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文化与文明互释,指的是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形态,而并不专门指后来更多使用的精神观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不约而同的习惯用法。一如马克思早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文化与文明并提,晚年《人类学笔记》无条件认可摩尔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文化时期”的观点,恩格斯接续马克思研读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名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其第一章的标题就是“史前各文化阶段”。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也全盘沿用了摩尔根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三分“文化时期”构架。恩格斯认为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该书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摩尔根在美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且以此为指导,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恩格斯从摩尔根以文字的发明为文明时代的标志的观点出发,认为荷马吟唱的英雄时代,还是属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即便它已经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文明成就。诚如恩格斯所言:
如果我们把凯撒,甚至塔西佗对日耳曼人的记述跟这些成就作一比较,便可看出,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生产的发展上已经取得多么丰富的成就,那时日耳曼人尚处在这个文化阶段的初期,而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已经准备由这个文化阶段过渡到更高的阶段了。[2]
这可见,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文化阶段”,具体指的是“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在这之上的更高阶段,就是“文明时代”。这里的关键在于,无论用“文化”来命名包括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基本时期在内的人类总体史前史和成文历史也好,还是专指三个基本时期中的哪个阶段,甚或作为“文明时代”的同义语也好,文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它的记录和书写理当彰显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是马克思得出的结果,也是摩尔根得出的结果,同样也是恩格斯本人得出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写作的19世纪,是人类学勃兴的世纪,文化(Kultur)一词在德国人类学中开始被广泛使用,用来指称表示人类生活的特定进步形态。这正是“文明”一词在今天所谓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和的当代释义,意指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体过程和结果,如“四大文明”。而文明作为开化、道德和知识进步的写照,一方面与野蛮对峙,成为人类发展高级阶段的“文化时期”,由此成为文化的一个亚属;另一方面又与落后对照,指文治教化更高阶段的个人和社会素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文明”的以上两种意指,事实上是经常交替使用的。如《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说:
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3]
上文中的“文明”是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可视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一个非常正面的评价。马克思坚信随着资本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人剥削人的现象将被消灭;同时剩余劳动率的优化,可进一步促使社会现实财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扩大。唯其如此,马克思又说:“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4]很显然,这里“文明人”的概念,也就是现代人的意思,马克思认为人类摆脱自然必然性,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中,野蛮人和现代人的努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即他们必须不断地适应外部自然,变更生产方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切社会形式、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人类的文化也好,文明也好,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在这一最大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
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一书中对文化和文明在19世纪的趋同倾向有过一个辨析。他认为文化属于启蒙运动的普遍精神,推崇世俗的渐进的自我发展。文明则主要是法国式的概念,法国教化和优雅可不是向来为人称道。但是,“尽管法国式的‘文明’通常包括政治、经济和技术生活,德国式的‘文化’却要更狭义地指涉宗教、艺术和知识。它还可以指某个群体或个体,而不是整个社会的知识修养。‘文明’缓解民族差异,‘文化’则彰显差异。‘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张力,与德法之间的竞争状态大有关系”[5]。应该说伊格尔顿的概括还不是全面的,但是它显示了19世纪语境中文化与文明相比更偏重于精神生活的特点。对于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史批判”,它可以作为一个注脚。
文化与文明通释,由此可见,文化同样具有浓厚的物质底蕴。1843年至1852年,德国人类学家古斯塔夫·克莱姆出版十卷本《人类文化通史》,从人类鸿蒙初辟写到当今“自由”阶段,将文化定义为习俗工艺、家庭生活、公共生活以及宗教、科学和艺术的总和,并分出人类“文化进化”的野蛮、归化和自由三大时期。克莱姆被认为直接影响了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后者的《原始文化》也将人类的发展分为蒙昧状态、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三个阶段,而且作者开篇就声明,他写这本书的宗旨之一,就是把落后部落的文化跟先进民族的文化加以对照。这里的“落后”和“先进”,很显然,绝不仅仅限于精神生活。文化在19世纪人类学中的这一总体语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显然都是再熟悉不过的。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迄至今日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留下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迄至今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举凡建构任何一种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基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文化”概念的具体阐述,其有关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对意识形态、哲学、宗教等等的论述,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2023-07-31
这里马克思无论是将文化与社会、财富并提也好,还是引述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时期”也好,都是在彰显“文化”这个概念在通行理解的精神生活内涵之外同样具有的物质层面意蕴。......
2023-07-31
英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T.J.克拉克在《本雅明应该读过马克思吗?》[50]一文中,对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有深入分析。他着重谈了本雅明对马克思的误读或者说与马克思的分歧。克拉克指出,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如果一再重复刻画、强调一个左翼的本雅明,那么就太老生常谈了。因此克拉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和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代表逻辑的共同点,在于商品交换的逻辑。这是本雅明生前未必意识到的。......
2023-07-31
总体上看,伯恩斯坦更愿意强调社会主义运动中文化的潜移默化非暴力功用,虽然对于文化本身的分析,还未及提上日程。卢森堡认为,伯恩斯坦鼓吹资本主义无须经历暴力革命,就可以通过经济、道德和文化的渐进提升,通过倡导自由主义,而和平渗入社会主义,但实际上这在阶级社会里是断无可能的。......
2023-07-3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文化史”批判的篇幅不多,但唯其如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文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多被理论界转述。一种是“文化史家”的读法,从中读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同样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有一处提到了“文化史”,可以和上文的“文化史家”互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上文中“所谓的文化史”,指的主要是同时代德国的文化史学和人类学。......
2023-07-31
阿尔都塞指出,布莱希特试图让戏剧演员有意凸显舞台表演的虚假性,不再局限于戏剧角色的意识形态范畴。他指出,布莱希特借助对传统戏剧的内部“移置”,让观众面对令人大失所望的场景。阿尔都塞指出,要正确理解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改革,需要清除掉他关于观众意识的两个错误公式。其一是布莱希特对观众主体意识的过分夸大。......
2023-07-31
两人一开始就有意识假“文化工业”这个语词,来表明他们反对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鲜明态度。所以无论对于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文化工业”肯定都不是福音。《启蒙辩证法》中题为“文化工业”的章节有一个副标题: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由此可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把文化工业视为资本主义总体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标准化、伪个性,故此成为文化工业的两大特征。......
2023-07-31
是以得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这一结论,势所必然。恩格斯1893年在给弗·梅林的信中,有一段著名的话多被人援引,被视为以意识形态为虚假意识的代表性表述: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