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乔治·卢卡奇(1885—1971)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人物之一,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的提出,形成了他极具个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卢卡奇通力标举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其中的人道主义叙述,其重要意义不下于日后客观冷静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也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卢卡奇还被认为是一个列宁主义哲学家,是从意识形态入手,将列宁的革命实践相关思想,打造成了列宁主义哲学。乔治·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投资银行家家庭。父亲被奥匈帝国授予男爵爵位,这个爵位也传给了乔治。卢卡奇中学毕业后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后转攻哲学,于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1909年,又以《戏剧的形式》论文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卢卡奇同德国渊源很深。1906年至1910年他在柏林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其间结识了德国哲学家乔治·西美尔。之后,1913年在海德堡,又结交了马克斯·韦伯和恩斯特·布洛赫。这一时期卢卡奇醉心的是康德主义、黑格尔、狄尔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是《心灵与形式》(1911)和《小说理论》(1920)。
1915年卢卡奇回到布达佩斯。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次年在历时5个月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任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参与主编《共产主义》杂志。1923年出版文集《历史和阶级意识》,该文集高扬主观能动性和人道主义,致力于对商品拜物教等物化现象作深入分析,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轫之作。虽然此书遭共产国际批判,卢卡奇本人也因此离开《共产主义》编辑部,但他对列宁主义的一往情深未有消减。1929年卢卡奇去莫斯科,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有机会研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未及公开的早期著作。1931年侨居柏林,任德国共产党作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933年纳粹执政,卢卡奇再度移居莫斯科,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文学批评》等多种杂志编委。1945年回到布达佩斯,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在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系任教。“匈牙利事件”后他被开除党籍,1967年重新加入匈牙利共产党。
卢卡奇在他命运曲折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文艺论著,这些论著在西方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阐述,其中最主要的有《历史小说》(1947)、《现实主义问题》(1948)、《美学史论丛》(1953)、《理性的毁灭》(1954)、《审美特性》(1963)等。卢卡奇强调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持久影响和先导作用,同时,他又明确指出艺术同哲学相似,因其并不直接影响社会结构,所以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卢卡奇憎恶表现主义和现代派艺术,偏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他提出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创造了一个独特无二的“它自己的世界”,而同日常生活区别开来。现实主义小说的大师诸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最大程度上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展示出时代精神的根本趋势,经常是站到了作者自己意识形态的反面。反之现代派的先锋艺术家们则无一例外是表现晚期资本主义分崩离析世界中被异化个体的主体性,故而是颓废的艺术。他的这一观点不但引发了同布洛赫和布莱希特围绕表现主义的著名论争,同时与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推崇现代派艺术文化工业批判立场,也是判然不同的。加上晚年未完成的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等,卢卡奇著作中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论。他提出的 “总体性”“物化”“阶级意识”等概念,此后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当仁不让的关键词。卢卡奇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维度,反对第二国际阵营中盛行不衰的“科学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经济还原主义”。这一切可以说都早早见于他“阶级意识”的文化阐释中。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也全盘沿用了摩尔根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三分“文化时期”构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切社会形式、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人类的文化也好,文明也好,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在这一最大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一书中对文化和文明在19世纪的趋同倾向有过一个辨析。文化与文明通释,由此可见,文化同样具有浓厚的物质底蕴。......
2023-07-3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文化史”批判的篇幅不多,但唯其如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文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多被理论界转述。一种是“文化史家”的读法,从中读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同样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有一处提到了“文化史”,可以和上文的“文化史家”互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上文中“所谓的文化史”,指的主要是同时代德国的文化史学和人类学。......
2023-07-31
英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T.J.克拉克在《本雅明应该读过马克思吗?》[50]一文中,对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有深入分析。他着重谈了本雅明对马克思的误读或者说与马克思的分歧。克拉克指出,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如果一再重复刻画、强调一个左翼的本雅明,那么就太老生常谈了。因此克拉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和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代表逻辑的共同点,在于商品交换的逻辑。这是本雅明生前未必意识到的。......
2023-07-31
这些描述秉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格局,几无例外是负面的。而横亘在前期意识形态阶段和后期科学阶段当中的1845年,则是被阿尔都塞称为“断裂时期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2023-07-31
总体上看,伯恩斯坦更愿意强调社会主义运动中文化的潜移默化非暴力功用,虽然对于文化本身的分析,还未及提上日程。卢森堡认为,伯恩斯坦鼓吹资本主义无须经历暴力革命,就可以通过经济、道德和文化的渐进提升,通过倡导自由主义,而和平渗入社会主义,但实际上这在阶级社会里是断无可能的。......
2023-07-31
阿尔都塞指出,布莱希特试图让戏剧演员有意凸显舞台表演的虚假性,不再局限于戏剧角色的意识形态范畴。他指出,布莱希特借助对传统戏剧的内部“移置”,让观众面对令人大失所望的场景。阿尔都塞指出,要正确理解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改革,需要清除掉他关于观众意识的两个错误公式。其一是布莱希特对观众主体意识的过分夸大。......
2023-07-31
是以得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这一结论,势所必然。恩格斯1893年在给弗·梅林的信中,有一段著名的话多被人援引,被视为以意识形态为虚假意识的代表性表述: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