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对于研究价值的创新之处有以下预判:第一,本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旨,将“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学术研究,与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有助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中华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加深我们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当然,本课题也存在某些不足。......
2023-07-31
元末德安府是红巾军与元军争夺的主战场,这一地区破坏惨重,土著居民死徙殆尽。据康熙《云梦县志》卷九载:“是时土著丁户歼戮殆尽。”孝感县新龙店区《董氏族谱》载:“元末刘福通之乱,孝邑人民从军入蜀,井里萧条。”[70]为迅速恢复当地社会经济,明政府于洪武初年从外地向德安府移民。根据大量族谱资料证实,明初德安府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西——麻城。例如,据康熙《安陆县志》载:“闻之父老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得城东老户湾数户而无其人。乌兔山之阴空土以处者几人而无其舍,徙黄麻人实之,合老妇孺子仅二千人,编七里。”[71]又如,孝感县《夏氏族谱》在谈到自己的祖籍时说:“荣二祖,其先麻城太平乡古井巷人,明洪武初迁徙天下富民充伍,公偕李孺子徙居孝感县。”[72]又据《应山县志》载《应山县部分族谱所载人口流动一览表》显示:在张、颜、汪、魏、熊、李、明、杜、袁、喻、韩、易、郝、胡十四个姓氏中,“有八个姓氏载明祖籍来源于麻城”[73]。
曹树基在《中国移民史》第5卷中对于明初民籍这种由江西经麻城迁入德安府的移民态势,有如下精当的描述:
由于麻城县的所谓土著中有一大批是宋代从江西迁来的老移民,他们的人口比老土著还要多,相对于洪武移民来说,他们也是土著居民,我们称其为新土著。当洪武年间麻城人迁向德安府时,就会有一大批这样的人口夹杂其中,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迁往德安府的麻城人的主体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江西人的存在与活动,所以在德安一带才会有关于当地人民原籍一种普遍的说法,即称自己来自“江西麻城”,或言“江西麻城过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江西麻城”是一个完整的词汇,并不是“江西”和“麻城”。而只有当我们了解麻城人口的形成历史时,才会对“江西麻城”一词有深切的体会。[74]
张国雄在有关两湖移民史的研究成果中也指出[75],中唐以来华中地区移民趋势呈现出这样一个显著特征:外省移民进入湖北,是由东向西逐渐展开的。早在中唐、五代移民开始主要分布在鄂东地区,元代移民中鄂东占了大部分,到了明代,江汉平原完全成为移民迁入区,至清代开始向鄂西南山区移民。在湖北境内之所以呈现出由鄂东→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的渐进过程,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制约的结果。其一,政策控制直接影响移民流向。明初,鄂东、江汉平原以及鄂北是政府鼓励移民迁入的地区。其二,不同区域开发难易影响移民流向。宋元时期,鄂北和鄂东北是开发重点,其他地区较为落后。其三,移民来源影响流向。有元一代,江西地区人丁兴旺,户口众多,在全国诸行省中名列前茅。据研究,元朝江西15路州的人口数量达1400余万人,户口之众居全国第二。[76]元朝江西地区人口充盈,奠定了向外输出人口的基础,为外向移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大批江西等省移民进入湖北,当首先立足相距较近的鄂东地区,然后再渐次向西扩展。
正是在这样一种移民趋势下,麻城充当了由鄂东→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的渐进移民过程中转站的地位。因此,从移民文化的源流关系看,应该是先有“麻城过籍”存在,而后才有德安府所辖各州县的“江西麻城”现象发生。据传,“孝感民间有一种民俗,把睡觉说作是回麻城去了”[77]。这一传说有助于帮助我们厘清孝感乡与孝感县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文化渊源关系。总之,在元明依赖两湖地区自东向西移民的大趋势之下,麻城(包括孝感乡)因其处于最先接近移民来源地的有利地位,故从移民文化传播的角度讲,应该是麻城(包括孝感乡)影响了孝感县,而不是孝感县影响了麻城(包括孝感乡)。
在阅读历史文献的过程中,人们经常有“孝感乡”与“孝感县”,“孝感人”与“孝感乡”难辨的纠结。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历史问题,而是辩证地将麻城县与孝感乡的建置沿革及有关移民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由于在元末开始出现的鄂东→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的渐进式移民过程中,不断有麻城移民加入其中,而孝感乡又是麻城县人口聚集之地,因此随着移民的向西迁移,自然也会有颇多孝感乡人口加入其中。后来,随着湖广人口向四川迁徙,在德安府所辖的随州、黄陂、孝感、孝昌等州县的移民中,出现孝感乡民也是不足为怪的。特别是由于川、鄂地理阻隔,迁川后裔对湖广原乡历史上的建置沿革变迁不甚了了,因此,经常将孝感乡与周边县相混淆,这也是常有的事。只要明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分拘泥于“孝感乡”与“孝感县”,“孝感人”与“孝感乡”的辨别。在四川地方文献中,人们在追溯祖籍来源时,经常可以发现一些相似但并不统一的表述用语,如与“麻城孝感”相提并论,还有“楚之孝感”“湖广孝感”“黄陂孝感”,以及“孝感”“孝感人”,等等。对于文本上的这类用语上的细微区别,固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致考证,但如果将其放在上述历史背景中观察,它们是与麻城孝感乡并不互相排斥的。本课题认为,将其作为一种泛称来理解,它们只不过是“麻城孝感”的一种简称而已。
【注释】
[1]由于湖广布政司是在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和湖广行省北部基础上形成的,而黄州府的设立,则是在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后,于甲辰年(元顺帝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从元末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改为湖广行政黄州府的,因此断定“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这一整体概念最早出现于明代。
