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在莫高窟为文物打包装箱过程中,计划装满12只箱子。王家彦到访后不久,林太清也来到千佛洞,其目的有二:一是观察斯坦因的行动,二是暗示或劝说斯坦因最好尽早离开敦煌这个是非之地。林太清首先向斯坦因暗示,敦煌县政府计划以武力镇压农民反抗,等斯坦因一离开就采取军事行动。斯坦因6月9日日记记录说:据林大人估计,敦煌现在的人口是8万人。[58]斯坦因访问敦煌期间,敦煌仍流行白喉。......
2023-07-31
历史上沿“丝绸之路”经过敦煌的欧洲人不计其数,但因绝大部分旅行者都没有留下任何旅行记录,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姓名。最早一位记录敦煌并留下姓名的欧洲名人,当属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图9)元朝建立后,波罗家族于1274年从西向东到访敦煌。1299年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在叙述了和阗、培恩、车尔臣、罗布等塔里木盆地名胜后,紧接着又记录了沙州(敦煌)及其偶像崇拜(佛教)状况。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数幅绘制于14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插图,解说书中描述的沙州偶像教徒(敦煌佛教徒)之习俗,包括《沙州偶像教徒的丧葬仪式》(图10)、《沙州偶像教徒在寺庙里向僧侣献礼图》(图11)等。后者描绘了沙州(敦煌)的庙堂(窟寺)、偶像(佛像)、僧侣(和尚)、供奉者(供养人)等形象,可被视作欧洲出现的第一幅试图描绘敦煌莫高窟佛教礼仪的图画。只是因为画家没有到过中国,完全凭想象作画,按照西方人物的模样来描绘敦煌居民、和尚、佛像和宗教场所等,使今人很难将画面与莫高窟联系在一起。
图9 中世纪最早记录敦煌的欧洲人马可·波罗(意大利热那亚多利亚-图尔西宫[Palazzo Doria-Tursi] 中展示的马可·波罗镶嵌画像)
图10 14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插图《沙州偶像教徒的丧葬仪式》(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图11 14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插图《沙州偶像教徒在寺庙里向僧侣献礼图》,欧洲最早出现的“莫高窟图像”(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自马可·波罗之后,600余年间再无欧洲名人记录过敦煌。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在近代中亚考察探险的大潮中,欧洲人的足迹又踏上久违了的敦煌之地。
近代历史上,第一支探访敦煌并记录下莫高窟的欧洲考察队,是奥匈帝国的匈牙利贵族贝拉·施切尼伯爵(Gróf Széchenyi Béla,1837—1918)领导的亚洲考察队。施切尼考察队的主要成员,是匈牙利地质学家拉约斯·洛克齐(Loczi Lóczy Lajos,1849—1920)和奥地利制图专家古斯塔夫·克雷特奈尔(Gustav Kreitner,1843—1893)。(图12)
图12 施切尼考察队成员群像:施切尼(中)、洛克齐(右)和克雷特奈尔(左)
匈牙利人(马札尔人)源自中亚,传说为匈奴人后裔,所操马札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匈牙利民族于9世纪末在多瑙河畔建国,至1699年后沦为奥地利的属国,1867年与奥地利合组奥匈帝国。长期以来,匈牙利民族主义精英一直在寻找位于东方的“老家”,以唤醒匈牙利人的民族意识。匈牙利名门贵族施切尼家族,便是匈牙利民族主义精英中的代表人物。施切尼伯爵的祖父于1802年创建了匈牙利国家图书馆和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其父亲又于1825年创建了匈牙利科学院。施切尼伯爵继承了施切尼家族的民族主义理想,为了彰显匈牙利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地位,长大后多次游历欧洲、北美和非洲,最后决定要代表匈牙利科学院,组建并领导一次赴亚洲的综合考察,主要目的是在传说中的中亚故乡搜集地理学、地质学和人类学资料。
施切尼考察队于1878年12月7日从上海启程,于1879年1月17日到达陕西西安。在西安访问后,施切尼一行经甘肃兰州、凉州,到达甘州。在甘州以南,考察队发现了马蹄寺石窟。1879年4月下旬,施切尼一行到达肃州,拜见陕甘总督左宗棠(1812—1885)。(图13,图14)当时,左宗棠刚率领清军收复被浩罕军官阿古柏(Yakub Beg,约1825—1877)窃据13年之久的新疆,不愿意让外国人前往新疆,只同意施切尼考察队向西行至敦煌县,然后再返回肃州。
