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伦,1927年7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沙河区北头街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可事实并未能让穷苦百姓如愿。为了养家糊口,王崇伦这期间遭了好多罪。耳闻目睹中王崇伦感受到了共产党是穷苦百姓的大救星,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王崇伦积极参加土改斗争,被选为民兵队队长。不久,王崇伦与出身贫苦的姑娘关伟荣结婚,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2023-07-31
于成龙,今山西商县人,自清朝顺治十八年起,历任知县、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为官30多年,为政清廉,勤劳务实,生活俭朴,拒贿倡俭,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走上仕途之路的第一任职是罗城(今广西北部)知县。当时的罗城属柳州府,地处偏僻,野草遍地。瘴烟疠雨,猛痹出没,民情慓悍,经济凋敝。尽管条件如此恶劣,但他毫不畏惧,说服了家人和亲朋好友,带上自己变卖家产的盘缠,毅然奔向罗城,决心改变那里的面貌。
于成龙对罗城的恶劣环境和人民的困苦情况虽有思想准备,可是罗城的实际情况比传说和预料的要严重得多。广西经过20多年的战乱后,经济萧条,民心不安,百姓贫困不堪,有的铤而走险,沦为“盗贼”,地方大姓与地主成为世代冤家,相互仇杀,人口骤减。当时,罗城县城只有六家居民,数间草屋,县衙门没有门垣,院中长满荒草,三间草屋破烂不堪。于成龙暨(音jì)土为案,铺草为床,置土灶一副,办公休息均在草屋之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不辞辛劳,攀山越岭,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悉听百姓的呼声,制定改变罗城面貌的计划。他在任罗城七年的县令中,奖励耕织,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罗城的面貌得到很大改变,受到人民的衷心拥戴。当他离任时罗城百姓纷纷赶来,遮道呼号,追送百里。
康熙十八年,于成龙因功绩卓著,迁任福建按察使,主管司法事务。当时福建多事,朝廷严禁百姓与台湾郑氏家庭往来,三令五申不得下海,违者正法。福建居民以海上贸易为生,哪能不下海呢?前按察使以通敌罪逮捕了数千渔民,一时冤狱遍地。于成龙经过调查多属冤枉,上报朝廷同意后,随即释放了大批冤枉的渔民。
于成龙为官30年,清操苦节,竭忠尽力,体国恤民,倡廉禁贪,自奉俭约,拒贿禁奢,不仅深受百姓的拥戴,而且赢得朝野的敬仰。送礼受贿,生活奢侈,这在封建社会官场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腐败现象,而于成龙对此深恶痛绝,在他任罗城知县时,曾有几个小伙子出于对他的关心,持钱奉献,让他作生活费用,他拒绝接受。一次他的夫人来罗城探亲,百姓得知后,纷纷前来送钱赠物,让夫人带回家,以表他们一片心意。于成龙感激之余,婉言谢绝说:“这里远离我的家乡,夫人只身一人携带这么多财物,一来行走不便,二来容易为盗贼所害,大家既是爱我,就请将钱物带回。”百姓跪倒在地,哭着不肯起来,坚持要他收下,他再三劝说,始终未收分文。
于成龙任福建布政使时,主管钱赋,经他手的钱何止千万,他却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为勉励自己,告诫部下,他书写了一副对联悬于堂上,上联是“累万盈本,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凌,谁替你披枷带锁”;下联是“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福建的漳州、泉州当时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外国商人为了谋取贸易交往中的好处,经常把一些贵重物品赠送给布政使,于成龙认为身为大清官吏,接受外商馈赠,不仅辱及人格,而且有损国格。每当有人来赠送时,他一律斥之不受,外商感慨地说:“天朝洪福,有如此清官,我等周游列国,从未见过,真是难得呀。”在封建社会里,各级官吏为得到庇护或升迁,往往利用上司生日寿辰儿女婚嫁等机会大肆行贿送礼,为了摒弃这一陈规陋习,禁绝馈赠受贿,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之初,就申明不受一切馈赠。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政绩传遍京师,康熙在京召见他,称他为“清官第一”。就在这年冬天,他升任为江南、江西总督。总督,这是明清时代显要高级的地方官,权势极大,在清朝做官能做到巡抚、总督这一级大都是久经宦海沉浮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明白,自己官已到头该想想后路了,便从各方面做些安排。在处理政务方面,小心谨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生活方面,极为贪图享乐,安逸舒服;在经济方面,大都拼命聚敛财富,广置田地家产。因此,当时一些督抚大员多表面上道貌岸然,高高在上,实际都是一些饱食终日,不思进取的既得利益者,很少有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者。于成龙与此迥然不同,他在两江总督任上,仍保持着勤劳务实的作风,一改过去官场那种污浊风气。
总督属于封疆大吏,上任时要有全副仪仗,前有执事喝道,后有兵丁护卫,所经之处,官绅躬候迎送。于成龙却与众不同,自直去江宁上任时,他与小儿子雇了一辆驴车,袖钱数十文,沿途住宿不投公馆,边走边访贫问苦。两江总督府的官吏按惯例置仪仗,文官武将在城门上恭迎,等候了大半天仍不见人到,众人正在焦急之时,忽报新任总督早已单车轻装入街。大家忙赶去部署,准备设宴为于成龙接风洗尘。于成龙笑着对大家说:“以酒肴酬劳我,不如酬谢我鱼壳。”原来,他在赴任的路上,打听到江洋大盗鱼壳掠人财物,坏事做尽,民愤极大,他以重金招募武艺高强的人将鱼壳抓获,为百姓除了一害。