[2][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页。
[3]《麻城县志》卷1,民国24年铅印本续编,影印本。
[4]参见江益林:《麻城“五关”觅踪》,《麻城文史》2008年第3期。
[5]《麻城县志》卷1,民国24年铅印本续编,影印本。
[6]麻城年鉴编纂委员会:《麻城年鉴》(1986~1997),黄山书社,1998年。
[7]《麻城县志》卷1,民国24年铅印本续编,影印本。
[8]史芬:《麻城市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4期。
[9]《麻城县志》卷2,光绪八年版,影印本。
[10]《麻城县志》卷1,民国24年铅印本续编,影印本。
[11]《麻城县志》卷2,光绪八年版,影印本。
[12][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页。
[13]如早在春秋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这里就发生过载诸史册的吴楚柏举之战,吴楚双方投入兵力近20万,最后以吴胜楚败告结束,当时指挥吴军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三国时曹魏曾戎兵西陵(即今麻城),以御孙吴;后吴大将陆逊率兵以西陵(今麻城)为国之屏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豪强们侵夺兼并,各创霸业,此地曾发生大战达十二次之多。南宋时期,金兵两度犯五关、拔麻城;忽必烈率蒙军渡淮,经麻城进犯江南。元末陈友谅,明初朱元璋,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代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陈得才和捻军将领赖文光、张宗禹、龚得树等,都在麻城留下了鏖兵的足迹。
[14]《湖北麻城现古兵寨堡垒群,恐涉及宋元明清各朝代》,中新网,2008年10月6日。
[15]光绪《麻城县志》卷2、民国《麻城县志》卷1。
[16][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19页。
[17]《麻城县志·序》,康熙九年版,影印本。
[18]《麻城县志》卷10,光绪八年版,影印本。
[19]王笛:《寻找中国革命的历史土壤》,《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
[20][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页。
[21]《麻城县志·序》,康熙九年版,影印本。
[22]《麻城县志·序》,康熙九年版,影印本。
[23]《明太祖实录》卷14。
[24]陶安:《陶学士文集》卷首《陶学士事迹》。
[25]弘治《黄州府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
[26]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27]《麻城县志》卷1,康熙九年版,影印本。
[28]《明史》卷44《地理志五》。
[30]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寻根》1997年第1期。
[31]《麻城县志》卷11,光绪八年版,影印本。
[32]《麻城县志·序》卷1,康熙九年版,影印本。
[33]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31《淮南道九·黄州》。
[34]王存、曾肇、李德刍:《元丰九域志》卷5,中华书局,2005年。
[35]合川《杜氏合谱》,同治八年刻本。承广安地方志办公室杜奉文先生提供。
[36]《石柱厅乡土志》第七章,宣统元年抄本。
[37]郭孝儒:《蓬溪郭姓考略》,载四川蓬溪县政协第八届文史委员会编:《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2008年12月,第154~155页。该资料所称“湖广黄州”,带有书写时代的行政区划痕迹,不过并不影响麻城孝感乡的存在。
[38]姜直中等:《姜氏族谱》,转引道光二十一年的谱序,出自岳精柱、程行:《家谱中的麻城孝感现象》,《麻城文史》2011年第4期。
[39]李懋军:《明代湖北人口迁徙研究》,1992年,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档案室。
[40]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四川日报》1997年5月9日。
[41]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考辨》,《麻城文史》2008年创刊号。
[42]苏东来:《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现象》,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43]凌礼潮:《邹知新孝感乡“都碑记”考释》,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44]乾隆《麻城县志》上卷10、19。
[45]乾隆《山东通志》卷14《学校志》。
[46]凌礼潮:《邹知新孝感乡“都碑记”考释》,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47]金木、刘明西:《〈都碑记〉注释》,《麻城文史》2008年第2期,第62~63页。
[48]王昊:《乡、都、图、里及其关系考辨》,《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
[49]嘉靖《蠡县志》卷1《封疆·四乡》。
[50]参见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51]《宋史》卷192《兵志六》。
[52]《万历会典》34《户部二十一》。
[53]永乐《乐清县志》卷3。
[54]王昊:《乡、都、图、里及其关系考辨》,《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
[55]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0《赋役》。
[56]凌礼潮:《邹知新孝感乡“都碑记”考释》,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57]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9,中华书局,2006年。
[58]《麻城县志》卷37《大事记一》,光绪八年版,影印本。
[59]万延:《明故嘉议大夫巡抚甘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梅公行状》,见《梅氏族谱》卷之首中册。
[60]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考辨》,《麻城文史》2008年创刊号。
[61]例如,在一本影响较大且被学者引以为据的川黔边陈氏联宗合谱领导小组编的《川黔边陈氏》族谱第89页(1995年版)记述,陈氏第94代祖有兄弟3人,原居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其下以括弧加注说明,其地即“湖北孝感县环水河支流洗脚溪祝家湾”。转引自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第255页。
