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教分类法研究综述:认知标签构建新框架

道教分类法研究综述:认知标签构建新框架

【摘要】:7.1.1.1《正统道藏》的分类体系《正统道藏》的编纂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7.1.1.4朱越利的《道藏》分类法朱越利先生是著名道教研究学者,他在《道藏分类解题》中,从不同的角度编制了一个《道藏》的分类法,并在《道教学》[4]一书中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分类法。

道教界对于道教分类法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成果,不过大多数道教学者研究的都是“道书”的分类,也就是对古代道书的分类,这与本书要研究的分类有不同之处,但这些讨论仍是我们编制一部针对道教学术论著的分类法的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对这些资料进行综述。这个综述可以看作对《道藏》分类的相关文献的介绍,以便于大家搜检。

7.1.1.1 《正统道藏》的分类体系

《正统道藏》的编纂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洞真部以《上清经》为主,洞玄部以《灵宝经》为主,洞神部以《三皇经》为主。由于三洞分类法不能囊括全部道书,故继三洞之后又产生了“四辅”,作为对三洞的补充或辅助。四辅指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太玄是洞真之辅,太平是洞玄之辅,太清是洞神之辅,正一则总辅上述六部,遍陈三乘。十二类是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和章表类。

7.1.1.2 《藏外道书》的分类

《藏外道书》将道书分为10类:一、古佚道书类,二、经典类,三、教义教理类,四、摄养类,五、戒律类,六、仪范类,七、神仙记传类,八、宫观地志类,九、文艺及目录类,十、补遗类。这是一种比较简略的分类。

还有一种较为简略的分类是陈撄宁先生的分类,他把道书分成14类,均以道开头。分别是:一、道家类,二、道通类,三、道功类,四、道术类,五、道斋类,六、道余类,七、道史类,八、道集类,九、道教类,十、道经类,十一、道诫类,十二、道法类,十三、道仪类,十四、道总类。

7.1.1.3 任继愈等学者的《道藏》分类法

任继愈先生是著名的道教研究学者,他在《道藏提要》[1]中提出了《道藏》分类法,把《道藏》道书分为9类:

一、总类  1.1 目录  1.2 道教叙说、辞书、类书、丛书

二、道经

三、戒律科仪  3.1 戒律  3.2 科仪  3.3 斋醮忏仪  3.4 表奏、赞颂

四、道论

五、修炼  5.1 修心  5.2 存思  5.3 炼丹  5.4 行气导养

六、符箓道法  6.1 符箓图诀  6.2 道法咒术

七、记传  7.1 神谱  7.2 仙传道史  7.3 山澄宫观碑志

八、子书  8.1 诸子  8.2 易学  8.3 医药  8.4 占卜星命

九、诗文集

钟肇鹏先生也是《道藏提要》的主持编撰者之一,他在《新编道藏目录》[2]中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任继愈先生的分类法,但与《道藏提要》中的分类法有相似之处。钟肇鹏先生把《道藏》道书分成6类:

一、总类  1.目录  2.丛辑

二、经论  1.道经  2.道论  3.戒律  4.易数

三、史地  1.传记  2.谱  3.诏疏  4.地记  5.灵异图记

四、诸子  1.子书  2.医药  3.炼养  4.天文历象  5.艺术

五、道术  1.道法  2.符诀  3.威仪  4.斋醮  5.占卜数术  6.堪舆

六、杂著

两位学者的分类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钟目把任目中的二、四两类和三类中的戒律合在了一处,称为“经论”,在诸子中加入“艺术”一目,并且把“炼养”“数术”和“斋醮”等归入道术一类。

丁培仁先生在他的《道书分类法之我见》[3]中提出了自己的分类观点,与上述的两个目录也有相似之处。丁先生的基本大类分10类,并有两个附录:

一、教理教义类  1.1 经  1.2 论  1.3 语录  1.4 文集  1.5 总义

二、戒律清规类  2.1 戒律  2.2 科文  2.3 清规  2.4 功过格  2.5 善书

三、科范礼仪类  3.1 斋醮科仪  3.2 行道传度仪  3.3 法仪  3.4 灯仪3.5 忏仪  3.6 表奏、赞颂

四、符箓道法类  4.1 符箓  4.2 禁咒  4.3 道法

五、术数图像类  5.1 灵图  5.2 神象  5.3 象数  5.4 其他术数

六、修炼摄养类  6.1 外丹、黄白  6.2 内丹  6.3 存神  6.4 服气、导引、胎息  6.5 房中  6.6 修心  6.7 辟谷  6.8 医药、养生

