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敦煌写本《功德记辑释》- 伯三三九〇

敦煌写本《功德记辑释》- 伯三三九〇

【摘要】:因以割捨珍財,抽减絲帛,謹於當莊佛堂内添繪功德圓就已畢。每旦焚香一炷,德詮敷灑,遂夜燈燃兩炬。〔一四〕伏願當今皇帝,永膺九天。府主太保〔一五〕,澄清一道。九族枝羅,莫值凶危之患。本卷編號爲伯三三九〇,正反面抄寫。鄭炳林先生《敦煌碑銘讚輯釋》對此篇功德記進行了校録。〔一〕孟授,敦煌一水渠名。〔一一〕張德榮,净土寺僧人。〔一二〕凝寂,端莊、静寂。〔一五〕府主太保,指的是曹元忠。〔一六〕術,當作述。

蓋聞人民造化,先於羲帝之秋;像教聿興,後至明皇之代。遂使風輪苦逼,法雨普潤於大千;火宅相侵,慈雲惠施於百億。是以有性之類,欽仰慕於福因〔二〕;無悟之徒,皆歸投於苦本〔三〕。五藴之空空未了〔四〕,榮利頗構,四蛇之分散有時,故乃動作。厥有弟子節度押衙張盈潤〔五〕,奉爲故和尚在日造浮圖壹所〔六〕。雖則泥壘已就,彩畫未圓,良師運筆之間,殀奔走于逝路〔七〕。師乃間生豪族,異世英雄;位亞及於三賢,智鄰通於十聖。故得蓮花座上,演暢龍樹之音;師子案前,談吐馬鳴之句。侄節度押衙盈潤,年芳小俊〔八〕,頓成七步之才;弱冠之年〔九〕,兼備六奇之藝。而又侍奉君親,内外播忠孝之名;閑書謀武,衆口嗟嘆〔一〇〕,英靈之子。侄釋門法律德榮〔一一〕,戒嚴霜雪,行潔冰壺;精三教而窮通,修四禪而凝寂〔一二〕。才清惠遠,澄心學貫於九流;業茂道安,定意聲騰於萬里。遂乃知身不久,審苦海以波濤;悟體非堅,同石光而暫耀。因以割捨珍財,抽减絲帛,謹於當莊佛堂内添繪功德圓就已畢。外瞻靈刹,新擬彌勒之官;内禮真容,創似育王之塔。信仰君子,每□□□而不绝〔一三〕;振振淑人,誓求當來,嚴侍供養。每旦焚香一炷,德詮敷灑,遂夜燈燃兩炬。〔一四〕伏願當今皇帝,永膺九天。府主太保〔一五〕,澄清一道。弟子等六親眷屬,常逢吉慶之歡。九族枝羅,莫值凶危之患。先亡和尚,獲益幽冥。近逝子孫,同登覺路。余聚螢久學,鱗角無成;駐筆多慚,略銘年月。詞曰:人民先化,佛法後傳。普潤百億,遍滿三千。祗□酬直,給孤獨園。敬崇寶塔,耀日輝鮮。有才君子,殷勤福田,無悟之庶,廣作僭源。泥壘已就,繪畫未圓。今捨衣資,内外矗全。伏願皇帝,永座中天。府主太保,劫石長延。已躬清泰,壽限百年,亡靈獲益,龍花會前。含生普濟,同度法船。余以寡識,駐筆難言。慚題短泳,愧術長篇〔一六〕。於時大漢乾祐三年次閹茂仲吕之月蓂生三葉題記。

【题解】

本卷編號爲伯三三九〇,正反面抄寫。正面除本文外,還有一篇《相書》,背面抄有《晋故歸義軍節度左班都頭銀青光䘵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南陽張府君邈真讚并序》《西方净土功德記》《讚文》及《信札》一篇。根據文書内容,本文撰寫於後漢乾祐三年(九五〇),文中無撰寫人署名。全文約七百字左右,共二十五行,每行約二十六至三十三字,無明顯句隔,文中改動地方較多,字迹不工整,應爲功德記的稿本。鄭炳林先生《敦煌碑銘讚輯釋》對此篇功德記進行了校録。

【校記】

〔一〕孟授,敦煌一水渠名。伯二〇〇五《沙洲都督府圖經》:『孟授渠,長廿里。右據《西凉録》敦煌太守趙郡孟敏於州西南十八里,於甘泉都鄉斗門上開渠溉田。百姓蒙賴,因以爲號。』 伯三三五四、伯四六三八、伯二一五五、伯二九三二都有關於孟授渠的記載。

〔二〕福因,佛教詞語,指的是招感福報的業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三〕苦本,佛教詞語,指的是貪欲乃諸苦之根本。語出《法華經》:『諸苦所因,貪欲爲本。』

〔四〕五藴,指的是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五種。

〔五〕張盈潤,敦煌文書中對於此人有多處記載,如:伯五〇一一:『丁亥歲次正月十六日,靈圖寺學仕郎張盈潤寫記之耳。』

〔六〕浮圖,概指所有佛教建築,後專指佛教高塔。

〔七〕殀,當作妖。

〔八〕年方小俊,原卷寫作年方十四,後劃掉,在左邊改寫成年方小俊。

〔九〕七步之才,比喻才思敏捷。語出《世説新語》:『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弱冠之年,原寫作歲當三五,後劃掉改爲弱冠之年。

〔一〇〕閑書謀武衆口嗟嘆,原寫作敬老愛幼遠近嗟嘆,後劃掉改寫成閑書謀武衆口嗟嘆。

〔一一〕張德榮,净土寺僧人。

〔一二〕凝寂,端莊、静寂。

〔一三〕信仰君子每□□□而不绝,原卷寫作扸扸君子懇慕良因,後劃掉改寫成信仰君子每□□□而不绝。

〔一四〕『振振淑人,誓求當來,嚴侍供養。每旦焚香一炷,德詮敷灑,遂夜燈燃兩炬』,原文在此句旁邊還有一句『信心清厚,嚴侍供養,佛□毅麗,但香焚一柱,懇慕良因,逐夜燈燃兩炬』。

〔一五〕府主太保,指的是曹元忠。

〔一六〕術,當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