于成龙一生勤劳节俭,终年布衣素食,甚至不如老百姓,但他处理政务却尽心竭力,经常通宵达旦。为官30年,从来没有携带家属到任所,直到年已高达65岁时,才不得不带小儿子在身边照顾他。早在他任福建按察使,临走前,让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人们不明白他的意思,问买这么多有什么用?他回答说:“路上当菜,全靠它了!”他任两江总督之初,适逢当年遭灾,于成龙十分惦念灾民,将自己的俸禄赈济老弱病残者,而自己却粗茶淡饭,每当青黄不接时,还以糠菜当食充饥。
由于为官清廉,以身作则,江南的社会风气也改变了许多。当时江南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官僚、贵族、富商大贾竞相追求奢侈豪华,市民们也崇尚华贵虚浮,于成龙到任不久,他们就开始改穿布衣,门第高贵的人出门时也减少了随从和车辆,不敢再炫耀财势了,大户人家红白喜事,也不像过去那样讲究排场了,许多高门大院住宅,悄悄改成了小门楼。
康熙三十八年,68岁的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因为他的家属不在身边,他的丧事最初全由部属操办。将军督统进入他的居室,见这位总督大人遗物少得可怜,床头有旧藤箱一个,内有替换的旧衣一套,旧靴子一双;罐中粗米几斛,食盐数斤,此外就是一些书籍。于成龙逝去的消息传出,江宁城中市民停业,痛哭流涕,许多人家把于成龙的画像挂在家中祭祀。出殡那天,各界数万人,步行20多里,哭声震天。
第二年十一月,康熙南巡,沿途考查官吏政绩。众多百姓一致称赞于成龙,康熙感慨地对随行人员说:“朕博采舆论,都称于成龙为天下第一廉吏。他不愧为百姓的父母官,朕的股肱之臣。”
有关思想品德篇之勤俭节约的文章
王崇伦,1927年7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沙河区北头街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可事实并未能让穷苦百姓如愿。为了养家糊口,王崇伦这期间遭了好多罪。耳闻目睹中王崇伦感受到了共产党是穷苦百姓的大救星,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王崇伦积极参加土改斗争,被选为民兵队队长。不久,王崇伦与出身贫苦的姑娘关伟荣结婚,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2023-07-31
古人所说“俭能养志”,意思是生活俭朴能培养和磨砺人们的志气。历史上许多有成就有作为的人物,都用“俭”来磨炼自己,以培养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俭朴”教育尤为重要。因而社会主义道德还要求人们爱惜公共财物,养成俭朴节约的美德。......
2023-07-31
中华全国总工会对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建议信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王崇伦利用交流空隙时间为12家企业解决15项技术难题,各单位纷纷致信鞍山市、鞍钢,盛赞王崇伦的高尚精神和高超技艺。接踵不断的技术攻关硕果,对有志于革新创造的先进工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2023-07-31
1966年1月,孟泰担任鞍钢工会副主席。1967年9月30日,积劳成疾的孟泰在北京医大附属医院病逝,终年69岁。1979年12月6日,鞍钢举行孟泰同志追悼大会。1986年4月30日,鞍钢公司在大白楼前隆重举行孟泰塑像揭幕仪式。孟泰塑像的基座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题词:“孟泰精神永放光芒”。1993年4月30日,鞍钢工会与鞍山市立山区政府共同在立山公园建造的孟泰全身塑像落成,立山公园更名为孟泰公园。......
2023-07-31
孔繁森,这个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他的事迹为多少人传诵。孔繁森对自己这样节俭,而对他人,对藏族同胞却是那么慷慨大方。孔繁森对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要求格外苛刻。孔繁森心疼这三个孩子就把他们带回拉萨亲自抚养。孔繁森把自己对藏族同胞的爱倾注在这两个孤儿身上。孔繁森同志是清贫的,同时也是富有的,他拥有人世间最美好的心灵,最丰富的情感,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2023-07-31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严峻但是没有埋怨的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安抚百姓,服从权制,开诚布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在可歌可叹。......
2023-11-27
亚里斯多德之论概念,有其独到之处,总结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于这问题研求的成果,而且成为了欧洲中世纪1000多年来哲理的出发点。兹先述亚氏之论概念。亚氏概念之说不多见于《范畴篇》而多见于逻辑六篇中之其他各篇,尤其是在第5篇。亚氏的《辩论常识篇》主要是讨论概念的偶性,概念的类、概念的固有非本质属性,与概念的定义,即其本质属性。......
2023-11-08
但是,棋杆巷确实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巷,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清官的故事。原棋杆巷西口West of Former Qigan Lane余寅走上仕途后,不论在什么职位上都能够做到清正廉洁,尤其是表现在工部任职期间。后被称作“棋杆巷”,是因为余寅的故居门前出现了一根高高的旅杆的缘故。因明太常寺少卿余寅宅第前有一对刻有龙凤图案的石旗杆央而得名,民国时名棋杆巷。......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