紧密联系,故而是体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反之克罗齐的批评脱离社会生活鼓吹纯艺术性,是冷冰冰的美学批评。所以这两位批评家可以表现同一社会和历史因素,但其中一人当得上艺术家的称号,另一人则是画匠而已。总之,“实践哲学具有的文学批评的典范,是戴·桑克蒂斯提出来的,而不是柯罗齐或任何其他人(卡尔杜奇更说不上)。这个批评应当和甚至具有讽刺形式的一切偏颇的热情融合一致为争取新文化而斗争”[2]。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文章
1893年,列宁移居圣彼得堡,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核心人物。流放结束后列宁出走西欧,发表大量著述,奠定党内杰出理论家地位。逐次形成的列宁主义,成为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的基石。晚年列宁劳累成疾,患脑溢血,病因固然与1918年8月在工厂演讲后遭遇枪击直接相关,但无分巨细事必躬亲,每天工作14至16小时,亦极大损害了他的健康。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停止一切政治活动。次年1月21日,列宁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3岁。......
2023-07-3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英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T.J.克拉克在《本雅明应该读过马克思吗?》[50]一文中,对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有深入分析。他着重谈了本雅明对马克思的误读或者说与马克思的分歧。克拉克指出,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如果一再重复刻画、强调一个左翼的本雅明,那么就太老生常谈了。因此克拉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和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代表逻辑的共同点,在于商品交换的逻辑。这是本雅明生前未必意识到的。......
2023-07-31
阿尔都塞指出,布莱希特试图让戏剧演员有意凸显舞台表演的虚假性,不再局限于戏剧角色的意识形态范畴。他指出,布莱希特借助对传统戏剧的内部“移置”,让观众面对令人大失所望的场景。阿尔都塞指出,要正确理解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改革,需要清除掉他关于观众意识的两个错误公式。其一是布莱希特对观众主体意识的过分夸大。......
2023-07-3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文化史”批判的篇幅不多,但唯其如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文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多被理论界转述。一种是“文化史家”的读法,从中读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同样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有一处提到了“文化史”,可以和上文的“文化史家”互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上文中“所谓的文化史”,指的主要是同时代德国的文化史学和人类学。......
2023-07-31
但即便到今天,似乎仍存在许多“反犹主义”的变体,如“恐怖主义”“种族主义”“霸权主义”,不一而足。阿多诺将“反犹主义”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变体进行抨击,其实也反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亘古问题,即对外来身份的恒久偏见和拒绝。阿多诺指出了“反犹主义”的两重根源:一方面“反犹主义”的社会根源来自启蒙理性;另一方面他借用了弗洛伊德的“非家异感”,剖析出“反犹主义”的内在心理机制。......
2023-07-31
这些描述秉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格局,几无例外是负面的。而横亘在前期意识形态阶段和后期科学阶段当中的1845年,则是被阿尔都塞称为“断裂时期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2023-07-31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列宁指出,伯恩斯坦已经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论据来为此政治诉求辩护。如否认以唯物史观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否认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坚决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等。而这一从革命向改良的转向,必然同样导致转向用资产阶级观点来否定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个列宁著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无疑是他文化理论中的一个亮点。......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