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有信士張安三父子,傾心真境〔二〕,志慕善因;思福潤之良田,求当來之勝果;悟四大非堅,體無上乘之可托。遂割捨資財,謹依敦煌里自莊西北隅陰施主僧慈惠、龍應應地角敬造佛堂兩層一所。下層功德未就,上層内□□塑釋迦牟尼并侍從,阿難、迦葉二菩薩及二天王等各一軀,并塑繪功畢。遍三界而普覆,而上功德分,并以功畢。本文主要記載了張安三父子建造佛堂的相關活動。〔三〕屋頂四隅各畫□□□王,應作屋頂四隅各畫四大天王。......
2023-07-31
報恩吉祥之窟記 釋慧菀述
竊以桂生方寸,即有凌霜之氣;蘭芽未發,便對芬鬱之芳〔一〕;豈將凡卉爾比其貞馥者矣。厥有季代宗子〔二〕,法號鎮國者,天生駿骨〔三〕,神假精靈。風調與衆有殊,雅量亦將難疋〔四〕。奇能降世〔五〕,權受入時。待達資身〔六〕,恭謙立志。敬上有昏定之美,愛下無荆悴之受〔七〕。仗義依仁,輕生貴士〔八〕。弱冠涉俗,幹業超群。長乃尋緇,庶幾越世。遂使佳譽遠震〔九〕,以相追隨,面輔南朝,俸對無問〔一〇〕。雖復王候顧遇,庶仕欽崇〔一一〕。想雁足而長啼〔一二〕,望仰雲而哽咽。悟勢䘵而癰癤之患,杖錫涉險而孤殷〔一三〕。則桑梓是畢禮之途,養性婆娑於隴畝,則鱗之一角,人之一毫,未足儔矣。然每歎高祖之帝德,仰視而不及;思先賢之成盛事,側聽而無聲;耿介長吁,潛形飲氣〔一四〕。時屬黎甿失律〔一五〕,河右塵飛〔一六〕;信義分崩,禮樂道廢;人情百變,景色千般;呼甲乙而無聞,唤庭門而則諾;時運既此,知復奈何。軟人善别瑞玉,遇之世而不貧,妙達時機,在拘縶而無慮者〔一七〕,則君子之中融也〔一八〕。非但父之利智,其子比其志堅者。亦貞明益代,聰睿绝倫;有月角之美容,輔山岳之奇貌。出入金闕,恭奉國師;典禦一方,光被四衆。則以慕祖宗之恩,不墜於家風;欽孝悌之徒〔一九〕,修身于後代,其汜氏之戚里。蓋乃金枝玉業,帝子帝孫;與磐石而連基,共維城而作固。雖今來古往,而小山之桂猶存;道德相仍,大王之風無替矣。〔二〇〕。公卿侯伯,并載於碑銘;秀士儒林,預標于前史;顯古人之名德,未賀鞠養之深恩〔二一〕。爾乃惟罪盟,嚴蔭早違〔二二〕;孝感無微〔二三〕,慈顔永隔。哀哉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唯杖景福〔二四〕。是以捐資身之具,罄竭庫儲,委命三尊,仰求濟拔。遂於莫高勝境,接飛簷而鑿嶺,架雲閣而開岩。其龕化成,粉壁斯就,富場素毗盧像一軀,并八大菩薩,以充侍衛。并莊緇麗,絢彩鮮明。若紫電而映丹霞,如烏輪而沉碧沼。圓鏡内净,擁現千大。性智外融,光潤百億。所冀上資七代,下益五代。卓識成形,皆獲斯慶。其詞曰:天中静天,務總良田。一心正定,衆暈息扇。恒羈意馬,永系情猿。理存戡拔,廣度無邊。其一。三危雪迹,衆望所欽。岩高百尺,河闊千尋。神吐異色,鳥卉奇音。見善思及,易地布金。其二。居然待達〔二五〕,歷代衣冠。三皇之裔,五帝之前。孝哉宗子,邈與先賢。傳芳萬代,祐續千年。其三。
【题解】
