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

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数学教材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53](1)选、改编解放区的课本和比较通用的旧课本(1949);(2)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为蓝本,制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学数学课本(1951);(3)教育部决定调整中小学数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编写中学数学暂用课本(1957);(4)编写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试用教材(1959);(5)新编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数学教材(1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数学教材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53]

(1)选、改编解放区的课本和比较通用的旧课本(1949);

(2)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为蓝本,制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学数学课本(1951);

(3)教育部决定调整中小学数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编写中学数学暂用课本(1957);

(4)编写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试用教材(1959);

(5)新编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数学教材(1963);

(6)“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学数学教材(1966);

(7)编写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数学教材(1972);

(8)修订改编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数学教材(1979);

(9)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制、“五四”制中小学数学教材(1988);

(10)编写根据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数学教材(2000).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到“一标多本”的演变.

教材是联系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对于教材编写工作有着明确的规范作用,它不仅具体地规定了教材应当包括哪些内容,而且也从总体上指明了教材编写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而数学教材的内容也体现了其编者们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同时,教材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材料.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材编写既要反映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又要适应学生的心理顺序,同时也应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

教科书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教学内容,它决定着中小学教科书的体系编排,尤其是单元、章、节的编排顺序.反之,教科书的单元、章节编排可以反映教科书的逻辑顺序.教科书的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如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呈现方式等.同时,教科书的编写也应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例如,荷兰数学教育家范·希尔(van Hiele)夫妇关于几何思维发展水平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与肯定,我们应认真研究如何以此为指导来编写相关教材.

1949年以来,“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一直被广泛采用,丁尔升先生早在1978年11月编写《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时就明确提出这个编写原则.“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兴起于“螺旋式课程”.“螺旋式课程”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意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的“概念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计.其基本假设是:任何教材都可以用某种合理的形式来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