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称是新马克思主义或西方新马克思主义。1955年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专设《“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一章,阐述和介绍他认为有别于列宁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解释及其运用,并将这一思潮溯源到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1976年,英国新左派史学家佩里·安德森在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称,在这个改变了的世界上,革命的理论完全起了变化,这变化就产生了今天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广大无边,但终究还是有迹可循。该书开篇就说,马克思主义诞生100多年来,它的历史还有待编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相对复杂,而且时有转变。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不断变形和转变的原因和形式,大部分人还尚未有深入探究。所以:
本书要探讨的有限主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本身并不指明精确的空间或时间。因此,这本小书的目的是要确定这一部分理论著作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并提出其一致的结构关系——换句话说,本书要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存在种种内部分歧和对立,却仍然构成一种具有共同学术传统的理论。[1]
安德森把柯尔施、卢卡奇、本雅明、葛兰西、马尔库塞、阿多诺、萨特、戈德曼、阿尔都塞等人都列在了这个名单之中。当然我们还能在这个名单上加上弗洛姆、威廉斯、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等人的名字。的确,汇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面大旗下面的各路人马委实是太为广大,他们不但理论各异,而且彼此之间的相似点每每只能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原则来作描述。但诚如安德森所言,这一切并不妨碍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特征的学术传统。这清晰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心在从经济和政治转向文化的同时,它的性质也从革命转变为学术。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源起、发展、构成和特点等问题,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故而这个思潮首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学术结构与政治实践相脱离。因此这一批理论家使用的语言愈益带有灰色艰深的专业化色彩,而使理论愈益奥秘化。如他认为卢卡奇的语言烦琐难解,充满学究气;葛兰西则因多年监禁,而养成使人绞尽脑汁的支离破碎深奥文风;本雅明爱用简短而迂回的格言式语言;萨特的语言犹如炼金术士那一套古板又新奇的词汇的迷宫;等等。此外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指针,是在不断摆向当代资产阶级文化。如卢卡奇思想上仍然受到韦伯社会学以及狄尔泰哲学的深刻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集体作品,从1930年代开始充满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概念和论点;等等。作为上述特点的结果,方法问题和文化问题也被愈益突显出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文化转向”。安德森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流派,其代表人物虽然多运用他们各自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问题,作为他们哲学和社会理论的补充和延伸,但是在重新研究、重新发现等等旗号之下,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同时,他们的理论实际上往往也有意无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安德森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不断地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转向哲学,仿佛与马克思这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背道而驰——马克思当年可是不断地从哲学转向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后者作为他思想的中心部分。由此来看,似乎政治转了一个循环。究其原因,安德森认为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群众实践之间的政治统一发生破裂,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偏向当代资产阶级文化。这并不意味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堵塞了社会主义的一切进路,而是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斯大林化,资本主义的活力再次凸显出来,它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也必然反映在它的文化发展方面。安德森的分析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卢卡奇、葛兰西等第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马克思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在现实中不复可能之后,转向文化领域的研究,期望率先在意识形态上效法资产阶级的革命传统,酝酿建立无产阶级领导权的。
可以说,正是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努力,文化的自觉意识开始长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述。它意味着文化不是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机械地为经济基础所反映和支配,甚或就是资产阶级的虚假的意识形态,而是在社会生活调节和资本主义现有秩序维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被充分重视。人们围绕它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还是与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认识论断裂”,也多有争论发生。如列斐伏尔的《美学概论》中高度推崇马克思《手稿》中“劳动创造了美”这个中心命题,以及现实对象处处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阿尔都塞则坚决否定《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文化的领域内,引人注目的当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学和艺术的关注。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首先是批判精神。这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派的主要成就在于哲学、社会政治研究方面,但它在美学方面的业绩也相当引人注目,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布洛赫的艺术乌托邦思想、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其影响都深入渗透到今天西方美学的理论重构,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更被一些人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压抑人性,认为审美以它的感性特征,可以使人在艺术活动中至少得到暂时的解放。其次是总体性。卢卡奇早年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资产阶级科学的地方并不在于它从经济动机上去解释历史,而是在于它有总体性的观念。总体性因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哲学的一个中心,但其中的重心则明显偏离客体向主体倾斜,反映到审美判断上面就体现为鲜明的人道主义主体意识。第三,同追求主体意识极浓的总体性特征相联系,对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关注由社会和历史层面解释向主体的认识和心理层面倾斜。这在法兰克福学派对先锋艺术显示出的浓厚兴趣中,亦表现得相当清楚。形式不复单纯同审美联盟,而被认为是从根本上完成了对艺术作品的社会造型和干预姿态。
【注释】
[1]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页。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英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T.J.克拉克在《本雅明应该读过马克思吗?》[50]一文中,对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有深入分析。他着重谈了本雅明对马克思的误读或者说与马克思的分歧。克拉克指出,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如果一再重复刻画、强调一个左翼的本雅明,那么就太老生常谈了。因此克拉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和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代表逻辑的共同点,在于商品交换的逻辑。这是本雅明生前未必意识到的。......
2023-07-3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文化史”批判的篇幅不多,但唯其如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文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多被理论界转述。一种是“文化史家”的读法,从中读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同样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有一处提到了“文化史”,可以和上文的“文化史家”互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上文中“所谓的文化史”,指的主要是同时代德国的文化史学和人类学。......
2023-07-31
是以得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这一结论,势所必然。恩格斯1893年在给弗·梅林的信中,有一段著名的话多被人援引,被视为以意识形态为虚假意识的代表性表述: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2023-07-31
阿尔都塞指出,布莱希特试图让戏剧演员有意凸显舞台表演的虚假性,不再局限于戏剧角色的意识形态范畴。他指出,布莱希特借助对传统戏剧的内部“移置”,让观众面对令人大失所望的场景。阿尔都塞指出,要正确理解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改革,需要清除掉他关于观众意识的两个错误公式。其一是布莱希特对观众主体意识的过分夸大。......
2023-07-31
这些描述秉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格局,几无例外是负面的。而横亘在前期意识形态阶段和后期科学阶段当中的1845年,则是被阿尔都塞称为“断裂时期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2023-07-31
由此党的出版物问题,被提到了日程上来。对于强调出版物党性有可能压制言论自由的反对意见,列宁的反驳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言论和出版理应享有自由,但是结社同样享有自由。其二是资产阶级的绝对言论自由主张是虚伪的。党性的另一个名称是阶级性。米雅斯尼科夫曾致书俄共(布)中央,并在彼得堡等地党组织内多次发言,呼吁给予包括君主派和无政府主义者在内的一切政治派别以言论和出版自由。......
2023-07-31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的文化思想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融合了德国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1930年代本雅明侨居巴黎。就在边境小镇上,走投无路的本雅明吞下十五颗吗啡制剂,自杀身死。本雅明的文化批评侧重技术主义的客观分析。故今天我们可以说,本雅明当之无愧是语文学家、神学家、作家、翻译家、批评家、史学家,更是诗人和哲学家。......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