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方马克思主义崛起-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崛起-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

【摘要】:但诚如安德森所言,这一切并不妨碍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特征的学术传统。此外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指针,是在不断摆向当代资产阶级文化。具体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而在文化的领域内,引人注目的当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学和艺术的关注。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称是新马克思主义或西方新马克思主义。1955年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专设《“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一章,阐述和介绍他认为有别于列宁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解释及其运用,并将这一思潮溯源到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1976年,英国新左派史学家佩里·安德森在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称,在这个改变了的世界上,革命的理论完全起了变化,这变化就产生了今天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广大无边,但终究还是有迹可循。该书开篇就说,马克思主义诞生100多年来,它的历史还有待编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相对复杂,而且时有转变。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不断变形和转变的原因和形式,大部分人还尚未有深入探究。所以:

本书要探讨的有限主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本身并不指明精确的空间或时间。因此,这本小书的目的是要确定这一部分理论著作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并提出其一致的结构关系——换句话说,本书要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存在种种内部分歧和对立,却仍然构成一种具有共同学术传统的理论。[1]

安德森把柯尔施、卢卡奇、本雅明葛兰西、马尔库塞、阿多诺萨特、戈德曼、阿尔都塞等人都列在了这个名单之中。当然我们还能在这个名单上加上弗洛姆、威廉斯、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等人的名字。的确,汇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面大旗下面的各路人马委实是太为广大,他们不但理论各异,而且彼此之间的相似点每每只能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原则来作描述。但诚如安德森所言,这一切并不妨碍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特征的学术传统。这清晰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心在从经济政治转向文化的同时,它的性质也从革命转变为学术。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源起、发展、构成和特点等问题,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故而这个思潮首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学术结构与政治实践相脱离。因此这一批理论家使用的语言愈益带有灰色艰深的专业化色彩,而使理论愈益奥秘化。如他认为卢卡奇的语言烦琐难解,充满学究气;葛兰西则因多年监禁,而养成使人绞尽脑汁的支离破碎深奥文风;本雅明爱用简短而迂回的格言式语言;萨特的语言犹如炼金术士那一套古板又新奇的词汇的迷宫;等等。此外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指针,是在不断摆向当代资产阶级文化。如卢卡奇思想上仍然受到韦伯社会学以及狄尔泰哲学的深刻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集体作品,从1930年代开始充满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概念和论点;等等。作为上述特点的结果,方法问题和文化问题也被愈益突显出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文化转向”。安德森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流派,其代表人物虽然多运用他们各自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问题,作为他们哲学和社会理论的补充和延伸,但是在重新研究、重新发现等等旗号之下,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同时,他们的理论实际上往往也有意无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安德森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不断地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转向哲学,仿佛与马克思这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背道而驰——马克思当年可是不断地从哲学转向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后者作为他思想的中心部分。由此来看,似乎政治转了一个循环。究其原因,安德森认为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群众实践之间的政治统一发生破裂,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偏向当代资产阶级文化。这并不意味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堵塞了社会主义的一切进路,而是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斯大林化,资本主义的活力再次凸显出来,它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也必然反映在它的文化发展方面。安德森的分析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卢卡奇、葛兰西等第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马克思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在现实中不复可能之后,转向文化领域的研究,期望率先在意识形态上效法资产阶级的革命传统,酝酿建立无产阶级领导权的。

可以说,正是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努力,文化的自觉意识开始长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述。它意味着文化不是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机械地为经济基础所反映和支配,甚或就是资产阶级的虚假的意识形态,而是在社会生活调节和资本主义现有秩序维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被充分重视。人们围绕它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还是与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认识论断裂”,也多有争论发生。如列斐伏尔的《美学概论》中高度推崇马克思《手稿》中“劳动创造了美”这个中心命题,以及现实对象处处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阿尔都塞则坚决否定《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文化的领域内,引人注目的当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学和艺术的关注。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首先是批判精神。这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派的主要成就在于哲学、社会政治研究方面,但它在美学方面的业绩也相当引人注目,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布洛赫的艺术乌托邦思想、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其影响都深入渗透到今天西方美学的理论重构,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更被一些人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压抑人性,认为审美以它的感性特征,可以使人在艺术活动中至少得到暂时的解放。其次是总体性。卢卡奇早年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资产阶级科学的地方并不在于它从经济动机上去解释历史,而是在于它有总体性的观念。总体性因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哲学的一个中心,但其中的重心则明显偏离客体向主体倾斜,反映到审美判断上面就体现为鲜明的人道主义主体意识。第三,同追求主体意识极浓的总体性特征相联系,对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关注由社会和历史层面解释向主体的认识和心理层面倾斜。这在法兰克福学派对先锋艺术显示出的浓厚兴趣中,亦表现得相当清楚。形式不复单纯同审美联盟,而被认为是从根本上完成了对艺术作品的社会造型和干预姿态。

【注释】

[1]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