本卷編號爲伯二九九一,此卷抄寫有齋文、邈真讚、功德記近十件作品。本文於該卷正反兩面抄寫。鄭炳林先生《敦煌碑銘讚輯釋》中首次將正反兩面文獻整理抄録在一起,形成一份較爲完整的文獻,爲後續學者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文獻基礎。這篇功德記主要記述了僧鎮國及其氾氏家族營建洞窟之事,追頌了氾氏先祖的各種事迹,是研究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本文無撰寫題記,作者爲慧菀,在敦煌文獻中有關於此人的一些記載,吐蕃統治時期的僧尼籍中記有其名,除此之外,他還撰寫了幾篇邈真讚作品,如伯三七二〇號《敦煌都毗尼藏主始平陰律伯真儀讚》。馬德先生在《敦煌莫高窟『報恩吉祥窟』考》(《敦煌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中考證:本篇功德記成文年代當在吐蕃統治敦煌的後期或末期,大致推定在八四〇年前後。本文約九百字,共三十六行,每行約二十四至三十二字,無句隔,字迹較清晰。
【校記】
〔一〕對,當作附。
〔二〕有,原卷在此處有塗抹,字迹不清,馬德先生録爲修,誤。
〔三〕駿骨,本代指駿馬,後比喻賢才。
〔四〕雅量,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録爲雅重,誤。
〔五〕降世,當作濟世。
〔六〕待達,當作特達。據伯四六四〇《敦煌唱導法將兼毗尼藏主廣平宋律伯彩真讚》原句改。
〔七〕荆悴,語出『田真哭荆』典故,出自南朝吴均《續齊諧記》:『京兆田真兄弟,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財寶,遂門。』後用荆悴比喻兄弟不和,不友愛。
〔八〕士,當作死。
〔九〕佳譽,鄭炳林《敦煌碑銘讚輯釋》録爲往舉,文意不同,誤。
〔一〇〕俸,當作奉。
〔一一〕庶仕,同庶士;欽崇,鄭炳林《敦煌碑銘讚輯釋》録爲欽仰,誤。
〔一二〕雁足,指書信。典出《漢書·蘇武傳》:『(常惠)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荒澤中。』
〔一三〕孤殷,當作孤皈。
〔一四〕飲氣,忍氣之意。《魏書·韓子熙傳》:『及會公卿,議王之罪,莫不俛眉飲氣,唯咨是從。』
〔一五〕時屬,正當之意。
〔一六〕河右,鄭炳林《敦煌碑銘讚輯釋》録爲『河石』,誤。『河右』,河西隴右之省稱。
〔一七〕拘縶,束縛,押系。《南史·孔靖傳》:『侯景陷建鄴,朝士并被拘縶。』
〔一八〕中融,當作中庸。
〔一九〕欽,鄭炳林《敦煌碑銘讚輯釋》録爲領,誤。
〔二〇〕替,廢棄、廢除之意。
〔二一〕鞠養,撫養、養育之意。《後漢書·劉般傳》:『早失母,同産弟原鄉侯平尚幼,紆親自鞠養,常與共卧起飲食。』
〔二二〕違,離開之意。
〔二三〕微,當作徵。
〔二四〕哀哉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唯杖景福』此四句出自《詩經·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二五〕待達,當作特達。
有关敦煌写本功德记辑释的文章
厥有信士張安三父子,傾心真境〔二〕,志慕善因;思福潤之良田,求当來之勝果;悟四大非堅,體無上乘之可托。遂割捨資財,謹依敦煌里自莊西北隅陰施主僧慈惠、龍應應地角敬造佛堂兩層一所。下層功德未就,上層内□□塑釋迦牟尼并侍從,阿難、迦葉二菩薩及二天王等各一軀,并塑繪功畢。遍三界而普覆,而上功德分,并以功畢。本文主要記載了張安三父子建造佛堂的相關活動。〔三〕屋頂四隅各畫□□□王,應作屋頂四隅各畫四大天王。......
