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麻城县地缘特征: 独特地理优势,助力成为避难人群聚集地

麻城县地缘特征: 独特地理优势,助力成为避难人群聚集地

【摘要】:独特的地形地貌,与独特的区位条件相结合,就形成为麻城县独特的地缘优势。加之水利灌溉和交通方便,流经麻城中南部平原的举水河注入长江,这不仅是中南平原地区农作物的主要灌溉水系,也是麻城市对外交往的水路交通干线,使其成为鄂豫皖三省边缘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和集散中心。正是凭借这些有利条件,故当国内政局战乱加剧之时,麻城容易成为接纳众多避难人群的聚居之地。

独特的地形地貌,与独特的区位条件相结合,就形成为麻城县独特的地缘优势。概括起来,历史上麻城县的地缘优势具有以下特征:

(一)鄂东边陲之区

麻城县界在鄂东边陲,北与今河南省新县、商城以山脊为界,东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为界,是一个地处鄂豫皖边的名副其实的“三不管”地区。因此,在地缘上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属于“山高皇帝远,猴子称霸王”的偏远地区,容易形成鞭长莫及之势。元末红巾军起义后,天下大乱,群雄称霸,鄂东的麻城地区就成为率先聚众起义之地。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西系红巾首领徐寿辉与麻城铁匠邹普胜结合,在鄂东地区以红巾为号发动起义,就是利用了这一地缘优势,得以在此区建立“天完”农民政权,进而成就一方大业的。

今日举水河(鞠芝勤拍摄)

(二)兵家必争之地

空中俯瞰崇山峻岭中的中管驿(鞠芝勤拍摄)

麻城地处鄂豫皖三省要冲,素有“屏蔽江淮,北控天中,东引吴会,形势险要”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从中原南下进取江南,还是北指中原逐鹿天下,无不以先据麻城而居主动。这是因为麻城雄关重重,五关翳锁,易守难攻,实为四固之区。历史上许多重大战役皆围绕此区展开争夺,上演过无数战史上的著名战役。[13]近年来在麻城市这一片山区发现了60多座古代兵寨堡垒群落,其中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有东山寨、雁门寨、云雾山寨等12处。这些兵寨堡垒散布在麻城市方圆百余公里的奇峰峭壁之上,是连接北方和南方的要冲。兵寨依山就势,大多为石块垒成,高六七米,石墙厚达一米,犹如一座座城堡。每座兵寨前都有寨门,寨下有多层兵道、战壕,寨内有石房,寨周有箭垛、瞭望窗、箭楼。这些兵寨堡垒形态各异,有的寨与寨之间还有兵道相连,瞭望孔之间可以相互联络,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也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由此为麻城留下了深刻的“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

(三)人群集聚之所

麻城不仅有险可守,而且宜于农耕,适合众多人群集聚。麻城因独特的地利条件,盛产各种农作物。如在东北山区,“厥壤高坟”,“产谷麦,山地棉花不蕃茂”;西南平原区,“厥壤旷衍”,“土肥沃”,“出棉谷”。东部山区少棉,“以养蚕丝出产为大宗”[15]。加之水利灌溉和交通方便,流经麻城中南部平原的举水河注入长江,这不仅是中南平原地区农作物的主要灌溉水系,也是麻城市对外交往的水路交通干线,使其成为鄂豫皖三省边缘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和集散中心。正是凭借这些有利条件,故当国内政局战乱加剧之时,麻城容易成为接纳众多避难人群的聚居之地。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群雄争霸,江西一时间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饱受战乱之扰的江西地区的民众,出于求生的本能,竞相逃往有险可守、有地可耕、宜于众多人群居住的麻城避难生存。对此,罗威廉教授指出:“这一蹄形的中心高地,是中华帝国最持久稳定的地区之一。虽然有周期性的移民出入浪潮,该地却是一批相当稳定并扎根于此的人口的发源地……麻城在历史上更多地不是制造难民,而是从农业匮乏地区接受难民(通常是穿过山区而来的豫南难民)。”[16]除来自河南的难民外,至今麻城人多称自己祖先来自于江西的传说。这些外来难民之汇聚于麻城,在很大程度上也与麻城适合避难人群生存的地理优势有密切关系。

举水河与长江交汇处——黄冈市团风县李家湾(谢智强拍摄)

(四)人文繁庶之乡

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麻城县志》告竣,曾任晚明山东历城知县、后自号“禅悦老人”的汝南人宋祖法,在《序》中记述了明代麻城人文繁盛的局面:

(麻城)昔为僻壤,今号名区。文献轶群,甲于天下。余发未燥,即闻其衣冠风政、田园物产、管弦沸楼,鱼虾腥市、声光雄埒,震耀邻封,乃光、黄之绝无而仅见者。若夫四民之首,人文秀出,家弦户诵。科第则麟经之乡会,名魁无出其右……[17]

洪武初年,在明朝的治理下,麻城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麻城民谣有云:“东乡田庄,西乡文章。南乡经商,北乡酒浆。”[18]这一独特的民风就是从明朝开始奠定基础的。有明一代,麻城由原来偏处鄂东一隅的“僻壤”,一跃而成为一个人文“乡会”的“名区”。境内拥有万松书院、白杲书院、道峰书院、百元书院等十余所全国闻名的书院。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明代麻城共产生了121名进士,培育出了邹来学、李长庚、梅国桢、梅之焕等一大批文化名士。同时,还涌现出梅氏、李氏、刘氏、邹氏、周氏等名重一时的世家大族,更吸引了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性灵派“公安三袁”、作家冯梦龙等学者在麻城进行学术创作活动,由此开创了麻城文风繁庶局面,促进了麻城文风的昌盛

罗威廉教授通过对麻城从元末到抗战爆发七个世纪间的历史所进行的长时段考察,试图解释麻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流血事件,是由于其在地缘政治上的位置以及其特殊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19]罗威廉对于这一地缘政治下所形成的人文特征和动力机制作出了如下的概括与归纳:

麻城书院图(麻城旧志书影)

湖北省红安县吴氏祠堂正面图(谢智强拍摄)

湖北省红安县吴氏祠堂全景(鞠芝勤、胡杰儒拍摄)

麻城人文生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动乱时期存在着驻扎精英、掌握财富和拥有食物补给的一种有围墙的安全避风港,它们在帝制晚期发展迅速,这就是寨或堡……这些筑有工事的乡村居住区,有时甚至会完全改变在社会动乱时期独自盘踞在城市中心的官员和文人精英的传统习惯……这可能意味着,乡村叛乱者们控制了他们所夺取的城市,却又陷于朝廷官员和堡寨精英的联合围困之中。它还意味着,来自麻城某一边缘地区(最典型的是东山丘陵地区)的乡村强人并未被排除在以县城为中心的行政机构的防御事务之外,反而或应邀或主动地实际负责这类事务。[20]

罗威廉的这些概括与归纳,正好为展开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宏大的叙述背景。有意思的是,降临在华中地区的第一场“红雨”,就发生在蒙古统治下的麻城,而本书所叙述的主题——大移民,正是从这里拉开序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