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来,由于四川与湖北两地之间的隔离,加之人们对于历史上的湖广地理和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将“孝感乡”与仅有一字之差的“孝感县”混为一谈。[63]凡此种种,足见在展开课题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孝感乡”与“孝感县”的关系作一番辨正。目前孝感市下辖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大悟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如果这一说法可信,则孝感乡的得名,源自于汉代同里“赵氏至孝”。......
2023-07-31
自成化八年(1472年)麻城县将“四乡”省并为“三乡”以来,孝感乡这一地理单元逐渐从湖广历史上消失,但它却在明初麻城“迁民”移徙目的地——四川地区广泛流传开来。500多年来,由于四川与湖北两地之间的隔离,加之人们对于历史上的湖广地理和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将“孝感乡”与仅有一字之差的“孝感县”混为一谈。[61]有的研究者为了避免区分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干脆将二者合并在一起,笼统称其为“孝感地区”。[62]更有论者以今天湖北省的地图上找不到孝感乡地名,就否定历史上的孝感乡的真实存在,称其为子虚乌有,甚至断言这是研究四川史的学者“被一些‘史料’迷惑”所致。[63]凡此种种,足见在展开课题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孝感乡”与“孝感县”的关系作一番辨正。
经过我们仔细爬梳史料,发现“孝感乡”与“孝感县”在地理条件、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方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确实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特提出以下几点加以考辨:
(一)地理条件
孝感县(今属湖北孝感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表面上看似与鄂东北的孝感乡处于同一地区,但仔细区分,则异同甚为分明。二者相同之处在于:背靠大别山,面对长江,均属丘陵地带。顾炎武在描述鄂东丘陵地带北以大别山为界,南以长江为止,史称“前界大江,后据崇阜”[64],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单元。二者不同之处则在于,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同,其背靠与面对的地理条件也大相径庭:(1)孝感乡处于这一地理单元的东北边缘之区,而孝感县则处于这一地理单元的西北地段。(2)在这个自东北往西南倾斜的地理单元中,孝感乡更靠近于崇山峻岭之区,而孝感县则处于低丘地带。(3)孝感乡面对的是长江支流举水河,孝感县面对的是长江支流汉水。(4)孝感乡背靠的是大别山中段偏东的光州,介在鄂、皖两省之间,孝感县背靠的是大别山中段正北地带,与河南信阳连界。(5)在同为河谷地带与边缘地区的比较中,根据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中华帝国“每个地区的低地中心的交通网最为集中,大部分交通枢纽都在那里”[65]的论断,孝感县较之于孝感乡更具有交通枢纽优势,除拥有通过汉江直通长江的便利条件外,在陆路交通方面,它还是连接随枣走廊,通过穿越大洪山—桐柏山直通河南,以及穿越大洪山—襄樊而抵鄂西、陕西的通道。
穿越随枣走廊的黄光古道(谢智强拍摄)
(二)历史沿革
作为湖北文化地域空间构成部分之一[66],以邾郡(今黄冈市)为中心的鄂东地区,与以襄阳为中心的鄂北地区,是湖北最先发展的两大区域性中心。明清时期是鄂东区域中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孝感县所属的德安府,与麻城县所属的黄州府,是这一中心的两大重要都会。二者的区别在于,黄州府偏处于鄂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安府则是更临近今天湖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汉。孝感县历史源远流长,夏商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轸等诸侯国割据地,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明清分属德安府。德安府于洪武元年(1368年)依元旧设,改隶湖广行省,领安陆、云梦、应城、孝感4县。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德安府改隶黄州府属府,附郭的安陆县被废。德安府下仅余云梦、孝感、应城3县。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应城、孝感县废。3年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重设德安府,孝感县才又直隶德安府。[67]这表明,在明初一段时间中,德安府所辖各县曾经一度并入黄州府,包括孝感县一度被废过。这样,麻城县孝感乡反倒可能成为通行于黄州府的一个不被混淆的地理单元。
德安府附郭于安陆县,1949年以后,安陆县隶属于地市级的建制行政区——孝感专署。1987年9月,国务院批准安陆撤县设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级建制职能。1993年6月,撤销孝感地区,成立地级孝感市。目前孝感市下辖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大悟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这样,其所辖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北岸,江汉平原中北部。它南邻“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北濒河南省的南大门信阳,东连武汉市、黄冈,西接随州、荆门,南临天门、仙桃等市。
(三)得名由来
