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物质生产破除旧的生产力桎梏,艺术和科学的物质资料将会进一步丰富,社会财富积累远超过资本主义社会为先决条件,考茨基逐一分析了他所划分的精神生产的三种形式:其一是为了直接满足社会需要而由社会团体进行;其二是由个体企业承担;其三是由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将合二为一。......
2023-07-31
我们发现考茨基的立论实际上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精神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剥削必须被废除,一方面国家接手又不利于精神生产自身的发展。对此考茨基的解答是,在社会必需的精神生产中,就像整个生产一样,可以采取国家和地方双管齐下、共同提供资金的办法,来避免中央政府对精神生活的任何操纵。不仅如此,还可以让自由组合的社团取代资本主义企业,来促进精神领域中的生产,包括发行报纸、收购艺术品、出版书刊、举办科学考察等,由此来体现精神生产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是平心而论,考茨基这一以社团自由组合替代资本主义文化生产企业的构想,理论上既少周全阐释,实践上也未必可行。它充其量相当于日后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合作社水平。按照考茨基的说明,这样做可以免蹈无政府主义的覆辙,盖无政府主义原本是小资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产物,信奉此道的小手工业者习惯于自行其是安排工作,起而反抗资本主义工厂生产的森严纪律和单调乏味。但是一旦进入社会主义,个体自由劳动的土壤不复存在时,自由组合的社团便取而代之。由此来看知识分子这个“新中间阶级”,不过是早期小资产阶级更为自觉的精华部分而已。他们同样渴望自由劳动,反抗机械乏味的纪律束缚。要之,他们的社会理想同样也是小资产阶级的理想,即无政府主义的理想。
耐人寻味的是考茨基认为无政府主义对于精神生产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提出了他文化思想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命题:物质生产追求共产主义,精神生产保留无政府主义。对此他有如下陈述:
在精神生产领域里,对生产的集中领导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简直是荒谬的;在这个领域里,完全可以盛行自由生产,而决不至于变成受价值支配的商品生产或者受大企业支配的资本主义生产。
物质生产上的共产主义,精神生产上的无政府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制度的模式。它是由无产阶级的统治,换句话说,由社会革命按照经济事实的逻辑而发展出来的,不管无产阶级的愿望、意图和理论本来如何。[3]
精神生产不宜随波逐流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不宜交由国家意识形态直接掌控,这是考茨基文化思想中最大的亮点,虽然这个论点的可行性值得怀疑。事实上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这个论点也最多可以解释20世纪上半叶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一类现代主义先锋派艺术运动。对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据法兰克福学派观之,又是攀缘国家意识形态,又是卖身投靠市场的“文化工业”,它的理论镜鉴是苍白无力的。但是不容否认,这个命题有其充分合理的意义,那就是在最大限度上赋予艺术生产以个性的自由发挥。
无政府主义本身不是自足自立的生产方式。考茨基对于上述命题的说明是,现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就其荦荦大端而言,只有两种:其一是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其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现实所在,无须多做解释。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则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以及中央政府对生产的有计划领导为标志,简言之,就是计划经济。比较来看,无政府主义的物质生产充其量只是一个插曲。考茨基对此的解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产生要么走集中生产的计划经济路线,要么接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因为价值规律能够调节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从而防止出现纽扣充斥市场、面包奇缺这类不合理现象。假如抛弃价值规律自行其是,在物质生产上来实现无政府主义理想,只能导致西绪弗斯永不停息推巨石上山这样的徒劳无功的苦力买卖。但是精神生产不同,考茨基指出,精神生产的前提是物质生活有充分保障,唯其如此,能够保证多余产品和劳动力井然有序流向自由创造精神财富的各个部门。除了教育有其特定规律,须有国家社会加以调节,精神生产与国计民生并非直接勾连,放任无政府主义应无大碍。比如今天多一点悲剧创作,少一点抒情诗;明天反过来抒情诗泛滥,悲剧寥寥无几,对于社会的兴旺发达没有丝毫影响。所以价值规律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并不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领域。
精神生产特别是艺术生产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国家专制的控制,获得无政府主义一般的彻底自由?这个问题令人颇费猜测。从历史上看,精神生产百花齐放的时期,大都是在弱势政权之下。举凡中央集权的强势政府,多不遗余力欲将精神生产的方方面面纳入主流意识形态轨道。屋大维时期的维吉尔,路易十四时期的波瓦洛,由是观之都是后来葛兰西所谓“有机知识分子”的先驱,都鞍前马后效命于统治阶级的文化霸权。其实从柏拉图到圣奥古斯丁,甚至再到20世纪的列斐伏尔,也都曾孜孜不倦地确认文艺的政治维度。这样来看,考茨基背靠无政府主义来标举精神生产的鲜明个性,充其量也只是一种乌托邦设想。或者,它是不是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口号,改头换面后登陆了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舞台?这也并非无稽之谈。只有唯美主义敢于视金钱为粪土,蔑视价值规律。而蔑视的前提是唯美主义者大都养尊处优,基本上无须考量劳碌生计。考茨基以无政府主义为集中生产和顺从价值规律之间的权宜之计,以此为口号来倡导精神生产,多多少少也像是一种权宜之计。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文章
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物质生产破除旧的生产力桎梏,艺术和科学的物质资料将会进一步丰富,社会财富积累远超过资本主义社会为先决条件,考茨基逐一分析了他所划分的精神生产的三种形式:其一是为了直接满足社会需要而由社会团体进行;其二是由个体企业承担;其三是由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将合二为一。......
2023-07-3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英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T.J.克拉克在《本雅明应该读过马克思吗?》[50]一文中,对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有深入分析。他着重谈了本雅明对马克思的误读或者说与马克思的分歧。克拉克指出,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如果一再重复刻画、强调一个左翼的本雅明,那么就太老生常谈了。因此克拉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和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代表逻辑的共同点,在于商品交换的逻辑。这是本雅明生前未必意识到的。......
2023-07-3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文化史”批判的篇幅不多,但唯其如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文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多被理论界转述。一种是“文化史家”的读法,从中读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同样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有一处提到了“文化史”,可以和上文的“文化史家”互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上文中“所谓的文化史”,指的主要是同时代德国的文化史学和人类学。......
2023-07-31
是以得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这一结论,势所必然。恩格斯1893年在给弗·梅林的信中,有一段著名的话多被人援引,被视为以意识形态为虚假意识的代表性表述: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2023-07-31
阿尔都塞指出,布莱希特试图让戏剧演员有意凸显舞台表演的虚假性,不再局限于戏剧角色的意识形态范畴。他指出,布莱希特借助对传统戏剧的内部“移置”,让观众面对令人大失所望的场景。阿尔都塞指出,要正确理解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改革,需要清除掉他关于观众意识的两个错误公式。其一是布莱希特对观众主体意识的过分夸大。......
2023-07-31
但诚如安德森所言,这一切并不妨碍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特征的学术传统。此外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指针,是在不断摆向当代资产阶级文化。具体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而在文化的领域内,引人注目的当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学和艺术的关注。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2023-07-31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的文化思想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融合了德国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1930年代本雅明侨居巴黎。就在边境小镇上,走投无路的本雅明吞下十五颗吗啡制剂,自杀身死。本雅明的文化批评侧重技术主义的客观分析。故今天我们可以说,本雅明当之无愧是语文学家、神学家、作家、翻译家、批评家、史学家,更是诗人和哲学家。......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