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来,由于四川与湖北两地之间的隔离,加之人们对于历史上的湖广地理和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将“孝感乡”与仅有一字之差的“孝感县”混为一谈。[63]凡此种种,足见在展开课题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孝感乡”与“孝感县”的关系作一番辨正。目前孝感市下辖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大悟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如果这一说法可信,则孝感乡的得名,源自于汉代同里“赵氏至孝”。......
2023-07-31
本课题对于研究价值的创新之处有以下预判:
第一,本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旨,将“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学术研究,与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有助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中华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加深我们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
第二,本课题基于移民史与移民记忆的双重取向,突破单纯从证史和辨伪两个方向进行研究的格局,将“麻城孝感乡”问题的研究,置于上溯自元,下迄于明、清乃至民国的历史时段进行考察,并分别从移民史与移民记忆两个领域展开研究,为解剖“麻城孝感乡”问题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时空舞台,为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中的重重迷雾开辟道路。
第三,本课题系统梳理了元明湖广移民活动发生发展轨迹及其给四川人口分布、姓氏家族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对“麻城孝感乡”移民传说的形成演变与流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深挖了“麻城孝感乡”问题的丰富内涵。其中如:关于麻城孝感乡民迁川活动始于元初、明初军事移民的观点,关于“麻城孝感之民”是明初政府组织下异地安置的首批迁民,“富、荣二邑”是湖广迁民的集中安置之区的观点,关于洪武年间四川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地区,正是湖广姓氏的覆盖之区的观点,关于“麻城孝感乡”移民记忆的传说雏形出现于明代晚期,完善于清至民国年间的观点,关于“麻城孝感乡”现象与巴蜀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与本质的分析,对当今社会中“麻城孝感乡”现象流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等,都不乏创新之见。
第四,本课题运用移民史、区域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将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地方史料与金石碑刻资料相印证,将民间族谱与正史史料相勘正,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考证、解释问题,这些也都有所尝试与探索。
当然,本课题也存在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直接记录有关“麻城孝感乡”问题的第一手史料不多,民间族谱真假难辨,课题组虽经发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做了一些族谱资料与正史的对勘工作,但仍感难度太大,难免挂一漏万,有待进一步充实。由于缺乏必要史料和族谱资料支撑,故课题在有关地域文化认同整合的理论分析上,显得相对单薄,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释】
[1][日]牧野巽:《中国的移民传说》,《牧野巽著作集》卷5,(东京)御茶水书房,1985年。
[2]参见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宁夏大学学报》第30卷第3期,2008年5月。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为例》,载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三卷《文化、教育与认同台北》,(台北)华侨协会总会,2002年,第407~420页。
[5]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6]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为例》,载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三卷《文化、教育与认同台北》,(台北)华侨协会总会,2002年,第407~420页。
[7]参见乔新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22卷第3期。
[8]陈乐素:《珠玑巷史事》,《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又载《求是集》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参见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四:南雄珠玑巷》,《寻根》1997年第4期。
[9]罗香林:《宁化石壁村考》,民国36年,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篇》,(台北)南天书局,1992年,第377~386页。
[10]曹树基、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江西瓦屑坝》,《寻根》1997年第2期。
[11]曹树基:《“瓦屑坝”移民:传说还是史实》,载凌礼潮主编:《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12]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合集专集》卷42。
[13][日]牧野巽:《中国的移民传说》,《牧野巽著作集》卷5,(东京)御茶水书房,1985年。持此看法的还有日本学者井上徹,他从族谱编撰的历史出发,认为珠玑巷传说和族谱制作风潮中的伪造系谱有着密切关系,认为珠玑巷传说可能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被儒教化的象征(见井上徹:《中国的系谱与传说》,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委会:《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6~244页)。日本学者濑川昌久也认为,珠玑巷的传说不仅酿造了客家和广东人连带意识的神话,同时通过自述他们祖先是北方汉族中心地移民,将自己与中华世界的正统连结起来(见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1移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248~249页)。
[14]谭棣华:《从珠玑巷史实联想到的问题》,载《广东历史问题文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3年。
[15][英]David Faure,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转引自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6]刘志伟:《祖先谱序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18~30页。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3页。
[17]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神州民俗》2012年第184期。
[18]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有关大槐树传说解析的论文还多,可参看参见乔新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22卷)。
[19][日]牧野巽:《牧野巽著作集》卷5,(东京)御茶水书房,1985年,第86页。
[20][日]濑川昌久著、钱杭译:《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210页。
[21]参见谢重光:《客家普遍溯源于宁化石壁的文化意蕴》,《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2]民国《南溪县志》卷8《礼俗篇·氏族》。
[23]卢杨村:《成都人的祖先来自何方?》,《成都晚报》1991年5月4日。
[24]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页。