在历史上,孝感乡与孝感县得名的由来,看似有相近之处,即均与孝行有关。孝感县因汉代孝子董永卖身葬父以孝感天而得名。据研究[68],汉以孝治天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政教合一”的治理方式,使“孝”深入各个层次。有关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情节,历汉唐而及宋元传承不断,随时代的不同而日趋完善,流传于全国各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明代开始有“董永,千乘人,东汉末奉父避兵居安陆”的说法,并在《明一统志》中,出现了董永孝行“流寓孝感”的记述。此后在清《孝感县志》中才形成为一个南朝宋孝武帝再次强调董永孝行的故事版本,即所谓:“宋孝帝孝建元年(454年),徙郢州之江夏郡治夏口而以其安陆县置安陆郡,又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感县,属江夏郡。”[69]这样,孝感就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地方。
麻城孝感乡得名的由来,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直到2008年发现明末清初人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后,这才从中找到类似的依据。据《都碑记》记载,“绕碑偕刘氏多居焉。访问之,曰:孝都离邑七里,究之,乃知兹坊集始自汉。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封为四乡之宗正。”如果这一说法可信,则孝感乡的得名,源自于汉代同里“赵氏至孝”。至于赵氏的名讳,具体孝行如何,因文献语焉不详,还需进一步的旁证史料来加以支撑。但不管怎样,二者虽同以“孝感”命名,但其得名由来、文化传承是自成体系,互不相同的。
有关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的文章
500多年来,由于四川与湖北两地之间的隔离,加之人们对于历史上的湖广地理和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将“孝感乡”与仅有一字之差的“孝感县”混为一谈。[63]凡此种种,足见在展开课题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孝感乡”与“孝感县”的关系作一番辨正。目前孝感市下辖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大悟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如果这一说法可信,则孝感乡的得名,源自于汉代同里“赵氏至孝”。......
2023-07-31
由元代四川行省创立的14个军屯,主要集中在崇庆州境内,因其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盆地的交界地带,故以川西名之。这里,仅根据《元史·兵志》并参照《元文类·屯田》,将这一屯垦区内的14个军屯的基本情况表列如下(见表1):表1:元代成都路军屯一览表通过上表可见:第一,设屯数量。这表明,在当时四川军屯中,有一半数量的军屯集中在成都路这片有待开垦的区域。......
2023-07-31
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全文共1132字,现将标点后的文字照录如下:都碑记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昔麻邑存四乡,独孝感乡有遗碑。今刘氏后裔珍护之,可谓知所重也。都府面坊多逢回禄,惟都碑、米研犹存。又读《志略》称:“孝乡犹尚小,是以户丁为制,不以里数为限。”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
2023-07-31
根据大量族谱资料证实,明初德安府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西——麻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江西人的存在与活动,所以在德安一带才会有关于当地人民原籍一种普遍的说法,即称自己来自“江西麻城”,或言“江西麻城过籍”。其二,不同区域开发难易影响移民流向。其三,移民来源影响流向。因此,从移民文化的源流关系看,应该是先有“麻城过籍”存在,而后才有德安府所辖各州县的“江西麻城”现象发生。......
2023-07-31
“孝感乡都”的提法始见于邹知新《都碑记》。在这篇珍贵的地方文献中,他对“孝感乡都”作了如下的记述:其一,地理位置:闻故老言:“孝感乡都在邑城东南,勿远。”其二,历史遗存: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
2023-07-31
研究进程及观点评述川渝两地对“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关注较早,其质疑和讨论多见于方志记载之中。[26]麻城孝感乡问题再次引起川渝地区的关注,始于21世纪之初。他们可以说是对“麻城孝感乡”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两个代表。[39]这些文章的发表,标志“麻城孝感乡”现象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较之于前一阶段,新阶段围绕麻城孝感乡共同祖源问题开展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起色。......
2023-07-31
元代的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四种,他们分别置籍,根据政府的调动指令,在全国各地镇戍、屯田。元代镇戍系统主要形成于征服南宋以后,成都军屯恰逢其时创立,可以说正是元代镇戍系统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展现。成都是省会城市,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和行枢密院的治地,是全省驻军的首脑和指挥机构所在地,自然是戍守的重点。......
2023-07-31
作为移民事件的研究长期以来,对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背景、过程、分布和影响的探讨,是传统移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研究取向之下,学界对于同类祖源现象的研究,也作为移民传说,置于思想史的范畴予以展开。......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