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乔治·卢卡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先导力量

乔治·卢卡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先导力量

【摘要】:乔治·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投资银行家家庭。卢卡奇同德国渊源很深。这一时期卢卡奇醉心的是康德主义、黑格尔、狄尔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1933年纳粹执政,卢卡奇再度移居莫斯科,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文学批评》等多种杂志编委。卢卡奇强调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持久影响和先导作用,同时,他又明确指出艺术同哲学相似,因其并不直接影响社会结构,所以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

乔治·卢卡奇(1885—1971)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人物之一,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的提出,形成了他极具个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卢卡奇通力标举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其中的人道主义叙述,其重要意义不下于日后客观冷静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也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卢卡奇还被认为是一个列宁主义哲学家,是从意识形态入手,将列宁的革命实践相关思想,打造成了列宁主义哲学。乔治·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投资银行家家庭。父亲被奥匈帝国授予男爵爵位,这个爵位也传给了乔治。卢卡奇中学毕业后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经济学,后转攻哲学,于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1909年,又以《戏剧的形式》论文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卢卡奇同德国渊源很深。1906年至1910年他在柏林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其间结识了德国哲学家乔治·西美尔。之后,1913年在海德堡,又结交了马克斯·韦伯和恩斯特·布洛赫。这一时期卢卡奇醉心的是康德主义、黑格尔、狄尔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是《心灵与形式》(1911)和《小说理论》(1920)。

1915年卢卡奇回到布达佩斯。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次年在历时5个月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任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参与主编《共产主义》杂志。1923年出版文集《历史和阶级意识》,该文集高扬主观能动性和人道主义,致力于对商品拜物教等物化现象作深入分析,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轫之作。虽然此书遭共产国际批判,卢卡奇本人也因此离开《共产主义》编辑部,但他对列宁主义的一往情深未有消减。1929年卢卡奇去莫斯科,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有机会研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未及公开的早期著作。1931年侨居柏林,任德国共产党作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933年纳粹执政,卢卡奇再度移居莫斯科,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文学批评》等多种杂志编委。1945年回到布达佩斯,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在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系任教。“匈牙利事件”后他被开除党籍,1967年重新加入匈牙利共产党。

卢卡奇在他命运曲折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文艺论著,这些论著在西方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阐述,其中最主要的有《历史小说》(1947)、《现实主义问题》(1948)、《美学史论丛》(1953)、《理性的毁灭》(1954)、《审美特性》(1963)等。卢卡奇强调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持久影响和先导作用,同时,他又明确指出艺术同哲学相似,因其并不直接影响社会结构,所以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卢卡奇憎恶表现主义和现代派艺术,偏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他提出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创造了一个独特无二的“它自己的世界”,而同日常生活区别开来。现实主义小说的大师诸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最大程度上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展示出时代精神的根本趋势,经常是站到了作者自己意识形态的反面。反之现代派的先锋艺术家们则无一例外是表现晚期资本主义分崩离析世界中被异化个体的主体性,故而是颓废的艺术。他的这一观点不但引发了同布洛赫和布莱希特围绕表现主义的著名论争,同时与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推崇现代派艺术文化工业批判立场,也是判然不同的。加上晚年未完成的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等,卢卡奇著作中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论。他提出的 “总体性”“物化”“阶级意识”等概念,此后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当仁不让的关键词。卢卡奇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维度,反对第二国际阵营中盛行不衰的“科学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经济还原主义”。这一切可以说都早早见于他“阶级意识”的文化阐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