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实社会中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精神文明发展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发展的现实情况,党中央及时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内容,都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结构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引导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2023-07-31
共有精神家园主要是从作为主体的国家层面来探讨的,它较之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言是客观的。共有精神家园由系统的价值观念构成,它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生活意义的解释系统,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引领人们朝着生活的最终目的前行。这些相对客观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和积累的,并经过国家和民族予以一定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之后,形成了一个为人们提供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精神文化系统。一般而言,价值观念系统是个体认知的对象,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因此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的共同观念,并且存在于各种制度、习俗、道德、行为等中,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提供依据。因此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主要是从国家层面来探讨的过程。分析和了解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和层次结构是我们进行建设的首要前提和基础。
(一)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结构
共有精神家园,小而言之的共同体可以是一个机关、一个行业、一个集团,大而言之的共同体可以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本文讲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国家这个层面。由于人类是以一定的群体为单位进行交往和文化活动的,因而他们对“我应当是谁”这类问题的理解,就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其中主要是民族间的差异。而个体来源于“群体”,不是异族的人,而是特定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人”。表明了个体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体现着我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我热爱我的民族,热爱民族的文化、热爱民族的大好河山、讲民族的语言、举止行为遵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充实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人们在这个共有精神家园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习俗、道德,连同同胞、乡土,就有了寄托,有了归宿和希望。为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意识是对事物感觉和认知的概括。民族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对本民族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事物的关注和认同。这个定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意识是在代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中,即在对比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没有与其他民族交流和冲突之前,民族对自己的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二是民族意识会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新的认识与反思。这种自我认识和反思会把文化中各种因素作为自身的象征加以显化。如根据本民族的生活风俗、语言文化和生产方式等形成一套精神文化系统。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包容了众多少数民族的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大民族,但这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夏、商、周至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已基本形成,在夷狄入侵的威胁下,中华民族开始作为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开始划清界限,也就是有了自我存在的意识,即民族意识。
民族情感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所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集合体,是维系一个民族统一而不破灭的内在纽带,是植根于民族成员内心、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文化模式。[11]民族情感体现在本民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冲突中捍卫民族尊严和维护民族统一;体现在其参与共同社会生活以及庆祝共同的节日活动而共同享有一个民族的情感,如春节的家庭团聚、清明节的祭祖、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等。一言以蔽之,民族情感就是民族成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感受和情绪体验,它满足了民族成员共同的精神需要,使生活在同一民族的人民有了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和家园感。因此“人们宁愿冒生命危险,放弃自己的爱,舍弃自己的自由,牺牲自己的思想,为的就是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与群体协调一致,并由此获得一种哪怕是想象的身份感。”[12]民族情感属于情感的较高层次,它超越了对个人的情感体验,把整个民族作为自己的感情依托与检验对象。因此民族成员的情感一旦产生,就会爆发出感染力,不仅感染自己,而且感染他人。“个人的感受会影响到群体的情绪,引起群体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群体的感染力,群体的感染力也会加剧个人的感受,激发起更强烈的情绪。这样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是民族情感不断高涨,对他人行为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13]正是因为民族情感具有如此强烈的持久力和影响力,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产生和实现的基础。
“民族精神是上升到思想体系的民族共同心理,它是由民族成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表现出一个民族在一定客观环境下所建构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该民族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4]民族精神涵盖在民族意识中,是民族意识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15],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关键所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16],这里的心指的就是民族精神。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凝聚而成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是民族成员共同心理文化意识中的积极因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劳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方面它被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理解和信奉,成为这个民族广大人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广大人们民族的精神归属。另一方面,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以超越时空的力量,将中华民族儿女紧紧维系在一起。它既给予了人们现实的力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超越现有生存境遇的更高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引领中华民族趋向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新时期中国精神家园,不仅要有民族精神,还需要有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民族精神不是死的、静态的,它需要与时俱进融合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才能在现实境遇中延续它的生命力,彰显它的价值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都说明了新时期最大、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反映在思想领域方面就是能够与时俱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加入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全世界推进文化开放。这都为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全社会共识,以人为本、尊重科教、崇尚创造的观念牢固树立,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成为普遍精神状态,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风尚更加浓厚,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放仪式,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发展、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词和最强音。”[17]这一切都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复兴中华,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宏富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它既是以往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当下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18]人一出生既要呼吸物质空气,还需要呼吸精神空气,精神空气就是指文化,人必须存在一个文化中,并在这个文化中由自然存在物转化为社会存在物,这一转化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语言不仅只是表达的工具,它保存着历史、文化和传统。个人在接受理解语言的同时,接受了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的人们呼吸着同样的精神空气,即民族文化。它与任何文化形态一样,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核心层,即以民族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观念文化,是体现一民族与其他民族质的不同的根本标志。如语言文化和价值观;二是保护层,即民族在与其他民族交流和冲突中,民族文化必然会受到影响,产生一些变化,但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使它有一个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文化层面,它们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带,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后的就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层,即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受外在环境的影响直接地表现在它的器物层面,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环境的转变等。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与源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土壤和根基。它为生活在这个民族的人民提供了战胜困难的现实力量,同时也为他们超越现实提供了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贝尔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19]
