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对于研究价值的创新之处有以下预判:第一,本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旨,将“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学术研究,与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有助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中华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加深我们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当然,本课题也存在某些不足。......
2023-07-31
宋末元初的成都平原,由于遭受了长达半世纪的战争破坏,早已经不是历史资料上所描绘的那种“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繁盛富足的局面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久经战乱、田土大量荒芜、人口空虚、亟待恢复的凋残之区。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宋元战争初期,蒙古军曾经攻破成都及其周边的平原州县,造成前所未有的惨烈灾祸。[1]大量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四川社会中那些能够体现上自汉唐五代,下及两宋时代的经济繁荣面貌、生产技术程度和文化昌盛水平的种种成就,在经历这阶段的战争之后大多消失了。经历过这一历史巨变的宋元时代的人,对此感受最深。他们用充满感伤的文字见证并记录下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所遭遇的惨烈灾祸:
金末元初人郝经曾作“哀蜀亡”之诗,诗中有云:
芙蓉城碎朔风急,虓虎磨牙绮罗穴。不识兵戈三百年,叠鼓一声肝胆裂。小臣斗死尚南首,大臣见杀犹望阙。汉家阳九厄再逢,忽焉王气西南绝。孔明庙前老柏死,四贤堂上英灵灭……[2]
蜀自秦以来,更千余年无大兵革,至于本朝,侈繁巨丽,遂甲于天下,不幸荡析。[3]
元人刘岳中撰文云:
宋南渡,蜀被兵最甚,宋亡又甚。时丝枲织文之富,衣被天下,今不可复识矣,况衣冠礼乐之盛乎![4]
元代理学家赵复为解救在这次战争中被俘的蜀士,作疏募集资金,疏中有云:
锦江秀色都为巴蜀萧条,玉垒浮云尽入峨眉之悲惨。[5]
川西地区原本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但经过蒙古骑兵多次屠戮之后,它却成为全川人口损耗最为严重的地区。据南宋蜀人吴昌裔记载,蒙古军“屠成都,焚眉州(今眉山),蹂践邛(今邛崃)、蜀(今崇州)、彭(今彭州)、汉(今广汉)、简池(今简阳)、永康(今都江堰),而西州之人十丧七八……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痍满目,譬如人之一身命脉垂绝,形神具离,仅存一缕之气息而已。”[6]上述府州县,俱为川西平原地区,其人口损耗之严重惨触目惊心。元人虞集也记载:“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7]袁桷也说:“蜀祸之惨,诚不忍言也……(宋将)贺靖权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8]经过蒙古军初入蜀境的摧残后,“蜀士荐罹兵革,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逃匿”[9]。除了战乱导致四川人户的大量死亡和逃散外,战后蒙古军将和豪右之家对人户的匿占,也是造成元初载籍户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元初四川人口锐减,造成了四川人口史上一大奇特现象,即全川各地“古户”“旧族”“土著”几乎灭绝。虞集对于四川世家大族在战争中的惨重损伤,作了许多回忆和记述。如说:“故宋衣冠之世家,百年以来几已尽。”[10]“昔者吾蜀文献之懿,故家大族之盛,自唐历五季至宋……百十年来……其伤残转徙,千百无一二矣。”[11]元儒揭傒斯撰文指出:四川经元“用兵积数十年,乃克有定,土著之姓十亡七八”[12]。这种情况,在后代的地方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可以得到印证。如《名山县志》载:经历元军杀戮之后,人民“死亡转徙,县中古户,几无孑遗”[13],等等。
鉴于长期战乱后的四川州县普遍出现了“地荒民散”“户口凋零”的情况,元朝统一全国后,对州县一级行政建置作大幅度的调整,四川各地都发生了“改州换县”的现象。据《元史·地理志》统计,四川因地荒民少而牵涉或废、或降、或并、或损等变动的州、县数量相当普遍,仅成都路变动州县19个(隆州、仁寿、怀州、金堂、德州、德阳、绵竹、汉州、导江、青城、灌州、崇庆、江原、保宁、威州、简州、阳安、灵泉、平泉),数量之多,居全省之最。其中许多州、县变动的直接原因,都是由于地荒民散引起的。如成都府隆州(今仁寿县),“至元二十年,以此州地荒民散,并为仁寿县”;导江、青城二县,以“户少”省入灌州(今都江堰市);简州平泉县(今简阳县西草池坝),“以地荒,竟废之”[14]。
有关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的文章
本课题对于研究价值的创新之处有以下预判:第一,本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旨,将“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学术研究,与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有助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中华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加深我们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当然,本课题也存在某些不足。......
2023-07-31
500多年来,由于四川与湖北两地之间的隔离,加之人们对于历史上的湖广地理和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将“孝感乡”与仅有一字之差的“孝感县”混为一谈。[63]凡此种种,足见在展开课题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孝感乡”与“孝感县”的关系作一番辨正。目前孝感市下辖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大悟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如果这一说法可信,则孝感乡的得名,源自于汉代同里“赵氏至孝”。......
2023-07-31
以民屯而论,全川屯民一般都是从设屯所在辖区内抽调和招募的,但也有从邻省无主人口中征发而来的。忽必烈即位前,曾大力在陕西境内提倡发展农业,陕南一带军民屯田事业因此得以开展起来,从而取得“汉中之田,辟已十八”的成效。[49]当地的种田户多隶军籍,因此而成为屯田专业户。淮河流域自曹魏以来,一直是封建政府重要的屯田区域。由此可见,这3支来自外省的专事屯田的军队,在当时成都路军屯中的重要地位。......
2023-07-31
由元代四川行省创立的14个军屯,主要集中在崇庆州境内,因其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盆地的交界地带,故以川西名之。这里,仅根据《元史·兵志》并参照《元文类·屯田》,将这一屯垦区内的14个军屯的基本情况表列如下(见表1):表1:元代成都路军屯一览表通过上表可见:第一,设屯数量。这表明,在当时四川军屯中,有一半数量的军屯集中在成都路这片有待开垦的区域。......
2023-07-31
根据大量族谱资料证实,明初德安府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西——麻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江西人的存在与活动,所以在德安一带才会有关于当地人民原籍一种普遍的说法,即称自己来自“江西麻城”,或言“江西麻城过籍”。其二,不同区域开发难易影响移民流向。其三,移民来源影响流向。因此,从移民文化的源流关系看,应该是先有“麻城过籍”存在,而后才有德安府所辖各州县的“江西麻城”现象发生。......
2023-07-31
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全文共1132字,现将标点后的文字照录如下:都碑记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昔麻邑存四乡,独孝感乡有遗碑。今刘氏后裔珍护之,可谓知所重也。都府面坊多逢回禄,惟都碑、米研犹存。又读《志略》称:“孝乡犹尚小,是以户丁为制,不以里数为限。”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
2023-07-31
目前,对于存在于明初以来百余年间的孝感乡,其所对应的地理方位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学界围绕孝感乡的地理方位所进行的推测,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黄安说。1992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的李懋军,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明代湖北人口迁徙研究》中,对麻城孝感乡的地理方位首次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证。进而认为,孝感乡主体部分在麻城而不是在黄安县。......
2023-07-31
元代的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四种,他们分别置籍,根据政府的调动指令,在全国各地镇戍、屯田。元代镇戍系统主要形成于征服南宋以后,成都军屯恰逢其时创立,可以说正是元代镇戍系统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展现。成都是省会城市,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和行枢密院的治地,是全省驻军的首脑和指挥机构所在地,自然是戍守的重点。......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