[25]葛剑雄:《中国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寻根》1997年第1期。
[26]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7页。
[27]邓经武:《四川土著哪里去了?》,《四川日报》2003年11月14日。
[28]见邓亚曾:《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转运站》,《四川客家通讯》2004年第1期;钟利戡:《关于麻城孝感乡》,《四川客家通讯》2004年第2期;周启志:《湖广填四川与湖北麻城孝感乡》,《四川客家通讯》2005年第1~2期。
[29]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考》,《寻根》2005年第5期。
[30]陈世松:《“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
[31]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第444页。
[32]如:凌礼潮的《麻城孝感乡考辨——兼与邓经武先生商榷》,邓经武的《再说麻城县孝感乡——答凌礼潮先生》,傅光明的《论湖北麻城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村学究的《麻城孝感乡移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皂角山李氏的《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四川 之我见》,等等。
[33]邓经武:《六百年迷雾何时清——“湖广填四川”揭秘》,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34]梁音:《“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综述》,《四川客家通讯》2008年第1期。
[35]石工:《结合“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开展“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四川客家通讯》2008年第1期。
[36]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37]凌礼潮主编:《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38]梁勇:《“麻城孝感乡”:一个祖源地历史记忆的解读》,《学术月刊》第41卷3月2009年3月。
[39]陈志刚:《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40]谭元亨:《广府之滥觞·珠玑巷传说新解》,《神州民俗》2011年第11期。
[41]曹树基:《洪武大移民:来自湖南浏阳的新例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42]曹树基:《“瓦屑坝”移民:传说还是史实》,载凌礼潮主编:《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43]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36页。
[44]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载《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论文,台北,1981年。
[45]许孟青《清末民初四川的乡土志——以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为例》(《四川文物》2010年第6期)称:据了解,全国共有乡土志600余种,四川就有68种,仅四川大学图书馆就藏有53种。
[46]有关四川乡土志的保存状况,除绝大部分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外,另有少量收藏在原西南师范大学(今名西南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有为数不少的四川乡土志得以付梓。姚乐野、王晓波主编的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的《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全七册)中,就影印了若干种四川乡土志(巴蜀书社,2009年)。本课题所使用的四川乡土志即来源于此。
[47]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8]曹树基:《“瓦屑坝”移民:传说还是史实》,载凌礼潮主编:《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有关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的文章
500多年来,由于四川与湖北两地之间的隔离,加之人们对于历史上的湖广地理和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将“孝感乡”与仅有一字之差的“孝感县”混为一谈。[63]凡此种种,足见在展开课题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孝感乡”与“孝感县”的关系作一番辨正。目前孝感市下辖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大悟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如果这一说法可信,则孝感乡的得名,源自于汉代同里“赵氏至孝”。......
2023-07-31
由元代四川行省创立的14个军屯,主要集中在崇庆州境内,因其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盆地的交界地带,故以川西名之。这里,仅根据《元史·兵志》并参照《元文类·屯田》,将这一屯垦区内的14个军屯的基本情况表列如下(见表1):表1:元代成都路军屯一览表通过上表可见:第一,设屯数量。这表明,在当时四川军屯中,有一半数量的军屯集中在成都路这片有待开垦的区域。......
2023-07-31
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全文共1132字,现将标点后的文字照录如下:都碑记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昔麻邑存四乡,独孝感乡有遗碑。今刘氏后裔珍护之,可谓知所重也。都府面坊多逢回禄,惟都碑、米研犹存。又读《志略》称:“孝乡犹尚小,是以户丁为制,不以里数为限。”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
2023-07-31
根据大量族谱资料证实,明初德安府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西——麻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江西人的存在与活动,所以在德安一带才会有关于当地人民原籍一种普遍的说法,即称自己来自“江西麻城”,或言“江西麻城过籍”。其二,不同区域开发难易影响移民流向。其三,移民来源影响流向。因此,从移民文化的源流关系看,应该是先有“麻城过籍”存在,而后才有德安府所辖各州县的“江西麻城”现象发生。......
2023-07-31
“孝感乡都”的提法始见于邹知新《都碑记》。在这篇珍贵的地方文献中,他对“孝感乡都”作了如下的记述:其一,地理位置:闻故老言:“孝感乡都在邑城东南,勿远。”其二,历史遗存: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侯陈兴谨识”。......
2023-07-31
研究进程及观点评述川渝两地对“麻城孝感乡”问题的关注较早,其质疑和讨论多见于方志记载之中。[26]麻城孝感乡问题再次引起川渝地区的关注,始于21世纪之初。他们可以说是对“麻城孝感乡”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两个代表。[39]这些文章的发表,标志“麻城孝感乡”现象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较之于前一阶段,新阶段围绕麻城孝感乡共同祖源问题开展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起色。......
2023-07-31
元代的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四种,他们分别置籍,根据政府的调动指令,在全国各地镇戍、屯田。元代镇戍系统主要形成于征服南宋以后,成都军屯恰逢其时创立,可以说正是元代镇戍系统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展现。成都是省会城市,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和行枢密院的治地,是全省驻军的首脑和指挥机构所在地,自然是戍守的重点。......
2023-07-31
作为移民事件的研究长期以来,对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背景、过程、分布和影响的探讨,是传统移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研究取向之下,学界对于同类祖源现象的研究,也作为移民传说,置于思想史的范畴予以展开。......
2023-07-31
相关推荐