图13 陕甘总督左宗棠
图14 左宗棠在肃州大营接见施切尼考察队(克雷特奈尔绘)
图15 1879年5月的敦煌县城(克雷特奈尔绘)
1879年4月30日,施切尼一行到达敦煌县城(图15)。5月1日,施切尼一行参观了敦煌县城和位于党河西岸的沙州卫故城。克雷特奈尔在游记《贝拉·施切尼伯爵在东方的旅行》中对故城的观感如下:
我们站在了古代敦煌的遗址上。今天,这里的废墟看上去像是一座被废弃的砖窑。我们每迈出一步,都能看到该遗址昔日伟大的种种痕迹。城墙的遗存部分到处都为了继续存在下去而挣扎着,甚至曾一度被引以为豪的宝塔的废墟,现在也不再能被辨认出来了。在古老地图上被正式称为“沙州卫”(Satschu-wej)的卫城,已经不复存在了。马可·波罗曾画了一幅童话般美丽的画面,展示了“沙州”黄金国(‘Satschiu’ el dorado)的富庶,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也许永远也不会复返。当我漫步在废墟当中四处寻找古物的时候,我被一种奇妙的感觉所压倒,那就是,自从马可·波罗之后,还没有任何欧洲人穿越过这片地区。[1]
1879年5月2日,施切尼一行考察了莫高窟,成为近代最早考察莫高窟的欧洲人。克雷特奈尔在游记《贝拉·施切尼伯爵在东方的旅行》中记录说:
这座寺院远近闻名,因为它拥有在砂岩峭壁上开凿出的无数个石窟和洞窟。中国人声称,这里有一千座石窟寺(实际上肯定要少一些)。部分由于我们可用于探访寺庙的时间很短,部分由于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核对资料变得不可能了,我干脆只是欣赏在那里看到的一切,忘记了它们的数目。
寺庙是在汉代修建的,但今天只能算是往昔的伟大所投下的阴影。按不规则的层次排列着的石窟,大小也不一样,是依崖壁的高度从整个崖面上开凿出来的。所有石窟在平面图上都呈长方形,窟顶的形状一般是斜坡状的,像是截去顶部的金字塔一样。我们注意到古代的壁画,画有奇异的神像、行进行列、礼拜的喇嘛和尚和尼姑,或使用绚丽的色彩画成的生动的寺庙场景。在背景部位,以及在石窟的两侧,主神的塑像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寺庙就是敬献给这些主神的,有时候他们的塑像是用木头制成的,技艺高超,令人感到惊奇。
有一组像展示了睡佛,其身旁围绕着一大群中国人,他们怀着幸福的期待和执着的信仰,等待着神的苏醒。人像的极度绝望表情具有幽默感,令人不可能不大笑。塑像是用黄土泥巴塑成的,其中混合有麦草,以增加其持久性。还有一组塑像表现的是佛陀接受僧侣和尼姑们的礼拜,他们的五官呈现出毋庸置疑的闪米特人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
克雷特奈尔记录下的事情,依据的都是他的中国导游告诉他的不确切信息,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
今编莫高窟96窟“北大像”和130窟“南大像”,给施切尼考察队留下的印象最深。克雷特奈尔又说:
两尊巨大坐佛塑像的头部高耸于悬崖峭壁之上方,就好像它们强行穿破了建造在它们上方的建筑物一样。毫无疑问,在这个巨大的寺庙群里,这些是最有趣的景观。它们的比例非常优美,高度超过50米,仅脚部就有8米长。[3]
洛克齐在其游记《对自然环境和中华帝国领土的描述》中也记录说:
在陡峭的西壁上,有数以百计的石窟洞口,分为3层,密密麻麻,一个接一个,绵延了2公里的长度。其中有两尊巨大的佛像,是从岩石上雕凿出来的。其中一尊高20米,另一尊的高度至少是35米至40米。这些石窟的狭窄入口,通往宽敞的、长方形的窟室,这些长方形窟室令人想起孟买的埃里梵塔(Elefanta)和萨尔塞特(Salzette)岛的石窟。窟室的墙壁上,覆盖着绘画,绝大多数表现的是佛传的场面。还画了一些女人的像,很有韵味。围绕着画像的头部,画有一圈光环,就像是基督教圣者画像上的顶上光环一样。在较大的石窟里,塑有泥像。在泥像的前面,有放置净水瓶和焚香炉的祭坛。在祭坛的旁边,有一面大铜锣和一面鼓,可以使朝觐者的祈祷声变得更大些。[4]
克雷特奈尔以三危山、鸣沙山、莫高窟、大泉河为背景绘制的《千佛洞游僧图》,是近代历史上第一幅有关莫高窟的图像。(图16)
敦煌是施切尼考察队在中国境内到达的最西地点。他们于1879年5月6日离开敦煌县,折回肃州,又经西宁、成都、大理、曼谷,返回欧洲。
有关斯坦因敦煌考古档案研究的文章
斯坦因在莫高窟为文物打包装箱过程中,计划装满12只箱子。王家彦到访后不久,林太清也来到千佛洞,其目的有二:一是观察斯坦因的行动,二是暗示或劝说斯坦因最好尽早离开敦煌这个是非之地。林太清首先向斯坦因暗示,敦煌县政府计划以武力镇压农民反抗,等斯坦因一离开就采取军事行动。斯坦因6月9日日记记录说:据林大人估计,敦煌现在的人口是8万人。[58]斯坦因访问敦煌期间,敦煌仍流行白喉。......
