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解读文化革命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解读文化革命与共产主义

【摘要】:文化主义的路线势必酝酿一场文化革命,列宁指出,它是彻底合作化的前提所在。列宁晚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辗转病榻上依然念念不忘文化革命的展开,足见列宁最终意识到文化在共产主义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革命由是观之,宗旨就在于文化的普及,不光是提高个人,更是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列宁拒绝无产阶级文化的狂飙突进,呼吁接纳资产阶级文化的既有传统,这里所说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也涉及文化的普及内涵,即一个民族达到的文明程度。更具体说,就是工农阶级的文化教育问题。就此而言,文化再度等值于文明,首先在于扫盲和识字程度的普及。列宁晚年病中口授的一批文献中,1923年1月2日成稿,1月4日刊于《真理报》的《日记摘录》一文,即表示关注前一年出版的《俄国识字状况》一书。他枚举了俄国居民识字状况的一个对比。对比的年份是1897年和1920年,亦即沙俄时代与十月革命三年之后的新俄国时期。相关数据是每1000人中男子的识字人数是318人比409人;妇女的识字人数是131人比223人;总体上是108人比218人。进步无疑是显著的,但是列宁认为不足。故此:

当我们高谈无产阶级文化及其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时,事实提供的数据向我们表明,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果然不出所料,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甚至和沙皇时代(1897年)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这是对那些一直沉湎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幻想之中的人的一个严厉警告和责难。这说明我们还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达到的水平。这也说明,我们现在还要进行多么繁重的工作,才能在我国无产阶级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真正达到稍高的文化水平。[20]

高谈无产阶级文化,这当然又是在讽刺波格丹诺夫等人的马赫主义无产阶级文化独立论。在列宁看来,谈论文化首先在于推广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否则一切文化无从谈起,不但无产阶级文化,甚至资产阶级文化也谈不上。1923年的苏联,用列宁本人的话说,还处在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非做重大努力不可能摆脱现状。但是列宁对前景表示乐观。因为俄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且不说在文化方面,就是在识字方面大多数工人深知自己的巨大不足,愿意任劳任怨改进自己的文化状态。对此列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极大提高教师的地位,使之达到资产阶级社会里前所未有,以后也不可能有的高度。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使其从资产阶级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列宁的以上思想可以与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研究开山之作《识字的用途》,以及再往后的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做一比较。后两者正也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识字运动中,见证了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

1923年1月4日至6日列宁口授的重要文献,由妻子克鲁普斯卡娅5月转交中央委员会,并得到政治局高度重视的《论合作社》,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文化革命”思想。列宁该文的结论是,合作社的发展大体上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必须承认这个事实,那就是无产阶级政权成立之后,对于社会主义的看法整个改变了,以往重心是在政治斗争,在于革命和夺取政权,如今转移到“文化主义”上来了。所谓文化主义,它曾经是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鼓吹普及教育的不切实际的改良主义路线,但是列宁认为今天无产阶级可以借用这一方针,因为排除国际关系不谈,就国内经济关系来看,列宁认为“文化主义”是当时的工作重心。但是这一次文化主义的推广对象不光是工人阶级,还包括农民。文化主义的路线势必酝酿一场文化革命,列宁指出,它是彻底合作化的前提所在。而且它足以驳斥敌人的攻击口实——所谓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但是他们错了,新俄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已经构成今天文化变革和文化革命的先导:

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但是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们是文盲)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说来,都是异常困难的。[21]

文化革命由是观之,它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不是破旧立新,而是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之后的当务之急,甚至,是经济建设的第一要务。列宁晚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辗转病榻上依然念念不忘文化革命的展开,足见列宁最终意识到文化在共产主义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他起草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献》所言,对于一穷二白的俄国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而对于学习欧洲先进文化而言,文化的阶级属性一时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诚如列宁所说:“有人在争论,这属于无产阶级文化,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文化?我不来答复这个问题。但是你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学习读、写和理解读过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22]列宁耿耿于怀的是俄国的国民素质,即国民总体上的文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便后者并非完美无缺,如意大利依然还难以摆脱黑手党的困扰,但总体上看西欧的文化水平要高于俄国,这同样是毫无疑问的。故而:

对那些过多地、过于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我们就不禁要抱这种态度,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错了。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23]

“不禁要抱这种态度”是指列宁本人对迅速提高新俄国文化水平曾经持有的怀疑主义态度,他不敢相信可以将不下于西欧优秀人才的现代精英集中到国家机关里来。但是很显然,列宁认可资产阶级文化与它所替代的以往一切文化模态相较,都是一种伟大的进步。文化革命由是观之,宗旨就在于文化的普及,不光是提高个人,更是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的分野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举足轻重的是文化本身。文化再一次证明,它将是一个漫长的革命。阶级意识可以存在,但是它同样是可以超越的。

列宁的文化思想总的来看,具有强烈的党性和阶级性意识,明确如何应对有所作为,有所不作为,而绝不是非功利无条件的文明甚至革命启蒙。文化的支点因此不仅在于普及性,而且在于实用性。无产阶级文化必须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即便服务于无产阶级专政,也不宜奢望自立门户,同任何一种政治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文化的设想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必然建立在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于无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文化的这一辩证破解,似乎构成了列宁文化思想中的一个悖论。卢卡奇[24]1946年撰写的《列宁与文化问题》一文中,曾经不吝美誉赞美列宁的文化思想。他指出:

对列宁来说,文化享受的可能性是从这一个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必须具有可以接近、可以掌握它的现实基础。从这里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普及性质。所以必须首先创造一切社会和经济基础,创造一切——有时是非常简单的——文化的先决条件,使得劳动群众和文化之间的大门洞开,而这扇大门过去是被堵塞起来的。[25]

1946年依然是卢卡奇同苏联的蜜月时期,所以对列宁和斯大林的一切思想推崇备至。但是卢卡奇这里没有说错,唯物主义、普及教育,这是列宁文化思想的两个鲜明亮点。对此,我们同样可以旗帜鲜明地将其命名为列宁主义。

【注释】

[1]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4]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7—318页。

[5]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6页。

[6]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3页。

[7]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6—667页。

[8]列宁:《关于“出版自由”》,《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

[9]列宁:《关于“出版自由”》,《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5页。

[10]列宁:《关于“出版自由”》,《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7页。

[11]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12]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13]见《列宁选集》第4卷“注释”,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9页。

[14]戈尔布诺夫:《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申强、王平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70页。

[15]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16]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17]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34页。

[18]见郑异凡编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4—115页。

[19]见郑异凡编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20]列宁:《日记摘录(1923年1月2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2—763页。

[21]列宁:《论合作社》,《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4页。

[22]列宁:《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8—729页。

[23]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4页。

[24]卢卡奇曾译作“卢卡契”。

[25]卢卡奇:《列宁与文化问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