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白脸的管理艺术:情商在管理中的应用

红白脸的管理艺术:情商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卓越的管理者,一定要做到该哭则哭、欲怒则怒,把自己“变脸”的功夫演绎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说到“哭的艺术”,我们不得不讲一讲刘备的“哭功”。刘备的第二次哭,是请诸葛亮出山之时。此时,刘备的哭声更大更猛了。从以上三次刘备哭的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必要的时候,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奋力杀敌,为了营救幼主阿斗,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

每当提到“管理者”这个词,绝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则是一个威严凛然的领导者形象。这是因为在大家传统的观念中,领导者就应该是以威严慑人的。

其实,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但要善于表现自己气势逼人、威风凛凛的一面,在必要的时候,更要懂得示弱。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卓越的管理者,一定要做到该哭则哭、欲怒则怒,把自己“变脸”的功夫演绎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

说到“哭的艺术”,我们不得不讲一讲刘备的“哭功”。在《三国演义》中,作为一代明主的刘备,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哭。作者罗贯中在小说中把刘备哭的情景描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在这里我们不妨列举几处刘备“以哭获胜”的经典片段。

刘备的第一次哭,是因为徐元直(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囚禁。徐元直为了救母,不得不离开刘备。当徐元直离去时,刘备不忍别离,把徐元直送了一程又一程。在告别之际,徐元直对刘备说:“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听到这句话,刘备紧紧握着徐元直的双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随后泪如雨下。

刘备的第二次哭,是请诸葛亮出山之时。徐元直离开刘备之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告诉刘备,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辅佐,定能够得到天下。第二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就带着礼物去隆中拜见诸葛亮。谁知不巧的是,诸葛亮刚好出游不在家中,诸葛亮的书童也不知道主人何时归来,刘备只好带着关羽、张飞离去。几天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谁知诸葛亮刚好被朋友邀走,只有弟弟诸葛均在家。刘备只好留下书信一封,并在书信中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关羽、张飞第三次来隆中,这次刚好诸葛亮在家。当刘备说明自己的来意后,诸葛亮却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听到诸葛亮拒绝自己,刘备立马哭着道:“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随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刘备的第三次哭,是因为不舍得把荆州还给吴国。建安十五年,刘备陪妻子回家省亲,见到孙权后,刘备向孙权提出借用荆州的要求,但是孙权并没有正面答复。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为了巩固蜀国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建议把荆州借给刘备。此时,孙权把曹操当作最强大的竞争对手,需要与刘备联手对付曹操,于是便把荆州借给了刘备。一年之后,孙权派鲁肃去蜀国要回荆州。见到刘备后,鲁肃礼貌地说道:“今奉吴侯钧命,专为荆州事而来。皇叔已借住多时,未蒙见还,今既两家结亲,当看情面上,早早交付。”刘备一听鲁肃是来讨还荆州的,立刻掩面大哭。鲁肃对刘备道:“皇叔何故如此?”此时,刘备的哭声更大更猛了。

从以上三次刘备哭的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必要的时候,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为一介草民,身份卑微,在认识关羽、张飞之前,也只是一个卖草鞋的。说起刘备的武功,只能算武艺平平,与张飞、关羽的武功相比,更是不值一提。那么,刘备为什么能够做老大呢?为什么能够三分天下,坐上蜀国国君的位置呢?其原因就在于,刘备善用心计,懂得用“哭功”来感化他人。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我们都知道关羽、张飞、诸葛亮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他们之所以对刘备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就是因为刘备深得人心。

在《三国演义》中,由于刘备哭的场景颇多,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其实,刘备驾驭他人的智慧在于“变脸”,能够真正地做到“该哭则哭,欲怒则怒”。比如,在怒摔阿斗的片段中,刘备就巧妙用“怒”的方式来大获人心。

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奋力杀敌,为了营救幼主阿斗,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当赵云把阿斗交给刘备时,刘备并没有表现出欣喜之情,反而将阿斗狠狠地摔在地上,并愤怒地对着阿斗骂道:“为了你这个乳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赵云看到如此情景,立马抱起阿斗跪在地上,然后声泪俱下地说道:“赵云就是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啊!”

针对刘备摔子这一行为,很多人认为,阿斗是蜀国统治者的继承人,刘备是不会轻易把他摔死的,他之所以把阿斗摔在地上,也只是在进行一种驭心术的精彩表演。这样一来,不仅坚定了赵云誓死随主的决心,同时也让将士们明白他刘备是一个爱将士胜过爱儿子的主儿。因此,后人写诗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

中国有句古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并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作为职场中的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更要精通“变脸”之术,真正地做到该哭则哭、欲怒则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