2023-07-31
斯坦因带着未能购买更多藏经洞文物的遗憾,于1907年6月12日离开莫高窟和敦煌县城。斯坦因是在肃州逗留期间听说敦煌发生动乱消息的。9月13日,斯坦因返回肃州,并在这里最后一次见到正在接受审问的王家彦。考察完毕后,斯坦因于7月22日下午3时到达肃州。自从斯坦因离开敦煌之后,王家彦便全神贯注地去处理采买粮事件。他们首先下令,立即关闭敦煌县城的城门,以及衙署的大门,还命令总数200多名的敦煌巡勇齐登署门,持枪炮警备。......
2023-07-31
斯坦因意外新获约230捆写本后,害怕继续逗留甘肃省境内会夜长梦多,决定尽快离开甘肃省,转移进新疆省境。斯坦因离开安西前,结清了前几天为包装新获230捆写本而购买棉布、纸张等方面的费用。[39]当日上午11时30分,斯坦因一行离开了安西。[41]斯坦因离开红柳园子后,一路向西,日夜兼程,于1907年10月12日走出甘肃省境,进入新疆省哈密直隶厅下辖的猩猩峡驿。......
2023-07-31
1907年初,王家彦被正式任命为署敦煌县知县。斯坦因抵达敦煌县的当天,敦煌县政府正在更换知县。斯坦因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并没有记录下他所见敦煌县知县的完整姓名,而只是称其为Wang Ta-lao-ye。该文又一次配发了那幅被称为“汪宗翰及其家人”的照片。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金荣华提出斯坦因所见敦煌县知县汪宗翰说之后,中外学者纷纷响应,似乎已成定论,汪宗翰成了须为敦煌文物外流负责的历史人物。......
2023-07-31
1907年5月31日,是斯坦因逗留莫高窟的第11天。按照斯坦因的计划,他本日要继续为莫高窟拍摄照片。由于王家彦担心使用武力有可能导致农民起义,进而对长久滞留敦煌的斯坦因造成人身伤害,于是不得不将他计划采取的军事行动向后拖延。由于斯坦因长期逗留莫高窟,引起了敦煌县官府的注意。......
2023-07-31
最后,斯坦因将在安西新获藏经洞文物装满了12只箱子。斯坦因在哈密为在安西新获的藏经洞文物打包装箱后,于1907年11月1日早晨离开哈密。此后,斯坦因押运着庞大的行李箱子运输队,包括12箱子在莫高窟所获藏经洞文物,以及12箱子在安西所获藏经洞文物,经鄯善县、吐鲁番直隶厅、焉耆府、轮台县,于1908年1月19日到达库车直隶州。1908年1月25日,斯坦因先送走运输文物的驼队,然后于当日下午率领一部分人轻装离开库车。......
2023-07-31
实际上,自1900年藏经洞发现之初起,藏经洞文物便已经进入了四处流散的进程。)于1902年4月继任敦煌县知县,此后加速了藏经洞文物的外流。可以肯定的是,1902年汪宗翰来到敦煌以后,藏经洞文物也开始在甘肃官员中间较大规模地流散。汪宗翰1902年对藏经洞文物彻底检查的结果,是他本人获得了一批佛经和绢画。也就是在这4年时间里,藏经洞文物流散的速度加快。......
2023-07-31
1914年4月3日下午,王圆禄让斯坦因进入已被他用作贮藏室的今编莫高窟第342窟,然后从自己的窖藏中将两箱子写经搬入窟中,供斯坦因检查。此外,斯坦因还看出,这部分写本都是经过伯希和之手挑选剩下的佛经。1914年4月4日,是斯坦因逗留莫高窟的第3天。[13]不过,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期间于1914年4月剥移的莫高窟壁画标本,此后一直秘而不宣,不知所踪。......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