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中的外部灌输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中的外部灌输理论

【摘要】: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列宁指出,伯恩斯坦已经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论据来为此政治诉求辩护。如否认以唯物史观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否认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坚决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等。而这一从革命向改良的转向,必然同样导致转向用资产阶级观点来否定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个列宁著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无疑是他文化理论中的一个亮点。

1919年3月2日,列宁莫斯科发起“共产国际”大会,以有别于第二国际的本名“工人国际”。30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左派组织代表出席会议,大会通过《共产国际宣言》和《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第三国际由此宣告诞生。第三国际成立之初,各国支部多为从第二国际各国支部分裂而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号召世界革命。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列宁著作丰厚:《列宁全集》俄文版1941年至1951年出版第1—35卷,1957年后又增补至45卷;《列宁全集》中文版1984年开始发行第1卷,共计60卷,凡2600万字,分为著作卷、书信卷和笔记卷三大部分。

列宁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它的前提是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感觉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早在1894年出版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对此已有明确表达。列宁的早期著述同普列汉诺夫相似,大多为论战文献,特别是针对民粹派领袖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战。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由普列汉诺夫等人发起的劳动解放社,已经传入俄国,米海洛夫斯基等“人民之友”开始走修正主义路线,以逻辑力量和渊博学识两相结合的范式来概括《资本论》。这在社会民主党的立场看来,明显是在说漂亮空话。事实上此书中列宁几乎是言必称普列汉诺夫,显示自己的批判并非一己之见。列宁这样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

他们的基本思想(在摘自马克思著作的上述引文中也已表达得十分明确)是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1]

上文括号中的“摘自马克思著作的上述引文”,指的是该文中列宁引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自“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起始,以下一大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关论述,直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止。[2]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即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比喻,这的确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但是物质的社会关系“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对此列宁的经典定义,可以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这一段话来作代表:

物质这个概念,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在认识论上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3]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样一种反映论的唯物主义阐释,对于其后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和阐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的。

列宁这一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基本立场,影响到他的文化思想,则是表现在他提出工人阶级的思想必受其历史条件和自身因素影响,不可能自身发展出社会主义理论,而必须从外部输入革命意识。这在他1902年至1903年间写成的小册子《怎么办?》中即有明确阐述。《怎么办?》有一个副标题“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迫切问题之一是回击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即主张社会民主党应当从呼吁革命变身为支持社会改良的民主政党。列宁指出,伯恩斯坦已经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论据来为此政治诉求辩护。如否认以唯物史观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否认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坚决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等。而这一从革命向改良的转向,必然同样导致转向用资产阶级观点来否定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有鉴于此,该书致力于辨别无产阶级革命的自觉意识和自发意识之间的关系。按照列宁的说明,工人阶级原始的骚乱是自发的,但是它也是自觉性的一种萌芽状态。进而视之,有计划的罢工本身已是阶级斗争的萌芽,但也只是萌芽而已。因为罢工本身还是工联主义运动,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外来的先进理论加以领导:

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工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4]

列宁这里划分阶级的标准很清楚,这个标准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和物质基础。不光德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本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亦然。列宁强调,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同样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毫不相干,反之它是革命知识分子思想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如“劳动解放社”的例子。知识分子不必深入群众,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反之以往的知识传统,包括哲学、史学经济学在内的一切文化形态,将有可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吐故纳新,凤凰涅槃,培养出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伟大革命导师来。这个列宁著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无疑是他文化理论中的一个亮点。

尚与考茨基处在蜜月时期的列宁,认为他上述思想不是自己的发明,反之考茨基早有论述在先。他大段引用了考茨基刊于《新时代》杂志第20年期(1901—1902)第1册第3期上,言及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新纲领草案时发表的一段话,其中考茨基说道:

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其实,现代的经济科学,也像现代的技术(举例来说)一样,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条件,而无产阶级尽管有极其强烈的愿望,却不能创造出现代的经济科学,也不能创造出现代的技术;这两种东西都是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但科学的代表人物并不是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黑体是卡·考·用的〉;现代社会主义也就是从这一阶层的个别人物的头脑中产生的,他们把这个学说传授给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后者又在条件许可的地方把它灌输到无产阶级斗争中去。可见,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von außen Hineingetragenes)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urwüchsig)产生出来的东西。[5]

列宁认为考茨基说的完全正确又十分重要。由此可见,早期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很大程度上与第二国际主流理论是保持同步的。列宁本人的此一著名的先进文化外部灌输理论,诚如列宁自己交代,它的来源是卡尔·考茨基的类似思想。甚至我们可以发现,阶级意识产生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生产条件这一列宁主义的著名命题,考茨基同样已有论述在前:“无产阶级尽管有极其强烈的愿望,却不能创造出现代的经济科学,也不能创造出现代的技术。”在这里作为上层建筑的科学和作为生产基础的技术,实际上是并为一谈,互作参照印证了。

对于考茨基的上述大段语录,列宁的感受是,既然无产阶级无以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创立自己的意识形态,那么其主导意识形态只有可能是从外部输入,或者是输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输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更无他择。盖因人类从来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意识形态必带上阶级的印记,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或超阶级的意识形态。要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反过来只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化。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即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外部输入,在其最初阶段也还是只能依靠觉醒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如上文述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例子,甚至,列宁本人的例子。以列宁的出身、求学、写作、革命和婚姻的背景来看,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从浸润深厚的资产阶级文化中脱颖而出,与工人阶级少有干系。工人阶级是对象,必须有先进的革命理论和文化理论来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