七、仙境宫观类  7.1 天地仙境观  7.2 名山志  7.3 宫观志

八、神谱仙传类  8.1 神仙谱录  8.2 神仙列纪  8.3 神仙传记  8.4 高道传  8.5 道史

九、文学艺术类  9.1 诗文集  9.2 小说  9.3 音乐  9.4美术(附书法

十、总类  10.1 叙说、辞书  10.2 类书  10.3 丛书  10.4目录、索引

附录:

一、子书和古佚道家书

二、道教研究论著作

把子书作为附录是丁培仁先生的独特考虑,把近现代研究论著作为分类法的一部分,也是其分类法的特色,而设立“文学艺术”一类估计是受《藏外道书》分类的影响。

总的来说,上述几位学者的分类受到了现代学术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道书分类法的编制上,就是试图把一些概念从完整的道教体系中分离出来。在道教中,把某些子书,如《道德经》是奉为经典的,把医药作为修炼的辅助或济世的手段,把占卜星命看作杂术,把炼养作为重要的修炼手段。把这些集中放在诸子类中,以我们现代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理解的,这些都是标本非道教而被道教吸收进来的内容。而对道教本身来讲,其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诸位学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如丁培仁就把医药、养生分入修炼摄养一类。综合看来,上述分类法还是把道教吸收的图书从道书中分离了出来,比如上述学者的分类法都把子书单列一类,而丁培仁干脆把子书当作附录,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陈撄宁先生的观点,他在他的道书分类中设道通一类,把诸子如《孙子》《韩非子》等分入其中,认为这些著作虽不专属道家,但与道家相通,所以并不排斥这些书目入道书,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观点。

7.1.1.4 朱越利的《道藏》分类法

朱越利先生是著名道教研究学者,他在《道藏分类解题》中,从不同的角度编制了一个《道藏》的分类法,并在《道教学》[4]一书中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分类法。这部分类法更多地体现了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融合。朱越利先生的《道藏》分类是把《中图法》中有关《道藏》内容的类目抽出,再根据道书本身的特点,加以编定,是一部与《中图法》融合度很高的道书分类法。

第壹部 哲学

第一类 易与诸子

一 周易

二 先秦诸子  1 道家  2 墨、名、法、纵横家

三 汉至明诸子

第二类 伦理学

一 戒律  二 善书  三 孝道四积善

第三类 佛教

第四类 道论

一 综论  二 宇宙论  三 变化论  四 空论  五 因缘论

第五类 斋醮

一 悔罪  二 求福  三 度人  四 度幽  五 求事  六 礼忏  

七 呼名礼像  八 诵咒

第六类 法术

一 符印法  二 斋法  三 步罡踏斗  四 雷法  五 杂术

第七类 术数

第贰部 法律

第八类 中国法制史(科律)

第叁部 军事

第九类 古代军事史

第肆部 文化

第十类 图书学

第伍部 体育

第十一类 体操(导引)

第陆部 语言文字

第十二类 语音

第十三类 特种文字(符)

第柒部 文学

第十四类 作品综合集

一 诗文集  二 诗词集  三 文集

第十五类 戏剧(科仪)

一 科仪总集  二 醮仪  三 斋仪  四 灯仪  五 传授仪  六 威仪

七 其他仪

第十六类 神话

第捌部 艺术

第十七类 各种用途画

第十八类 乐曲

第玖部 历史

第十九类 历史事件与史料

第二十类 传记

一 总传  二 派传  三 个传

第壹拾部 地理

第二十一类 名胜古迹(宫观山志)

第壹拾壹部 化学

第二十二类 外丹黄白术

第壹拾贰部 天文学

第二十三类 天气预报

第壹拾叁部 医药卫生

第二十四类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十五类 其他疗法

一 综合养生  二 服药、食疗(服食)  三 心理疗法(服符)  四 精神疗法

一(守一)  五 精神疗法二(存神)  六 精神疗法三(修心)

第二十六类 气功

一 服气  二 胎息  三 服日月光  四 内丹

第二十七类 草药、方书

第二十八类 性科学(房中术)

第壹拾肆部 工业技术

第二十九类 铸造、仪器

第壹拾伍部 综合性图书

第三十类 丛书

第三十一类 类书

第三十二类 词典

第三十三类 目录

下面是朱越利在《道藏分类解题》中的《道藏》分类表与《中图法》的对照表(见表7‐1)。我们用这个表格剖析朱越利先生的分类法。

表7‐1 朱越利《道藏》分类表与《中图法》对照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