[62]见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第254页。
[63]邓经武:《四川土著哪去了?》,《四川日报》2003年11月14日。
[64]顾炎武:《肇域志·黄州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5]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载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248页。
[66]参见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7]《明太祖实录》卷131。
[68]郎净:《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9]朱希白等修、沈用增纂:《孝感县志》,光绪八年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第150页。
[70]孝感县《龙店区志》,1989年。
[71]康熙《安陆县志》。
[72]孝感县《夏氏族谱》,转凌礼潮:《麻城孝感乡考辨》,《寻根》2005年第5期。
[73]《应山县志》,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年,第91页。
[74]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9~140页。
[75]参见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6~37页。
[76]许怀林:《论元朝的江西地区》,载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7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1~122页。
[77]转引自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考辨》,《麻城文史》2008年创刊号。
有关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的文章
本课题对于研究价值的创新之处有以下预判:第一,本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旨,将“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学术研究,与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有助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中华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加深我们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当然,本课题也存在某些不足。......
2023-07-31
500多年来,由于四川与湖北两地之间的隔离,加之人们对于历史上的湖广地理和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将“孝感乡”与仅有一字之差的“孝感县”混为一谈。[63]凡此种种,足见在展开课题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孝感乡”与“孝感县”的关系作一番辨正。目前孝感市下辖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大悟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如果这一说法可信,则孝感乡的得名,源自于汉代同里“赵氏至孝”。......
2023-07-31
由元代四川行省创立的14个军屯,主要集中在崇庆州境内,因其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盆地的交界地带,故以川西名之。这里,仅根据《元史·兵志》并参照《元文类·屯田》,将这一屯垦区内的14个军屯的基本情况表列如下(见表1):表1:元代成都路军屯一览表通过上表可见:第一,设屯数量。这表明,在当时四川军屯中,有一半数量的军屯集中在成都路这片有待开垦的区域。......
2023-07-31
作为移民事件的研究长期以来,对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背景、过程、分布和影响的探讨,是传统移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研究取向之下,学界对于同类祖源现象的研究,也作为移民传说,置于思想史的范畴予以展开。......
2023-07-31
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全文共1132字,现将标点后的文字照录如下:都碑记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昔麻邑存四乡,独孝感乡有遗碑。今刘氏后裔珍护之,可谓知所重也。都府面坊多逢回禄,惟都碑、米研犹存。又读《志略》称:“孝乡犹尚小,是以户丁为制,不以里数为限。”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
2023-07-31
“孝感乡都”的提法始见于邹知新《都碑记》。在这篇珍贵的地方文献中,他对“孝感乡都”作了如下的记述:其一,地理位置:闻故老言:“孝感乡都在邑城东南,勿远。”其二,历史遗存: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
2023-07-31
研究进程及观点评述川渝两地对“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关注较早,其质疑和讨论多见于方志记载之中。[26]麻城孝感乡问题再次引起川渝地区的关注,始于21世纪之初。他们可以说是对“麻城孝感乡”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两个代表。[39]这些文章的发表,标志“麻城孝感乡”现象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较之于前一阶段,新阶段围绕麻城孝感乡共同祖源问题开展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起色。......
2023-07-31
元代的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四种,他们分别置籍,根据政府的调动指令,在全国各地镇戍、屯田。元代镇戍系统主要形成于征服南宋以后,成都军屯恰逢其时创立,可以说正是元代镇戍系统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展现。成都是省会城市,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和行枢密院的治地,是全省驻军的首脑和指挥机构所在地,自然是戍守的重点。......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