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本课题为推进麻城孝感乡共同祖源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注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掘新的史料来源作为支撑:第一,官方史料的运用。本课题注意从此前学者较少取用的元、明实录和官方文书中挖掘与孝感乡相关的史料。通过这些金石碑刻资料,不仅可以见证麻城孝感乡现象在明代的流传状况,而且有助于从多种史料来源研讨共同祖源问题。......
2023-07-31
麻城孝感乡虽然在巴蜀大地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但在正史中却罕有记载。现在所能查到的有关孝感乡建置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康熙九年(1670年)编纂的《麻城县志》:
麻城县域“四乡”文献(康熙《麻城县志》书影)
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27]
这段文字完整地记录了有关麻城县下乡镇一级行政区划变迁过程,同时也最翔实地记述了孝感乡由并到撤的历史。这段文字其后又被乾隆、光绪、民国三个版本的《麻城县志》所收录。根据这段文字证实,孝感乡作为麻城下辖的一个乡级行政建置,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只是后来经过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孝感乡就从麻城政区中消失了。
有关麻城县的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第一次发生在成化八年(1472年),麻城县因为“户口消耗”,下领四乡并为三乡,孝感乡被并入了本县的仙居乡。第二次发生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前次调整被并入仙居乡的孝感乡,又随仙居乡并入了黄安县。关于这一次区划调整,《明史·地理志》和清《湖广通志》有所记载:
黄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县之姜家畈置,析黄冈、黄陂二县地益之。[28]
(黄安县)明嘉靖末,以地多盗,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置。[29]
由于黄安县设置时,是由原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甲、黄陂县仙源一乡八里甲和黄冈上中和一乡十二里甲组成的,所以,有学者认为,原孝感乡至多只占黄安县地盘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30]
明代麻城人梅国楼在《漕运解析记》中,记述了万历初年,刚刚改变行政建置不久的麻城县,与黄安县在漕运负担上存在的不均等情况。他说:
大抵麻城、黄安地里相近,山川相同。黄安之粮,一半麻城所割也。黄安向荷哀矜,全赐改析;麻城差繁役重,十倍黄安,苦乐未均,万民嗟怨。[31]
这篇文字透露出,麻城与黄安原本是“地里相近,山川相同”的邻县。这是撤并孝感乡后,有关麻城与黄安这两个县差役负担情况的真实记录。
有关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的文章
[43]本课题为推进麻城孝感乡共同祖源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注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掘新的史料来源作为支撑:第一,官方史料的运用。本课题注意从此前学者较少取用的元、明实录和官方文书中挖掘与孝感乡相关的史料。通过这些金石碑刻资料,不仅可以见证麻城孝感乡现象在明代的流传状况,而且有助于从多种史料来源研讨共同祖源问题。......
2023-07-31
从康熙《麻城县志》记述可见,孝感乡在明成化八年因“户口消耗”被并入仙居乡,后又有部分划入黄安县,终清一代也未恢复。关于后者,即孝感乡始建的年代,涉及麻城县何时设立四乡的问题。康熙《麻城县志》对于明初县境中的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乡的记载,虽然没有提到各自的始建年代,但这并不等于说,孝感乡不可能上溯到明以前的年代。该序文称杜氏祖先杜应举迁入“麻城孝感乡杜家冈”的时间在“宋末”。......
2023-07-31
研究进程及观点评述川渝两地对“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关注较早,其质疑和讨论多见于方志记载之中。[26]麻城孝感乡问题再次引起川渝地区的关注,始于21世纪之初。他们可以说是对“麻城孝感乡”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两个代表。[39]这些文章的发表,标志“麻城孝感乡”现象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较之于前一阶段,新阶段围绕麻城孝感乡共同祖源问题开展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起色。......
2023-07-31
现址在宁河镇西北4千米,东靠蓟运河。(二)前邦道沽属宁河镇。明永乐九年,杜、姜两家由云贵地区迁来落户成庄,名台子,坐落于蓟运河畔。村落在宁河镇南2千米,北靠蓟运河。聚落沿蓟运河西侧、曾口河北侧分布,占地19.9万平方米,呈长方形,有东西向街道4条,街道两侧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平房。......
2024-10-30
“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上蔡,予以为兼出信伯。”案上蔡、信伯,均出程门,故象山之学,实与伊川有关。象山之学,不及晦庵力量之大,盖朱学自宋理宗时得朝廷表彰,元延祐科举又用其法以后,朱学几于一统;至明王阳明出,始表彰象山之学。兹将象山之学的传授,表列如下:......
2023-08-17
巴蜀地区的冶铜业,在秦至蜀汉间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新的冶铁业的挑战,加之政府的种种限制,冶铜业在工商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大幅度下降。西汉中期,武帝抑商,巴蜀地区的私营冶铜作坊从此一蹶不振,官营作坊成为铜器生产的主体。《华阳国志》载巴、蜀皆出铜,但著名的铜矿和冶铜地却分布不均衡。秦及西汉早期,巴蜀地区最主要的铜矿及冶铜基地,皆在蜀郡严道。......
2023-09-30
据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吴立思所编《大埔县志》来看,大埔的差役制度,已实行了“均平法”“均徭法”。具体到村落,则因各地传统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别。[276]大埔建县以来,白堠人户分为正户、余户两类,相传在嘉靖五年修建大埔县城时,清远都的里排正户因出力尤多,因此正户获得免服力役的优待,地方差役由余户承担。而在东南地区,清军与台湾的郑军之间一直在福建和广东沿海进行激烈的争夺。在白堠达尊公子孙,共为一户,曰士捷。......
2023-08-30
1924年,考棚拆毁,学校迁至县城南门里东三条胡同劝学所院内,称“卢龙县第一高等小学”。1931年,卢龙县建乡村师范学校后,“卢龙县第一高等小学”迁至乡村师范学校院内,改称“卢龙县乡村师范附小”。1956年年初,学校改称“西街小学”。1977年2月,“西街小学”又恢复单独设立。1978年,学校迁入新校址。1986年,“西街小学”改名为“实验小学”。1991年8月,学校更名为“卢龙县第一实验小学”,沿用至今。......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