2023-07-31
加以隴頭霧卷,金河泯湍瀨之波;蒲海梟鯨,流沙弛列烽之患。勳猶未萃,俄已云亡。雖處閨門,實謂丈夫之女。本卷編號爲伯四六四〇,原文本無標題,依據敦煌莫高窟第一四八窟前室南厢李家碑陰面碑額定名爲《大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碑》。因該碑立於唐昭宗乾寧元年(八九四),學界簡稱其爲《乾寧碑》。碑額北刻《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碑額南刻《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
2023-07-31
結社修窟功德記 社(官)節度押衙〔一〕竊以佛本有願,拯拔無私〔二〕;慈濟生靈〔三〕,悲深宿植。本文是社邑修窟功德記的抄本,原件未抄完。據馬德先生在《敦煌莫高窟史研究》一書中考證:本篇功德記是重修三十八窟的記録。寧可、郝春文先生《敦煌社邑文書輯校》、馬德先生《敦煌莫高窟史》及鄭炳林先生《敦煌碑銘讚輯釋》均對此篇功德記進行了校録。......
2023-07-31
上爲贊普本卷編號爲伯二九九一,本文是一件功德記殘文,是吐蕃占領敦煌初期的作品。殘文主要記載了吐蕃統治敦煌後,敦煌官品社某公等人重建某洞窟的營造之事。署名人智照,在敦煌文書中多次出現,伯三四九〇、伯二二八五及伯三七二六中智照都是以寫經人身份出現的。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有録文。......
2023-07-31
疑是觀音菩薩,易體經行,薩訶聖人,改形化現。厥有節度押衙知畫行都料董保德等謙和作志,温雅爲懷;守君子之清風,藴淑人之勵節。遂乃同音共忻,異口齊歡。即日施工,下手建造。即於古塔下(得)珍珠、纓洛一瓶子〔一三〕,可有貳斗以□,内有某物上造。此文抄寫於斯三九二九經卷的背面,與前一篇《董保德佛事功德頌(一)》的内容有很多相同之處。〔一三〕下,後面原文脱一個『得』字,據文意補;纓洛,當作瓔珞。......
2023-07-31
和尚俗姓索〔一三〕,法號(義辯)〔一四〕。其先商王帝甲之後,封子丹於京索間,因而氏焉。懸蛇之疾俄侵,風樹之悲窀及。在原之德未申,陟崗之望俄軫。前沙州釋門都法律。《索引》擬命名《鉅鹿索法律和尚義辯墓志銘》,黄永武《敦煌寶藏》也采用《索引》命名。鄭炳林先生在《敦煌碑銘讚集釋》中考證,此件當爲咸通十年(八六九)索義辯修建十二窟的功德記碑文。以下的校記以斯五三〇爲底本,參校伯四六四〇......
2023-07-31
因以割捨珍財,抽减絲帛,謹於當莊佛堂内添繪功德圓就已畢。每旦焚香一炷,德詮敷灑,遂夜燈燃兩炬。〔一四〕伏願當今皇帝,永膺九天。府主太保〔一五〕,澄清一道。九族枝羅,莫值凶危之患。本卷編號爲伯三三九〇,正反面抄寫。鄭炳林先生《敦煌碑銘讚輯釋》對此篇功德記進行了校録。〔一〕孟授,敦煌一水渠名。〔一一〕張德榮,净土寺僧人。〔一二〕凝寂,端莊、静寂。〔一五〕府主太保,指的是曹元忠。〔一六〕術,當作述。......
2023-07-31
本卷編號爲伯二五八八,經卷正反面共存文八篇。正面有《開蒙要訓一卷》《亡文》《燃燈文》《齋文》,反面有《嘆像》《慶經文》《慶幡文》《修佛堂功德文》。原文共十七行,行約十五至二十九字不等。黄徵、吴偉《敦煌願文集》對此篇文獻進行了校録。〔三〕是以爐熱中首,黄徵、吴偉《敦煌願文集》中認作中首,當作牛首。......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