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孝感乡都记事: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

孝感乡都记事: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

【摘要】:“孝感乡都”的提法始见于邹知新《都碑记》。在这篇珍贵的地方文献中,他对“孝感乡都”作了如下的记述:其一,地理位置:闻故老言:“孝感乡都在邑城东南,勿远。”其二,历史遗存: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

孝感乡都”的提法始见于邹知新《都碑记》。在这篇珍贵的地方文献中,他对“孝感乡都”作了如下的记述:

其一,地理位置:

闻故老言:“孝感乡都在邑城东南,勿远。”

其二,历史遗存:

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背阴有字,铭文漫辨。

其三,历史文献:

往牍曰:“当洪武初,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统属七县。未几罢之。永乐中复旧治。弘治时,都崩基坍,故今不知有其乡云。”

其四,考证踏访:

余读《旧志稿》云:“治东南七里许即磨子场及故都……又读《志略》称:“孝乡犹尚小,是以户丁为制,不以里数为限。”河东先生《龙池闲话》亦曰:“久居湖边,孝都里区八百户丁,音声皆悉。”观数典而综之,地狭而鸣世也。惜新幼时未知,不知究辨,今徒(徙)古乡,见其山川明润,风泽清旷。遥闻豫章人鸠集,悦余,乐而忘归。自赵宋胡元以来丁旺,常为乡之患害。明圣初云,传蜀地土广,川道虽险,乡之迁人皆居之。今民散久矣,百遗二三,莫一能奉。日不见□籥渔歌,夜无柝击双六,烛火孤点。新叹曰:“名乡耳!岂可独忘此乡乎?”

通过摘录的上述文字可见,麻城孝感乡都具有以下几个可供识别的地理、人文标志:

(1)该地位于麻城县东南七里许的磨子场(今麻城市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

(2)磨子场曾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乡”“名乡”。

(3)这里“山川明润,风泽清旷”,乡间有一个很大的“湖”。

(4)该乡实行户丁编制,在这个里区中,仅住在湖边的就有“八百户丁”。

(5)居住在这里的人,以江西人居多,以至出现“豫章人鸠集”的景观。

(6)这里自宋元以来,人丁兴旺,一度出现人口过剩的局面,以至成为“乡之患害”。

(7)洪武初,在明太祖“定迁民之策”之后,由于从麻城迁往外地的人口甚多,为了方便办理移民移徙手续,曾经将麻城县的县堂公署,迁治于磨子场。

(8)遵从明太祖的圣旨,“传蜀地土广”,于是集结在这里的户丁,作为“迁人”大多迁居巴蜀去了,以至“民散久矣,百遗二三,莫一能奉”。

(9)磨子场作为明初麻城县处置移徙事宜的临时办事处,一直存在到洪武十年(1377年)。其间,明朝还将它升格为散州,一度统辖七县,后因移民事宜结束,也就宣告罢之。

(10)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陈兴(许州人)在此题刻了“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的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