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康熙《麻城县志》记述明代孝感乡始建年代为康熙时期

康熙《麻城县志》记述明代孝感乡始建年代为康熙时期

【摘要】:从康熙《麻城县志》记述可见,孝感乡在明成化八年因“户口消耗”被并入仙居乡,后又有部分划入黄安县,终清一代也未恢复。关于后者,即孝感乡始建的年代,涉及麻城县何时设立四乡的问题。康熙《麻城县志》对于明初县境中的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乡的记载,虽然没有提到各自的始建年代,但这并不等于说,孝感乡不可能上溯到明以前的年代。该序文称杜氏祖先杜应举迁入“麻城孝感乡杜家冈”的时间在“宋末”。

康熙麻城县志》记述可见,孝感乡在明成化八年因“户口消耗”被并入仙居乡,后又有部分划入黄安县,终清一代也未恢复。也就是说,它从此就在湖广的文献中消失了。于是,这里牵出了两个问题:其一,始见于康熙初年《麻城县志》记载的这一明代孝感乡的建置是否可靠?其二,孝感乡是否仅见于明代,在此前的时代是否还能找到存在的线索?

关于前者,需要从康熙《麻城县志》的编纂说起。根据该志序言可知,麻城志创修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称《麻城志略》,由县令苏松委托毛凤韶主修。《麻城志略》共9卷,“毁于前明”,业已失传。既然《麻城志略》创修之时,正值麻城县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之际,则《志略》就不能不涉及一些乡镇调整的资料。于是,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如果其时志稿尚未完成,则康熙九年(1670年)《麻城县志》有关孝感乡被撤销的资料,当系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时的原始记录。如果《麻城志略》在调整行政建置区划之前已经成书,则这条资料可能就是康熙年间根据前代记录追述的。由于康熙志“简而有法,犹存明代志乘遗意”[32],证明它可能参考了残存的旧志篇章。总之,无论何种情况,康熙志上的这条资料绝非杜撰,其权威性与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后者,即孝感乡始建的年代,涉及麻城县何时设立四乡的问题。最早完整记录麻城县下的乡镇的资料,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载:

麻城县,(黄)州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本汉西陵县,周大象元年置麻城县,唐元和三年三月并入黄冈县,后复置之,山原出茶。”[33]

又北宋《元丰九域志》载:

麻城。(黄)州北一百七十五里。四乡。岐亭、故县、白沙、永泰、桑林、永宁六镇。有龟山头、永泰河。[34]

上引资料证实,在唐至宋的历史长河中,麻城县下一直有四乡(或六乡)六镇的设置。当然,它仅存镇名,不载乡名。正因为如此,所以也无法查到宋代麻城县下所领四乡或六乡中是否有孝感乡的存在。康熙《麻城县志》对于明初县境中的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乡的记载,虽然没有提到各自的始建年代,但这并不等于说,孝感乡不可能上溯到明以前的年代。由于太平、仙居、亭川三乡的建置一直延续到了明清,而孝感乡的建置则终止于成化八年(1472年),也就是说,它在明朝277年的历史中,仅仅存在了105年。至于明代以前是否有孝感乡的记载,则只有依靠其他史料来建构了。

且看明正德四年(1509年)赐进士出身、知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杜文堂撰写的一篇谱序:

余家京兆西秦人……至七始祖……入籍山西太原……太祖先开公复徙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李家村,生俸爵公……宋末(俸爵次子)应举公迁居湖北黄州麻城孝感乡杜家冈。[35]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谱序作于“正德四年春王正月中浣吉日”,当时距孝感乡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仅37年。该序文称杜氏祖先杜应举迁入“麻城孝感乡杜家冈”的时间在“宋末”。经《杜氏族谱》世系核对证实,此处之“宋末”,实为北宋神宗之世。

除此之外,在四川民间不乏同样性质的文献记录,例如:

陈姓,自胡公受氏,宋高宗南渡时,进士陈温由楚北麻城孝感乡来厅。同马定虎平夷,授石柱安抚同知(见《厅志》并《陈氏宗谱》)。传子陈回应,袭职守土。派分十八支,巨族大姓,至今传三十余代。[36]

吾祖先祖……世居吉安府庐陵延福乡,其后于端平元年甲午(1234年)迁湖广黄州麻城孝感乡,落业沙子场马老湾(岩)孪湾郭家嘴。至大明洪熙元年(1425年),宽仁公为甲辰科举人……生二子:谟格、谟达。二公于大明弘治二年(1489年)入川,落业蓬邑。[37]

(江北姜氏)其祖承嗣公寓江西……明德公(承嗣公三世)于元朝明宗五年壬申岁(元至顺三年,1332年),偕弟迁北楚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38]

上述姓氏均为当地大姓,传主有名有姓,且其进士、举人身份与书写时代,出有所据,故其所追述的祖籍来源,即在两宋时代即有孝感乡的史实,应该是可以成立的。由此证明,至迟在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记载麻城有“四乡”之时,孝感乡就已经属于该县下辖的一个乡级地理单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