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考茨基晚年的巨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首要使命就是为唯物主义正名。他进而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否认人的意志力量,但它强调人的意志只有在经济关系提供的可能性中发挥效用,否则它将一事无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这一哲学名为唯物主义,这就是事实。这个事实足以使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唯物主义,有别于历史上的一切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2023-07-31
伯恩斯坦挑战的首先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辩证法。进而将早期马克思主义与后期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例如《共产党宣言》,具有强烈的布朗基主义暴力倾向。奥古斯特·布朗基曾经担任巴黎公社议会主席,不遗余力投身革命。不同于一般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布朗基屡败屡战,策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后来罗莎·卢森堡和伯恩斯坦,都也用布朗基主义的名义,指责过列宁。《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第一版序中,伯恩斯坦就提出《共产党宣言》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一般趋势的描绘是正确的,但是具体结论则是错误的,如对于发展时间的估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晚期形式,伯恩斯坦则表示支持,认为马克思晚年承认了在民主国家中,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立法改革,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必非得求诸革命。在这里,上层建筑的改革就变得举足轻重了:
就政治上说,我们看到一切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特权一步一步地向各种民主制度让步。在这些制度的影响下,并且在日益活跃有力的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出现一种反对资本的剥削倾向的社会反作用,它在目前固然还是十分小心谨慎地摸索前进,但毕竟已经存在,而且将愈来愈使更多的经济生活领域受到它的影响。[3]
我们不难发现,伯恩斯坦这里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文化决定论,相信政治、制度、法律和伦理,总而言之,上层建筑的改革,最终可以影响经济基础,替代暴力革命,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诚如他接下来所言,对于资本家的剥削,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可见,说伯恩斯坦是进化论社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鼻祖,应是实至名归的。
伯恩斯坦自称他完全知道自己的许多观点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主张。他说,两人的著作曾经对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过极大影响。特别是恩格斯一直与他保持私人友谊,而且在遗嘱中表明了对他一以贯之的信任态度。但是他之所以背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实是他长年以来内心斗争的结果。甚至,他声称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已经明显改变了自己的见解。十年之后,《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发行一万三千册版的序中,伯恩斯坦再次重申他写作此书的宗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历史权利和目的不取决于任何现成公式,而是取决于此一阶级的历史存在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的、政治的和道德的需要。工人阶级所必须实现的是理想,而不是教义。如果有人说这是“修正主义”,那么他不应当忘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当时也是修正主义者,他们是社会主义历史上所见到过的最大的修正主义者。任何一种新的真理,任何一种新的认识,都是修正主义”。
在1909年撰于柏林、根据同年4月在阿姆斯特丹一次讲演写成的《社会民主党内的修正主义》中,伯恩斯坦交代了“修正主义”这个名称的由来。他声明修正主义者的名称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并非他的自愿选择。进而引申道,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徒、英国革命时期的教友派,甚至辉格党和托利党,最初都是骂人的意思,托利本义是强盗,辉格是酸牛奶的意思。但是它们最后都被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下来。这样来看修正主义,还不是一个太糟糕的名谓。至于包括他在内的修正主义者有哪些特点,伯恩斯坦认为修正主义并不天生意味着与马克思主义对立,所谓但凡修正主义者,首先必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这是任何一个修正主义者都担当不起的。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他这个头号修正主义者看来,又是什么呢?
伯恩斯坦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主义者大抵流于空想,多多少少是些异想天开的人,要不就是一些改良主义者,对现存社会缺乏深刻的基本分析。马克思则恰恰相反,主张现代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具有自身的独特规律,既不能任意图谋改变,也不能任意把它僵化。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1859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它作了最系统的概括。伯恩斯坦提请读者注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发表在同一年里,认为这两部著作完全可以相提并论。它们产生在同一历史时代,绝不会是巧合。两者的基本思想,也是表现了同样的精神。两位作者都放弃了求诸上帝,就像达尔文阐述了植物和动物的新形态和品种起源一样,马克思阐明了人类各个社会发展的历史。故马克思的功绩首先在于,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家,他追溯人类劳动手段的历史,将社会发展还原为生产工具的发展,而生产工具正是人类器官的延伸。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文章
是以考茨基晚年的巨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首要使命就是为唯物主义正名。他进而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否认人的意志力量,但它强调人的意志只有在经济关系提供的可能性中发挥效用,否则它将一事无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这一哲学名为唯物主义,这就是事实。这个事实足以使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唯物主义,有别于历史上的一切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2023-07-3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英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T.J.克拉克在《本雅明应该读过马克思吗?》[50]一文中,对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有深入分析。他着重谈了本雅明对马克思的误读或者说与马克思的分歧。克拉克指出,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如果一再重复刻画、强调一个左翼的本雅明,那么就太老生常谈了。因此克拉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和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代表逻辑的共同点,在于商品交换的逻辑。这是本雅明生前未必意识到的。......
2023-07-31
阿尔都塞指出,布莱希特试图让戏剧演员有意凸显舞台表演的虚假性,不再局限于戏剧角色的意识形态范畴。他指出,布莱希特借助对传统戏剧的内部“移置”,让观众面对令人大失所望的场景。阿尔都塞指出,要正确理解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改革,需要清除掉他关于观众意识的两个错误公式。其一是布莱希特对观众主体意识的过分夸大。......
2023-07-3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文化史”批判的篇幅不多,但唯其如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文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多被理论界转述。一种是“文化史家”的读法,从中读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同样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有一处提到了“文化史”,可以和上文的“文化史家”互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上文中“所谓的文化史”,指的主要是同时代德国的文化史学和人类学。......
2023-07-31
但即便到今天,似乎仍存在许多“反犹主义”的变体,如“恐怖主义”“种族主义”“霸权主义”,不一而足。阿多诺将“反犹主义”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变体进行抨击,其实也反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亘古问题,即对外来身份的恒久偏见和拒绝。阿多诺指出了“反犹主义”的两重根源:一方面“反犹主义”的社会根源来自启蒙理性;另一方面他借用了弗洛伊德的“非家异感”,剖析出“反犹主义”的内在心理机制。......
2023-07-31
这些描述秉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格局,几无例外是负面的。而横亘在前期意识形态阶段和后期科学阶段当中的1845年,则是被阿尔都塞称为“断裂时期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2023-07-31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列宁指出,伯恩斯坦已经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论据来为此政治诉求辩护。如否认以唯物史观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否认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坚决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等。而这一从革命向改良的转向,必然同样导致转向用资产阶级观点来否定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个列宁著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无疑是他文化理论中的一个亮点。......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