(二)共有精神家园层次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建立在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共有精神家园绝对不是单一层次的结构,而是包含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多层次结构。现阶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分为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高层次的精神要素和广大民族群体精神生活所包含的情感、风俗、传统文化等较低层次的要素。
1.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高层次精神要素
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系统,它是由各个要素有机组成的,既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远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主要是因为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是科学的、系统的和现实的。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避免社会发展进入歧途。辩证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感性和理性、欲求与德性等之间的合理关系。“文革”十年正是没有正确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企图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来建立精神“乌托邦”,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结果给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就是恢复和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显著提高和进步。再次,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动态发展过程,指引着人类不断超越当前、向更高一个层次前进。
2.以金钱、情感、传统等非理性的较低层次精神要素
目前广大民众的内在精神脉络更多地受到现有的物质生活和地域环境的影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已经进入了一个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体的时代,同时也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经济时代。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平等、创新等特点为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它使广大人民实现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逐利性使得人的精神生活陷入了物化的境况,人们远离崇高、经典而走向单纯的感官幸福与文化的庸俗,它使当代人精神生活不可避免呈现大众化与庸俗化趋势。尽管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普遍异化”现象是需要予以大力批判和加以扬弃的,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看,我们首先还是要肯定它,因为只有通过这一普遍异化的“炼狱”,充裕的社会财富和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形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广大民众精神生活呈现庸俗化和大众化的境况是马克思所说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任其发展,当前的这种精神生活的物化状态正是我们国家着重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现代化全过程的重要缘由。
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风俗等由于历史的惯性还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的有限与人的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使得作为唯心主义的宗教还将长时期存在,并且成为新时期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资源。目前全世界有80%的人信仰宗教,中国目前有三亿信教徒,并且这一人数还在增加。过去一部分人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而我们新中国精神家园信仰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并深受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明确评价的影响,主张建设社会主义要消除宗教思想的观点。“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对宗教以及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等冠之以“封建迷信思想”而加以彻底扫除,对中国精神文化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对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评价,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马克思讲过,“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20]既然宗教是人创造的,那也就说明宗教满足了人的一种需要。因此,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创造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进行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我们必须唯物、辩证地看待宗教将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事实。当前中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现有的物质家园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并且事实已逐渐证明,物质资源的匮乏性和有限性不可能满足人的无限制的欲求,这种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必然给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灾难和痛苦,而宗教在一定的基础上可以缓解这一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曾针对宗教的产生说过:“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21]但是宗教本身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它有利于当今精神家园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宗教毕竟是虚幻的,有其消极因素,在特定的时间里,会成为某些人的精神枷锁,如果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便会产生消极甚至破坏作用,这需要引起我们精神文化工作者注意。
有关新时期我国精神家园建设研究的文章
针对现实社会中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精神文明发展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发展的现实情况,党中央及时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内容,都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结构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引导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2023-07-31
至此,中国人的精神经历了第一次危机,并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18]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它是广大人民摆脱压迫、争取幸福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它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观。[19]2.革命时期精神家园建设的特点保家卫国、富国强国的是中华民族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7-31
“净化”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使之纯净。对个体来讲精神家园可以净化灵魂,使人心灵宁静,达到身心和谐;对社会来讲,精神家园可净化社会风气,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精神家园对社会具有净化不良风气、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欲使各种文化思潮中的有益资源为我所用,共有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它的净化功能,将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中的错误思想给予净化、转化和消解。......
2023-07-31
为了驾驭精神家园的变化,把握精神家园的内涵,理解精神家园的本质,提升精神家园的质量,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必要从总体上研究精神家园的结构和功能。精神家园贫乏、低俗,既与现代物质文明矛盾,又与现代精神文明冲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线灰暗。......
2023-07-31
由于虚拟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的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现实世界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大大减少,并且来源于现实事物的“虚拟客体”不再受现实事物的属性、关系、状态、本质的束缚,虚拟实践活动也不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人在虚拟实践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自由度和自觉性,也就是思想得以解放,精神可以焕发。......
2023-07-31
(一)大力宣扬人性反对神性,人的精神生活世俗化近代西方精神家园主要是在反对中世纪近千年宗教神性对人性的压迫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因此这一时期精神家园建设的特点体现在反对宗教信仰主义上彰显人的理性,在反对禁欲主义上张扬人的情感与欲望的合理性,在哲学上相应形成经验论和唯理论。......
2023-07-31
然而东西方在建设各自的价值系统或意义系统时,由于各自的经济、地理和文化等背景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可见理性思辨精神是科学和宗教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西方自古至今建设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人在对象性知识方面了解得再多,也无法解决心灵安顿的问题。古代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追根穷源精神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自我生命意义的体认。......
2023-07-31
我们党从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分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24-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